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碼頭上的全球貿易

2025-09-21 14:55

人們常説,港口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有着多年港口從業經歷的孫鼎瑋深有體會。

他所供職的山東省港口集團(下稱「山東港口」)是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集團,擁有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渤海灣港四大港口。2024年,該集團貨物吞吐量突破18億噸。

作為山東港口供應鏈綜合服務中心項目主管,孫鼎瑋常年與集裝箱、原油、干散貨、件雜貨四大裝卸業務打交道。目前,山東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越4400萬標箱,居於全球第二位;原油進口量佔全國進口量的1/3以上;鐵礦石進口量佔全國進口量近1/4;鋁礬土進口量佔全國進口量近3/5;糧食進口量佔全國進口量近1/5……

無論是貨種多樣性還是貨量規模性,山東港口都能對宏觀經濟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鏡像。

過去,中國只是「世界加工廠」,處於全球產業鏈中的一環。港口不同貨種的吞吐量變化,更多折射出的是國內宏觀經濟——鐵礦石下游多為基建、地產,與固定投資息息相關;煤炭主要應用於工業領域,反映出工業運行狀況;原油對應着物流,反映出經濟活躍程度;冷鏈食品的增多則體現出消費水平的提升……

如今,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扮演的角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出海、佈局全球市場,中國正在從過去全球產業鏈的「接入者」「參與者」向「驅動者」「主導者」轉變。

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一環,中國樞紐港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升維」。山東港口率先探索從「單一港口運營商」向「港口綜合服務商」轉型,從固守在碼頭的「裝卸工」向跨國供應鏈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轉變。

山東港口共有370余個泊位、260余條外貿集裝箱航線,一頭以中國華北乃至黃河流域為核心腹地,一頭與五大洲180多個國家地區、700余個港口緊密連接。隨着山東港口各類業務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來自全球的上游原料供應商、中間貿易商和船公司、下游製造企業等紛至沓來,來自全球的各種市場信息匯聚於此。

身處其中,孫鼎瑋越來越感受到,碼頭上各貨種每天的吞吐量統計表、港口月度年度的業績表,不僅是反映國內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也是國際產業變化趨勢的「風向標」,更是全球經貿關係的「温度計」。

9月,山東港口發佈2025年半年業績報表的同時,1至8月份各貨種吞吐量統計數據相繼出爐。這其中隱藏着怎樣的市場信息、顯現出怎樣的產業趨勢呢?

件雜貨VS出海熱

近些時間,孫鼎瑋一直在山東港口各子港口下沉調研。正如他和同事們業務分析所預判的,2025年1-8月,港口班輪件雜貨的吞吐量呈現出大幅增長態勢。

班輪又稱定期船,指在固定航線、固定港口間按船期表定期開航的船舶,其運輸模式具有「定港、定線、定期、定費率」特點。件雜貨是指港口作業中以件為單元的包裝或裸裝貨物,以機電設備、工程機械、汽車等為主。

2024年,山東港口件雜貨班輪業務吞吐量為2000多萬噸。今年前8個月,山東港口已完成件雜貨班輪業務近2000萬噸,同比增長77%。

件雜貨班輪航線方面,去年山東港口班輪航線總共23條;今年計劃新開件航線11條;截至今年8月底,已新開9條航線,擴容6條存量航線。這些班輪航線主要流向非洲、北美、南美、歐洲、中東、俄羅斯、東南亞、澳洲、日韓等。

這些湧入港口的件雜貨,多數是中國企業出海投資、海外基建所需的裝備:有的客户為延伸產業觸角,在東南亞投資建設不鏽鋼工廠,需將國內鍊鋼設備搬遷過去;有的客户中標了沙特等公路項目,就把大量工程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運去中東,用於當地基建;有的家電企業爲了尋求成本窪地,選擇在東南亞國家投資建廠;有的汽車製造商獲得了中美洲2500余輛新能源車訂單,成了美洲班輪的常客……

