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0 17:2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蘇劍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第十三屆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主任
中國新供給50人論壇成員
從科技創新看全球經濟前景——基於長周期視角
摘要:科技創新是擴大優質需求的根本方式,是驅動新康波長周期開啟的關鍵力量。近年來,新一代革命性新技術正快速產業化,全球涌現了眾多革命性的科技成果,創造了星鏈、太空旅遊、人工智能、人形智慧機器人等新興消費品。這些創新不僅滿足了人們對更先進、更智能產品的需求,同時也是未來推動全球經濟持續繁榮的關鍵引擎。因此,儘管短期內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長期看全球經濟逐步進入新的長周期。目前,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已推動一些國家的經濟進入新的長周期,只有抓住這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纔有可能實現新一輪經濟穩定持續增長。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全球經濟長周期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
DOI:
JEL分類號:E61,O11,O30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Analyzing the Global Economic Outlook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asedon the Long Cycle Perspective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ands as the fundamental means to expand high-quality demand and the key force driving the initiation of Kondratiev long waves. In recent year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s resulting in a new generation of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And the global has witnessed numerous revolutionary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giving rise to emerging consumer goods such as Starlink, space touris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oid intelligent robots. These innovations not only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more advanced and intelligent products but also serve as a crucial engine propelling sustained prosperity in the U.S. economy. Particularly notable is the excellence demonstrated by some countries in areas like Starlink system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pace industry, and quantum computing, showcasing remarkable technological prowess that provides robust suppor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lthough the global economy faces downward pressure in the short term, it will gradually enter a new long cycle in the long run. At present, product innovation and process innovation have pushed the economies of some countries into a new long cycle. Only by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can it be possible to achieve a new round of stable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lobal Economy; Economic Long Circl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一、引言及理論框架
目前對於全球經濟發展前景存在兩種預期,樂觀預期認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活力將持續增強,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全球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新動力,新涌現的革命性科技成果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為全球經濟帶來更多機遇。2024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調對全球經濟的預期,認為全球經濟「軟着陸」可能性較強,並對中國及部分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形勢判斷較好。然而,悲觀預期則認為,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挑戰,「逆全球化趨勢」明顯,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全球供應鏈脆弱性增強,這些因素均將對全球貿易產生影響,對世界經濟增長構成威脅,導致各國經濟形勢出現「大分化」。