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別隻盯着芯片:中美人工智能競賽的下一個戰場是核能

2025-09-21 16:22

  投資者正密切關注因中美爭奪全球人工智能領導地位而爆發的計算機芯片之爭 —— 但華爾街關注的方向或許錯了。

  真正的贏家將取決於一個遠不那麼引人注目的領域:能源。具體而言,是核能。

  畢竟,再先進的人工智能芯片,若無法供電也終將淪為無用之物。核能正迅速成為支撐人工智能熱潮、防範潛在能源短缺的核心解決方案之一。

核能這一選項

  研究公司 Radio Free Mobile 創始人理查德・温莎表示:「我認為,數據中心電力的最佳來源之一必定是核能,這一點毋庸置疑。若想獲得穩定且零碳排放的電力,核能幾乎是唯一選擇。」

美國銀行的數據顯示,到 2026 年,全球範圍內為人工智能供電的數據中心,其能耗可能超過整個日本的全國能耗。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則指出,最快到 2030 年,全球電網的電力流量預計將激增 30%。雲基礎設施提供商 CoreWeave 公司等企業已將能源視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瓶頸。

  美國銀行研究策略師費利克斯・陳強調,核能因具有生命周期成本低、碳排放少、基荷電力供應穩定等優勢,正成為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 「必需品」。温莎也着重指出,核能能夠提供 24 小時不間斷的持續電力,而風能、太陽能等傳統可再生能源無法保證這一點。

  如今,大多數核電站採用核裂變技術,通過分裂鈾等重原子釋放熱量來發電。中國和俄羅斯已投入運營部分小型模塊化反應堆,這類反應堆代表着下一代更先進的小型化裂變技術。不過美國銀行認為,真正的 「聖盃」 將是核聚變 —— 它通過在極高温度下將氫等輕原子聚變,釋放出巨大能量。

「建起來,快建起來!」

  美國能源部表示,美國政府已敏鋭察覺到核能領域的機遇,且緊迫感日益強烈,力求縮小與中國據稱 10 至 15 年的技術發展差距。

  過去十多年間,美國整體能源產能增長陷入停滯;而中國每 18 個月新增的電網產能,就相當於整個美國的現有電力產能。費利克斯・陳指出,按照當前速度,中國的核能產能有望在 2030 年超過美國。

  2024 年 5 月,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簽署了四項行政令,旨在推動核能投資。2025 年 7 月發佈的《特朗普人工智能行動計劃》強調,需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 尤其是核能發電能力,並呼籲全國 「建起來,快建起來!」(Build, baby, build!)。此外,核能也是特朗普本周訪英期間的核心議題之一,他與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簽署了一項技術合作協議,涉及人工智能與核能領域的投資。

  仲量聯行(JLL)美洲區數據中心戰略副總裁肖恩・法尼指出,數字基礎設施已與經濟、軍事力量深度綁定,這使得政府與企業在覈能領域的舉措日益協同。大型科技公司正不斷投入資源研發核能技術:英偉達(股票代碼:NVDA,漲幅 0.24%)、微軟(股票代碼:MSFT,漲幅 1.86%)、元宇宙平臺公司(股票代碼:META,跌幅 0.24%)、亞馬遜(股票代碼:AMZN,漲幅 0.11%)以及字母表公司(股票代碼:GOOGL,漲幅 1.07%;GOOG,漲幅 1.15%)均已佈局核能投資,力求在研發最先進人工智能模型的競賽中,搶佔兆瓦級電力資源。

核能能否如期交付?

  建設核能基礎設施絕非易事。儘管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s)比傳統發電廠成本更低、建設更快,但核聚變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

  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本傑明・李認為,核能技術具備潛力,但也坦言存在現實制約。

  「核能並非短期解決方案,甚至可能算不上中期解決方案,」 李表示,「目前我們尚無成熟的產業體系,能夠確保核電站按時、按預算建成。」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費利克斯・陳指出,中國僅需 3 至 5 年就能建成一座核電站。

  如今,嚴格的監管政策、高昂的前期成本,以及因核電站建設長期停滯導致的技術人才流失,均對美國核能發展構成挑戰。不過法尼表示,鑑於特朗普政府一直在推進能源領域去監管,人工智能競賽的緊迫性或許有助於降低 「極高的監管門檻」。他預計,若獲得更多政府支持,美國部署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的時間可從 7 年縮短至 3 年。

  李還提到,隨着大型科技公司將鉅額資本支出的一部分投向核能領域,該行業正迎來新一輪私人投資熱潮,這有望加速技術發展。他表示,關鍵在於 「為新一代核能發電項目爭取足夠多的訂單」,因為只有通過反覆建設,美國才能重建其在覈能領域的技術實力。

  此事利害攸關 —— 大型科技公司的財務前景與美國國家安全均與此緊密相連。但法尼對能源行業實現突破持樂觀態度。

  「這其中涉及鉅額資金,」 法尼表示,「同時也藴含着非凡的創新精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