一家家企業對海外市場的個體選擇,最終匯總在了國家宏觀數據上。《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9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4%,佔全球份額的11.9%,連續13年列全球前三。

2025年1—8月,BHI發佈中企海外新籤項目(含簽約/中標/公告/備案)達1143個,為歷年同期最高。據商務部的數據,2025年1-6月,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籤合同額9331.9億元人民幣,增長13.7%。

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強不強,看集裝箱;港口優不優,看供應鏈。針對這股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熱潮,以及高端裝備、工程機械等的快速出口增長期,山東港口開始探索向跨國供應鏈的「設計者」「組織者」轉型。

比如,為中國港灣、上海寶冶、中國路橋等企業提供「生產廠家—山東港口—海外項目」全球化工程物流鏈服務,設計中國—幾內亞、中國—馬爾代夫等工程物流全程運輸方案。

其中,青島港是北方唯一實現對「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港口的全面覆蓋的的超級樞紐。青島港業務部副部長李偉傑介紹説,該港聚焦件雜貨精品航線建設,重點深耕東南亞、中東、東南非、南美等中國製造出海核心地區,打造中國北方基本港(即班輪定期靠泊的港口)。例如,開通東南非直達周班快航,以「直達」「周班」兩大優勢,將貨物交付效率提升30%,為「中國製造」出海搭建起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

煙臺港發揮中國北方件雜貨物流樞紐港優勢,與採購商、國外貿易商等聯合營銷,共建「中非雙向物流黃金大通道」。

從港口上釋放的信息,也能勾勒出中國製造當下的出海熱點。近年來,東盟十國中第一大經濟體——印尼頻繁出現在山東港口件雜貨班輪目的港名單上。該國礦產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成為中企海外建廠的熱點。目前,小鵬、上汽、魏橋、南山等企業均在印尼建廠。建廠后跟隨着的是一長串中國供應鏈。

青島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1-7月山東省出口商品總值TOP20中,機電產品名列第一,貨值5990.3億元,同比增長10.7%。從進出口國家看,印尼進出口漲幅第一,其中出口同比增長47.7%,進口同比增長72.7%。

完備的工業體系,讓山東連續3年成為東盟最大的出口地,支撐山東港口件雜貨的吞吐量一路飆升。

原油VS國際經貿關係

港口與腹地產業之間的關係,宛如一面鏡子,通過對方可以照見自身,當一方產生波動時,另一方也同頻發生改變。

山東港口另一主要大宗貨物是原油,其進口量佔全國進口量的1/3以上,即中國每進口3噸原油就有1噸以上在這里上岸。這源於港口腹地有着龐大的石化產業作為依託。

原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山東既是中國的工業大省,也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這里盤踞着40多家獨立煉廠,原油加工總量超億噸,佔全國原油加工量的1/6。山東港口建立了十幾條從港口直通地煉的原油管道,年輸油能力可達2.37億噸。至此,山東擁有的港口和地煉兩大世界級資源實現對接。

可是,在碼頭進出的眾多貨種里,原油是最為特殊的一種。正如基辛格講過一句著名的話:「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有的國家甚至不惜為此發動戰爭。

山東常年保持着巨大的原油進口需求,但港口實際的原油吞吐量,還要經受全球地緣政治與經貿關係的深刻影響。

近年來,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俄烏戰爭、紅海危機、巴以衝突等相繼爆發,國際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受此影響,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甚至一度漲至120美元/桶以上。

山東港口原油業務人員在走訪東營、濱州、濰坊一帶的地煉企業時發現,原油價格飆升大大提高了下游煉廠的成本,擠壓了利潤。許多地煉工廠陷入「開工即虧損」的局面,開工率一度跌至50%以下。受此影響,今年1-8月山東地煉對原油的需求量呈現走低態勢。

影響原油需求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能源結構的調整。

當下,全球正處於新舊能源交替的過渡期。2025年5月,山東省政府發佈數據,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超過51%。被稱為「轉型中國縮影」的山東省清潔能源裝機佔比首次超過傳統能源。截至2025年8月,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佔比更是超過9成。