雖然短期經濟預期存在分歧,但在經濟長周期視角下,全球經濟可能逐步進入新的康波周期。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長期面臨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目前世界各國採取的對策主要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項政策雖然能夠在短期內迅速擴大需求,但其結果可能是劣質需求。財政政策可以通過擴大政府購買來直接擴大需求,或者通過減税與增加轉移支付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從而提高居民的消費需求;前一情況下,基礎設施等項目的邊際效率會逐步下降,后一情況下,消費的邊際效用也會逐步下降。同時,增加政府支出、減税等會導致政府財政赤字增加,埋下政府債務危機的隱患。而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降息來擴大投資需求,隨着利率下降,擴大出來的投資需求的邊際收益率也會下降,進而導致劣質投資。
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中只考慮需求的數量,而不考慮需求的質量,這是凱恩斯主義宏觀調控政策理論體系的缺陷。尤其是在投資函數中,雖然明確指出投資同時取決於資本邊際效率和利率兩個因素,但凱恩斯主義投資函數中卻只包括利率,不包括資本的邊際效率。因此,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了金融市場和貨幣政策,卻不包括資本邊際效率的決定因素——創新,以及提高資本邊際效率的政策——創新支持政策。同樣,消費函數中也不區分傳統產品和新產品,從而忽略了這兩類創新之間的差別,也就忽略了創新尤其是產品創新對消費的拉動作用。
對於宏觀經濟政策而言,創新支持政策至關重要,應將其引入宏觀調控體系,使其成為與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至少同等重要的宏觀調控政策。創新支持政策對國家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劉偉、蘇劍(2009)討論了創新支持政策與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的關係以及二者的組合方式,他們認為二者各有優缺點;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的優點是不確定性較小(相對於創新支持政策)、緊縮時的效果好於擴張時的效果,但缺點是會導致劣質需求;創新支持政策的優點包括會導致優質需求、擴張時的效果好於緊縮時的效果,缺點是不確定性較大。因此,二者應該搭配組合使用,用創新支持政策解決長期問題,用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解決短期問題;用創新支持政策擴張,用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緊縮;用創新支持政策解決系統性問題,用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解決偶發性問題。蘇劍、陳陽(2019)討論了創新支持政策對高質量發展的意義,並指出2008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就是產品創新不足且最終被迫採取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的結果。蘇劍、劉斌(2009)認為,2008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就是產品創新不足的結果,並指出2000年后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美聯儲降息,最終在2004年經濟過熱、美聯儲加息的情況下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這次金融危機。
本文試圖引入創新和創新支持政策彌補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這一缺陷,基於科技創新與長周期的理論框架,探討全球經濟前景。根據熊彼特的理論,創新分為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創新、原料創新和管理創新五大類(Schumpeter,1934)。為便於分析,本文重點從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角度進行分析。
二、文獻綜述
在歷史進程中,經濟危機在相隔一段時間后反覆出現,這引起學者們關於經濟運行機制的深入思考。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開始認識到經濟運行是呈周期性波動的。根據周期時間長短可以劃分爲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短周期由英國經濟學家基欽提出,其周期大約在3-4年左右,由供給和需求驅動,反映在企業庫存變動上;在這一理論中,需求端的衝擊是被動的,而對應的供給端的調整是主動的,並且供給端調整對需求端變化的反應速度存在一定滯后性,形成四個階段包括主動去庫存、被動去庫存、主動加庫存、被動加庫存,又稱「庫存周期」(Kitchin,1923)。
中周期由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提出,其周期長度約為8-10年,分為繁榮、危機和蕭條三個階段;中周期又稱為「投資周期」,由設備更新和資本投資驅動,主要反映在企業生產設備新舊更替上,在經濟生產中因設備磨損和技術進步等原因會產生設備更新需求,從而使得資本開支呈現出周期性變化;顯而易見當設備更新需求強勁時,固定資產投資將增多,經濟則進入繁榮期;當設備更新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后,固定投資將減少,經濟對應進入衰退期(Juglar,1862)。