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消耗石油約4.2億噸,佔全國石油消費總量的55%—60%。可港口碼頭上激增的卻是各種新能源汽車。今年1—7月,青島港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16倍。1-8月,煙臺港完成新能源汽車吞吐量5萬輛,同比增長21.8%。

當多重因素的影響傳導至碼頭,山東港口原油業務開始承壓。今年1-8月,山東港口原油外進量同比下降2.9%。在碼頭業務中,原油一直是港口利潤的主要支撐點,這預計將對整個山東港口全年利潤產生影響。

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王微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隨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塑以及中國在其中地位的升維,港口作為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一環,必然要參與到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受到國際貿易關係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雙重影響。

鋼材出口VS海外基建潮

腹地的產業結構決定着港口的貨種,產業規模決定着吞吐的貨量。山東、河北、河南、山西以及長江沿岸一帶的鋼鐵產業,托起了山東港口鐵礦石進口量佔全國進口總量近1/4的規模,使其成為山東港口乾散貨中吞吐量最大的貨種。

當前,國內基建、地產投資增速放緩,鋼鐵行業面臨需求減少、產能過剩與結構優化的雙重壓力。根據統計,今年前7個月,中國進口鐵礦砂6.97億噸,同比減少2.3%。傳導至上游,山東港口鐵礦石吞吐量也進入了高位盤整階段。

青島港前港分公司市場開發部經理王紅巖在與客户溝通時感受到,2024年鐵礦石價格先降后升、波動較大,國內鋼廠普遍掙扎在盈虧平衡點。今年以來,鋼鐵市場回暖,鋼廠生產鋼材每噸約有100—200元微利。儘可能多的保住利潤,成為當下鋼廠迫在眉睫的任務。

目前,國內外機構普遍預測,2025年鐵礦石價格較2024年將繼續下跌。各大鋼廠不願簽約長協礦、大量採購,更傾向於多頻次、小批量進行現貨交易;生產備料周期由此前的15天至25天,降為五到六天。同時,為降低成本,鋼廠從以前多「吃細料」、採購精品礦,改為「吃粗糧」為主、不同品位的礦石摻混。

孫鼎瑋介紹,為應對客户需求變化,山東港口旗下港口發揮堆場大的優勢,設立混兑業務,開設「礦石超市」,將二三十種不同品位的鐵礦石進行混兑、篩分,根據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產品;同時,聯合鐵路部門加密車次,適應鋼廠多批次、小批量的採購需求。

2025年1—8月份,山東港口鐵礦石外進量上漲1.9%,實現了微增。

另一方面,山東港口鋼材出口的吞吐量卻迅速上漲。

東南亞、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基建需求旺盛,如印尼新首都建設、泰國軌道交通等項目,拉動了中國鋼材採購量的持續攀升。截至2025年9月,中國粗鋼產量為10.13億噸,佔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山東港口的腹地正是中國鋼材產能的聚集區之一。

據青島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山東省出口鋼材557.3萬噸,同比增加19.2%。其中,出口鋼鐵板材355.6萬噸,增加9.9%,佔63.8%;出口角鋼及型鋼69.1萬噸,增加92.2%;出口棒材44.6萬噸,增加24.9%。鋼材出口主要方向是非洲、東盟、中東等地區。

「近年來,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製造業升級開始起步,對進口鋼材的需求持續攀升,我們的產品進口到非洲主要應用在家電、汽車和集裝箱製造中。」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出口部陳淑民介紹説,「今年前兩月發往非洲的鋼材約佔我們出貨量的34%。」

按照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山東鋼鐵產能最大的日照市鋼材出口206.2萬噸,同比增長10.3%。1—4月,日照口岸出口東盟鋼材累計達28.9萬噸,同比增長196%。

隨着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動,亞非拉各國紛紛響應,也推動了山東港口鋼材出口吞吐量的大幅提升。

「晴雨表」VS「温度計」

在山東港口的泊位上、橋吊下,全球貨輪來往不息,各貨種吞吐量時高時低,宛如這潮來潮去的海水。

比如,憑藉輕量化、耐腐蝕、易加工等特性,鋁已成為汽車製造、電子消費、建築裝飾等領域的「剛需材料」。山東是全國制鋁第一大省,託舉煙臺港成為「世界鋁土礦進口第一港」,佔全國吞吐量40%以上。

今年1-8月煙臺港礦石公司鋁土礦進口艘次236艘,同比增長65%,進口量同比增長超70%。該公司總經理孫強表示,去年,氧化鋁價格瘋漲,由3000多元/噸飆升至6000多元/噸,引得國內鋁廠全球買礦,運往國內。鋁土礦也變得熱手可熱、「一礦難求」。儘管今年鋁土礦市場價格大幅回落,部分鋁廠仍舊利潤可觀。

再如,全球經貿局勢緊張,國際糧價飆升,國內開始提高糧食自給率,進口意願逐年下降。投射到碼頭上,今年前8個月,山東港口糧食進口量同比下滑21.3%。

當下,消費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最有力的一駕馬車。隨着國內頻繁出臺政策提振消費,餐飲生活用紙、快遞包裝用紙行情看漲,傳導至碼頭,2025年1—8月份紙漿吞吐量第一大港——青島港的紙漿進口量增長18%。

而受能源結構變革的影響,煤炭用量持續下滑,反映到港口碼頭上,煤炭吞吐量總體呈下降趨勢……

不同貨種吞吐量起伏之間,從不同側面折射出當下宏觀經濟的形勢、全球經貿關係的態勢與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

過去幾十年,中國憑藉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基礎設施,逐漸融入全球分工體系,成爲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如今,中國扮演的角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中央財經大學國家財經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曹明星指出,全球地緣政治、經貿關係、技術革命和可持續發展需求,正在推動全球產業鏈進行一場劇烈的「重構」。中國的角色正在從過去的「接入者」和「參與者」向「驅動者」和「戰略樞紐」轉變。中國不再僅僅是產業鏈的末端,正在成為眾多產業鏈的發起點、組織者和關鍵循環節點。

同樣,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中的港口所扮演的角色,也隨之悄然「升維」。

當下,山東港口正加速由「單一港口運營商」向「港口綜合服務商」轉型,實現從碼頭「裝卸工」轉變為跨國供應鏈的「設計者」「組織者」——

倡議發起全球物流供應鏈生態聯盟、中國港口採購供應鏈聯盟;通過海鐵聯運、江海聯運幫助內陸客户設計多式聯運物流線路、降低運費;與魏橋集團等聯合在幾內亞投資礦產、建設碼頭;創新打造木材供應鏈「前港后園」服務模式,集存儲、物流、貿易等功能於一身;對內多板塊協同,對外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倉單質押、商業保理等業務,為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的同時降低綜合物流成本……

最近,主營鋼材貿易的青島九州物資有限公司與山東港口擴大合作範圍,業務從單一的港口裝卸,延伸到物流、質押融資、商業保理等一攬子「服務包」。「山東港口的綜合供應鏈服務體系,不僅能幫我們解決融資難題,還讓現在出口鋼材的綜合物流成本也降低了10%。」該企業總裁張旭陽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説。 

置身國際經貿形勢的「不確定性」和「重重挑戰」之中,山東港口正不斷打破傳統業務邊界,通過構建供應鏈服務體系、完善綜合服務「工具箱」,探索一條創新開拓、難中求進的穩健發展之路。

王微認為,近年來,國內外港口紛紛向「供應鏈綜合服務商」轉型,其中山東港口這一改革啟動較早。作為中國沿黃流域重要的物流樞紐,這順應了港口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滿足了國家加快形成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需求。

隨着全球產業鏈的重構和中國角色的轉變,深度嵌入到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港口,未來或將發揮出更加精準的「晴雨表」「風向標」「温度計」的作用。

(作者 種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