長周期的概念最早由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每個周期的長度大約在50-60年左右(Kondratieff,1926),包含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又稱之為上升階段,后兩個階段合稱下降階段,其驅動力是以產品創新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遷,故又稱為「技術周期」(Schumpeter,1935)。熊彼特對已有經濟周期理論進行梳理,認為經濟發展中同時存在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三種周期,其中一個康德拉季耶夫長周期包括六個朱格拉中周期,一個朱格拉中周期包括三個基欽短周期(Schumpeter,1939),同時提出「創新驅動」經濟周期模型,基於技術創新對康波周期理論進行了闡釋,為后來的經濟周期研究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在熊彼特之后,長波理論再度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大量學者在熊彼特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形成了新熊彼特學派,進一步論證了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範·杜因繼承了熊彼特經濟周期理論,同時提出了創新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每一次技術創新都會經歷引進、增長、成熟和下降四個階段,並將技術創新的四個階段和經濟周期的四個階段一一對應起來,其中創新的四個周期增長、成熟、下降和引進分別對應經濟長周期中的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雅各布·J.範·杜因,1986);簡單的來講,在創新生命周期的引進階段,新技術引入市場,促進資本投入增加,市場上開始出現新產品,經濟逐漸進入上升階段,這一階段產品創新佔據主導;當創新進入增長階段的時候,關於新產品的需求急劇增加,新興產業利潤提高,企業大幅增加資本投入,形成新興產業,經濟進入繁榮期,這一時期企業關注點放在降本增效上,以工藝創新為主;而當創新進入成熟階段時,消費者對新產品的需求趨於平緩,產能過剩和投資飽和問題出現,經濟周期進入衰退階段;最后當創新步入下降階段時,市場需求極度疲軟,企業利潤大幅降低,投資進一步削減,經濟進入蕭條期(張濤,1988)。
能夠推動全球經濟進入新長波的技術往往是顛覆性的和普及性的,可能發源於某一個行業,但是能夠應用到各個行業,帶來生產力變革和創造出強大的新需求。從18世紀起,當今世界一共經歷過五次經濟長周期,從歷史經驗來看,每次康波長周期的開啟都是由科技進步帶來的科技革命所驅動的,帶來社會經濟巨大發展,而每次康波周期的衰落也是由技術創新沒落開始的。第五次經濟長周期是由信息技術驅動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形成旺盛的投資需求,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促進一批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其上升期在20世紀70-80年代開始,90年代進入繁榮期,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成為此輪長波周期的轉折點,全球經濟進入下降階段(李揚、張曉晶,2015;高峰,2018)。
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引發人們對新一輪科技浪潮的討論。人工智能技術在短時間內接連實現突破,並迅速應用到醫療、金融、零售、交通、教育、農業等行業,成為生產力變革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或將成為第六次長周期的起點,推動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周期。與以往長周期相比,第六次長周期的驅動力更加多樣化和複雜化,不再僅僅依賴單一技術,而是由一個複雜的技術族羣支撐,這些技術族羣可能涵蓋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技術、新能源、量子計算等,各項技術交織融合、協同支撐,共同拉動經濟進入新的長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經濟分析時需要對長周期和短周期進行區分。總的來看,短周期關注的是總供給和總需求,主要調節工具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主要目標是應對短期內的經濟波動;而長周期往往是由深層次的結構性因素引起,關注的是經濟結構優化和長期增長潛力提升,科技創新與經濟長周期之間存在密切關係;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科技創新是長周期的主要驅動力。
三、科技創新與長周期
創新對經濟的重要驅動作用已經在眾多經典文獻中得到論證。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論文《經濟生活中的長期波動》中,首次提出了長周期波動的觀點,強調技術創新對經濟的重要影響(Kondratieff N. D. & W.F. Stolper,1935)。隨后,熊彼特基於技術創新同時結合已有理論總結提出熊彼特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同時存在相互嵌套,並將創新視為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Schumpeter,1939)。羅伯特·索洛通過引入生產函數,闡述了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這一模型成為Solow增長模型的基礎(Solow,1956)。保羅·羅默強調技術進步是驅動發展的重要動力,主張創新是可以通過適當的政策來促進的(Romer,1990)。
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兩種主要形式(Schumpeter,1934),產品創新是指通過引入新的產品或改進現有產品的功能、性能、設計等方面,一方面能夠提供新供給,即滿足市場上尚未滿足的需求,同時另一方面也可以創造需求,即通過在產品的功能、性能等方面進行創新,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工藝創新則着眼於提高生產工藝、技術和材料等方面,以增強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或降低成本。通過工藝創新,企業能夠實現更高效的生產,降低產品成本,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價格。這不僅有助於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和性能,還能創造更廣泛的需求,使消費者對產品產生更高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從經濟學意義上説,這兩類創新是完全不同的兩類創新,產品創新擴大的是需求,工藝創新擴大的是供給。根據範·杜因創新生命周期理論,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分別在創新技術的引入和增長階段佔主導。擴大需求最根本的辦法是產品創新,新產品會給消費者帶來更高的邊際效用,因而是優質消費,消費者也就願意付出較高價格來購買這種新產品,從而使得企業投資收益率更高,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更低。產品創新給消費者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消費需求。但要讓這種需求能夠以較大幅度拉動經濟,還需要這種新產品能夠普及,因此就需要降低生產成本,而降低生產成本是工藝創新的主要任務。
革命性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結合可以推動經濟進入長周期。產品創新帶來的新供給和創造的新需求可以促進市場活躍,增加企業銷售和利潤,推動經濟增長。工藝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了企業的競爭力,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而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不斷迭代和發展,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經濟保持長期增長。因此,想要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既需要產品創新,又需要工藝創新。
四、革命性科技成果推動經濟進入新的長周期
近幾年,全球出現了一些革命性科技成果,包括星鏈系統、智能機器人、太空產業、量子計算、核聚變、室温超導等等,這些成果將為全球經濟穩定增長提供重要動力,驅動經濟進入新的長周期。
(一)星鏈系統
星鏈(Starlink)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推出的一個衞星互聯網項目,旨在提供全球高速互聯網服務。該系統由數千顆低地球軌道衞星組成,覆蓋廣泛的地理區域,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和網絡覆蓋不足的地區。2021年初,星鏈已經開始為一些地區的用户提供測試服務,並計劃逐步擴大服務範圍。該項目的目標是通過大規模部署衞星,提供高速、低延迟的互聯網連接,使全球更多地區能夠接入互聯網。隨着全球數字化的持續發展,對於高質量的互聯網連接的需求越來越大。星鏈的衞星網絡可以提供覆蓋廣泛地理區域的高速互聯網服務,為全球範圍內的用户提供連接。星鏈的發展前景受到廣泛關注,並被認為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初步預測,到2030年星鏈市場佔有率或將達到33.3%,營收將達到151.42億美元。
2022年年初,創始人馬斯克曾表示,SpaceX星鏈用户終端或將超25萬;但目前來看,已經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星鏈用户數量正在高速增長,2022年年底SpaceX星鏈衞星互聯網在全球的訂購用户數量突破100萬,而截至到2023年5月初其全球的訂購用户數量已經超過150萬,增長勢頭強勁。同時,星鏈系統也能夠應用在軍事領域,成為現代軍事行動的科技武器的有力代表。中國也開始加快在星鏈領域的佈局,力圖打造中國版「星鏈」,除了中國以外,英國、日本等國均先后推出「星鏈」計劃。
(二)機器人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深刻影響着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被視為未來科技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作為人工智能的重要應用領域,人形機器人和生成式AI是全球機器人領域的兩大重要成果,兩者的市場前景廣闊。具體來看,人形機器人解決體力問題,人工智能解決智力問題,二者結合產品可能成為家用消費品。
波士頓動力公司是一家以設計和製造先進機器人技術著稱的美國公司,開發了一系列靈活、具有高度機動性和穩定性的機器人。其中最著名的「Atlas「是一種人形機器人可以在複雜的環境中行走、跑步、跳躍,能夠適應不平坦的地形。同時,它配備了各種傳感器和攝像頭,用於感知周圍環境,能夠根據場景中的障礙物和地形自主規劃和調整步態,這種人形機器人未來的應用領域廣泛,包括在緊急救援、建築施工、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發揮作用。人形機器人市場發展迅速,多個公司陸續推出相關產品;2022年,特斯拉也已經推出人形機器人Optimus;2024年,美國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和OpenAI合作,推出了首款OpenAI機器人。隨着未來人工智能技術更多地應用在人形機器人中,人形機器的智能化水平將大幅提高,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根據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可能達到1540億美元。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市場對於生成式AI(AI語言模型)的需求持續增長。ChatGPT是由OpenAI公司研發推出的一款AI語言模型,基於大量的學習數據,能夠靈活理解人類自然語言,並與用户自然順暢的交流對話,從而完成任務和回答問題,其應用場景豐富廣泛。在ChatGPT的帶動下,整個生成式AI行業蓬勃發展,同時生成式AI也逐步被應用在醫療領域,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2023年3月微軟旗下的子公司Nuance發佈了一款名為「Dragon Ambient eXperience(DAX)Express」的AI臨牀筆記本,該軟引入了ChatGPT驅動,大大縮短了臨牀記錄的生成時間;英偉達正在研發一款專注於創建和微調專門為處理生物醫學文本數據定製的語言模型「BioNeMo」,7月其投資5000萬美元給Recursion製藥公司加速探索。ChatGPT為生成式AI市場注入活力,在未來十年將推動該行業快速發展,到2032生成式AI市場的營業收入將達到1.3萬億美元,是2022年收入的32.5倍(Bloomberg Intelligence,2023)。2024年,OpenAI公司發佈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重大突破,將帶來產業變革和催化算力需求。
(三)太空產業
航天技術早已出現,馬斯克等人的工藝創新使其成本大大降低。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和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等私營航空航天公司在商業航天和發射服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與此同時,衞星技術也在不斷發展,用於通信、對地觀測和導航的衞星體積更小、性能更強。除了私人公司外,各國政府在太空產業方面支出也逐年增加,根據美國非政府組織太空基金會(Space Foundation)數據,2022年支出規模為1190億美元,其中美國位居第一,佔全球60%左右。當前,美國宇航局正在大力推進阿爾忒彌斯計劃,致力於將人類送回月球,並進行可持續的月球探索。火星探索也是一個長期目標,機器人任務為未來潛在的人類任務鋪平了道路。太空產業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性,包括完成更進一步的月球和火星探測任務,開發打造新太空棲息地,甚至是商業太空旅行、太空運輸和太空移民也將逐漸成熟普及。藍色起源和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目前已經提供了亞軌道旅行,乘客可以在短暫時間內體驗失重狀態和俯瞰地球。其中,維珍銀河從2014年起累計賣出800多張太空旅行票,目前每張票價約為45萬美元。根據太空基金會統計,全球太空經濟在2022年的規模已經達到5460億美元,年增長率為8%,而未來五年太空經濟規模的增長率將達41%,太空旅遊有望成為一個新的消費品和消費熱點。
(四)量子計算
過去的幾十年里量子計算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量子計算機是一種利用量子力學原理來進行計算的新型計算機,有別於傳統計算,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位(qubit)來表示信息,它可以同時處於0、1的疊加以及各種中間態,這使得量子計算機在某些問題上具有潛在的優勢。像谷歌、IBM和微軟這些大型企業以及Rigetti、D-Wave和Xanadu這樣的初創公司都已經建造了量子計算機。其中,IBM是量子行業發展的先行者和佼佼者,其在2016年推出了一個名為IBM Q Experience的公共雲平臺,允許用户在真實的量子計算機上運行實驗。同時,IBM也致力於將量子計算技術商業化,2019年推出了商用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為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量子計算服務。目前IBM與芝加哥大學、東京大學開展為期10年的研究項目,志在打造100000量子比特系統的超級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是一項重大的顛覆性和革命性技術,在商業應用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未來3-5年量子計算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0-100億美元(BCG,2022)。中美等國都陸續在量子計算領域實現突破,「九章二號」和「祖沖之二號」作為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的代表作,其算力速度領先全球,使得中國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而目前「九章三號」也已經承購構建,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地位。2023年5月,IBM公司宣佈將於2033年前推出量子計算機。2023年年末,IBM推出「量子系統二號」,這是其第一臺模塊化量子計算機。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也面臨着算力的約束,而量子計算的發展也將極大地滿足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需求。
(五)核聚變技術
核聚變是一種將輕元素(通常是氫同位素氘和氚)融合在一起,形成更重的元素,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類似於太陽和恆星的能量產生機制。核聚變技術具有高能量密度、清潔環保、可再生等優點,不會產生高放射性廢物或温室氣體,被視為理想的清潔能源,有望成為未來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為解決全球能源需求增長和能源安全問題提供可能性。目前美國已經在覈聚變技術領域取得巨大進展,而中國也在「人造太陽」實驗中獲得重大突破。儘管核聚變商業化仍有長路要走,但市場普遍對其持看好態度,核聚變領域的初創公司數量增長較為迅速,成為眾多投資者的選擇目標。聚變行業協會(FIA)的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核聚變領域的投融資達到62.1億美元。微軟公司和一家核聚變初創企業Heligon Energy簽署協議,后者將於2028年前實現核聚變發電,並於2029年開始為前者提供核聚變發電。
(六)室温超導技術
室温超導技術是指常温下實現超導狀態,一般來講超導材料需要在極低的温度下才能展現其超導特質,在超導狀態下電流能夠不受電阻地流動,極大提高了傳輸效率,這一特性在能源、交通運輸、電磁設備等領域有重要的應用潛力。超導技術能夠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有效降低工業生產、數據中心等能耗單位生產成本,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長期以來温度是制約超導材料應用的重要因素,科學家多年來一直持續探索如何在室温下實現超導,研發室温超導材料,不斷引入新的合金元素,優化晶體結構,增強室温狀態下的磁場穩定性,試圖在室温條件下完成超導技術突破。2023年3月8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一研究團隊宣佈研發出一種近常壓室温超導材料,后其發表在Nature上,7月該研究團隊稱正在申請常壓室温超導材料相關專利,雖然這些成果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仍存在技術和成本上的挑戰,但隨着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室温超導技術未來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以上具有革命性的科技成果會帶來新的消費熱點。太空旅遊、星鏈系統、智能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作為新的消費品,有的已經上市,有的已經呼之欲出。而量子計算、核聚變技術、超導技術等等又使得未來還有更多經濟動能將會出現。除了已經為人熟知的這些科技成果外,有可能還有更多的革命性創新成果處在研究中還未公佈,這些科技成果的進一步發展將拉動經濟進入新的長周期。
五、全球經濟前景
從短期經濟運行情況看,2023年全球經濟受到通貨膨脹高企、匯率波動擴大、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因素干擾,但仍實現了緩慢修復,整體表現高於預期,高通脹也得到抑制,避免了全球性經濟衰退。2024年,不確定因素仍較多,「超級選舉年」增加政治局勢波動,全球經濟復甦仍面臨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各國經濟形勢分化加大,歐美等發達國家承受較大經濟壓力。但整體來看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有望實現「軟着陸」,而中國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短期內,美國經濟面臨不少壓力,美債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核心通脹風險猶在,大選年增加政治不穩定,經濟增速或將放緩;歐洲經濟同樣面臨高通脹、能源危機、供應鏈阻塞、地緣衝突等挑戰。進入2024年,雖然高通脹與供應鏈阻塞已經逐步緩解,但是能源轉型與地緣衝突短期內仍是世界經濟復甦的難題。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經濟處在穩定修復通道中,中國的經濟韌性較強,國內規模較大的消費潛力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是中國經濟的強大優勢,短期來看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問題,但在宏觀穩經濟政策的持續發力下,國內供需兩側均將逐步改善,進入主動補庫存階段,有望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的主要動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預計達到4.6%。
長期看,決定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通過推動生產力變革和經濟結構優化,催生新興產業和經濟增長新動能,為全球經濟實現持續發展與長期繁榮提供重要支撐,是評估全球經濟前景的重要因素。美國一直以來以科技創新為導向促進經濟發展,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科技領域領先世界,這是美國經濟保持長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從歷史數據來看,儘管2023年為應對高位運行的通貨膨脹,美聯儲持續採取緊縮貨幣政策,銀行業風險事件頻發,政府債務問題持續惡化,對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但美國經濟仍維持超預期韌性,主要原因在於人工智能浪潮帶動美國科技進步和產品創新。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美聯儲採取了一系列低利率政策措施,鼓勵企業進行投資和擴張,從而創造更多的創新機會和新產品,而這些已出現的革命性科技創新成果可能拉動美國經濟進入新的長周期。雖然歐洲在科技創新領域歐洲具有傳統優勢,技術傳承歷久彌新,但創新氛圍較美國仍相對不足,同時歐洲國家眾多,缺乏統一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導致科技創新資源分散、重複投入,難以形成統一的科技創新力量。目前,在最有可能引發下一輪工業革命的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歐洲現在的科技成果落后於中美兩國,互聯網和軟件兩項前置產業缺位是影響歐洲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原因。為彌補這一差距,英法德為代表的歐洲國家試圖從人工智能監管賽道着手,力爭在人工智能科技產業革命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但是未來歐洲如果要趕超中美兩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實現「三強」局勢,跨國戰略合作是關鍵因素。
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必須培育新質生產力。面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深刻變革與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當前中國在新能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量子計算技術等領域已經取得顯著的優勢,這也為中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開啟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夯實了基礎。然而,中國仍需要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難關,將戰略重點放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在政策上繼續大力支持科技創新。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的高級形態,明確了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方向,培育新質生產力就是引導中國經濟進入長周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是由科技創新為主導,擺脫了要素驅動的傳統增長路徑和發展方式,以高效率、高智能、可持續為特點,與傳統生產力相比具有更高的產出價值和創造力,是數字時代下生產力變革的必然結果,是更加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夠持續催生經濟增長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橫向擴大、縱向延展和深度融合,實現生產方式的全面升級和優化,從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歷史上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經驗來看,科技創新是社會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生產力變革的核心因素。因而,培育新質生產力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特別是顛覆性、原創性創新,着眼於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打造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新優勢。
六、結論
短期視角看,全球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整體需求不足、通貨膨脹粘性較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債務問題嚴重以及地緣風險不確定性,需要密切關注和防範短期經濟波動風險,合理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效應對短期經濟波動。
從長周期的視角分析,依託於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全球經濟或將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而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於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目前部分國家俱有明顯的科技創新優勢並將持續引領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根據長波理論,當前全球經濟應該正位於第五次康波長周期的蕭條階段,而經濟周期的底部往往孕育着下一輪周期的起點,當前新一代革命性新技術正快速產業化。星鏈系統、人工智能、太空產業、量子計算產業、核聚變技術和室温超導技術等多個產業市場發展前景遼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應用在工業生產等多個領域,成為拉動未來全球經濟的主要力量。
對於中國乃至世界各國而言,推動新一輪科技創新是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一招。中國應堅定不移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增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科技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同時,在宏觀政策方面,需協調逆周期調節與跨周期調節,兼顧短期和長期、總量和結構,在短期內平滑經濟波動、刺激需求,在中長期內推動經濟結構性變革和創新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釋放經濟增長潛能,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引導中國經濟進入長周期,實現穩定可持續增長。此外,需要明確市場與政府的邊界,政府應該扮演好促進科技創新的引導者和推動者的角色,而市場則應該是創新的主要驅動力;協調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既要避免政府干預過度,以免限制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也要防止市場失靈,造成資源浪費和市場壟斷;通過政府和市場的有機結合,最大程度地釋放創新潛能,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鼓勵企業創新和激發企業活力。最后,需要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民營企業創造公平的發展環境,減輕企業負擔,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高峰,2018,「論長波」,《政治經濟學評論》,第9期,第60-105頁。
顧浩楠,2023,「人形機器人歷史沿革與產業鏈淺析」,《機器人技術與應用》,第4期,第6-8頁。
李揚、張曉晶,2015,「‘新常態’:經濟發展的邏輯與前景」,《經濟研究》,第5期,第4-19頁。
劉偉、蘇劍,2009,「如何刺激投資?兼談創新支持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關係以及宏觀調控方式的未來走向」,《中國工商管理研究》,第3期,第22-25頁。
蘇劍、陳陽,2019,「從美國金融危機看經濟的高質量增長」,《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第58-63頁。
蘇劍、劉斌,2009,「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和我國的對策」,《經濟前沿》,第1期,第59-64頁。
雅各布·J.範·杜因,1986,「創新隨時間的波動(中譯本)」,載於外國經濟學説研究會編:《現代外國經濟學論文選》(第10輯),商務印書館。
余南平、嚴佳傑,2021,「國際和國家安全視角下的美國‘星鏈’計劃及其影響」,《國際安全研究》,第5期,第67-91+158-159頁。
章羅娜、李心蕊、趙書閣、高利春,2020,「‘星鏈’星座建設成本及運營分析」,《國際太空》,第11期,第23-27頁。
趙濤,1988,「經濟長波論——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長期波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49-50頁。
中國移動《網安觀察》智庫,2023,「網信安全技術熱點:室温超導技術發展分析」,《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第9期,第22-23頁。
朱光輝、王喜文,2023,「ChatGPT的運行模式、關鍵技術及未來圖景」,《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113-122頁。
Bloomberg Intelligence, 2023, 「Generative AI to become a $1.3 Trillion Market by 2032, Research Finds」. (Retrieved on Sep 11, 2023, from:https://www.bloomberg.com/company/press/generative-ai-to-become-a-1-3-trillion-market-by-2032-research-finds/ )
Franois Candelon,Jean-Franois Bobier,Maxime Courtaux,and Gabriel Nahas, 2022,「Can Europe Catch Up with the US (and China)in Quantum Computing?」,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 (Retrieved fromhttps://bcghendersoninstitute.com/wp-content/uploads/2022/08/Can-Europe-Catch-Up-with-the-US-and-China-in-Quantum-Computing-PDF.pdf )
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FIA), 2023, 「The global fusion industry in 2023: Fusion Companies Survey by the 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Washington: 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MorganStanley, 2019, 「SpaceX, Starlink and Tesla: Moving into Orbit」.
Space Foundation Editorial Team, 2023, 「THE SPACE REPORT 2023 Q2」, Colorado Springs: Space Foundation.
Juglar C,1862,「Des crises commerciales et leur retour periodique en France, en Angleterre et aux Etats Unis」, Paris : Guillaumin.
Kitchin J,1923, 「Cycles and trends in economic factor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5(1): 10–16.
Kondratieff N D,1926, 「Die langen wellen der konjunktur」, 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56(3):537–609.
Kondratieff N. D. & W.F. Stolper,1935, 「The Long Waves in Economic Lif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5(1):10-16.
Schumpeter J A,1934,「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39.
J Schumpeter J A,1935,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Chang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7(4):2-10.
Schumpeter J A,1939, 「Business cycles: A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Romer P M,1990,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Solow R M,1956,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0(1), 65-94.
【戰略合作招募】「NSE50季度論壇」是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的品牌活動,每季度關注宏觀經濟形勢和國內外大趨勢,邀請宏觀經濟專家、產業和投資領域高管及專業研究人員進行研討交流,提供宏觀趨勢、產經動態和金融投資的分析解讀。現誠邀戰略合作伙伴參與組織舉辦「NSE50季度論壇」,共同打造「政、企、學、研」交流合作平臺。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是由賈康、洪崎、白重恩、王慶、姚余棟、黃劍輝等12位學者發起設立、經政府管理部門批准成立於2013年9月的新型「民辦非企業」智庫組織。
成立以來,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通過構建跨界合作的「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和「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成員和研究員來自於國家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著名高校、一流智庫、國際投行、國內金融機構等),舉辦了100多場學術論壇及研討會,出版了《新供給:邁向高質量發展》、《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的戰略研究:從「十三五」到2049》等幾十部新供給經濟學研究系列專著和編著,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智庫研究成果,在基礎理論研究、決策諮詢、公益性學術論壇、前沿重大課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多次為國家重大決策建言獻策,獲領導人肯定性批示;同時,注重加強與國內外智庫、政府機構、市場和社會組織交流與合作,努力建設成為特色鮮明、跨界合作、具有高學術品味和國際影響力的新型高端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