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金:重估轉債在資產配置中的角色

2025-09-21 15:14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金研究,作者:楊冰、羅凡、陳健恆

在市場調整前,我們遇見過這樣一種問題,來自保險機構:當下債券收益率較低,而保險需要達到更高的收益目標(例如3.5%),只能通過轉債來提升回報,這樣一來轉債的需求應該源源不斷,那麼估值是否就應該不受約束地一路新高呢?當然,市場調整過后這樣的聲音少了,但其中存在的問題還是值得投資者找到共性並加以注意。

首先這個問題把「轉債」抽象化了,容易模糊掉它原本的功能性。比較直接的角度,在於轉債在不同估值水平下,盈利能力是不同的。

圖表1:不同均價水平下,轉債未來若干交易日平均回報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摘自《擇時系列一:這些指標怎麼看》

投資者不妨更加具體想想,假設有一張期限1年的轉債,價格在125元(因而YTM大約是-8%左右),債性品種,溢價率在240%附近。那麼,在1年內投資者要面臨的幾類情景是:

1、正股未能大漲(漲幅不到200%都屬於這類情況)甚至下跌,該品種兑付,得到年化8%的虧損;

2、正股漲幅超過200%,但不到240%,此時平價可能超過了債底,投資者可以得到小於8%的年化虧損;

3、正股漲幅超過了240%,投資者不虧或者得到(實際漲幅 - 240%)的正回報;

4、轉債執行下修,且下修到位,但隨后正股走平或下跌,投資者的結果與1相同,仍是8%的年化虧損;

5、轉債執行下修,且下修到位,隨后正股上漲但漲幅不到25%,轉債投資者虧損,但小於8%;

6、轉債執行下修,且下修到位,隨后正股上漲超過25%,轉債投資者可盈利;

7、轉債執行下修,但不到位,情況可能介於4~6;

8、轉債違約(這在今年的此刻雖然並無太多投資者討論,卻是去年的熱門話題)。

顯然,如果資方投資者閲讀了以上情況,很難把這支轉債和增強回報聯繫到一起,但把問題模糊成「配置轉債資產」就容易許多。不熟悉轉債的投資者可能認為上述案例較為極端,但這是真實的案例,甚至不是當下估值最高的那幾個。

圖表2:平價低於70品種:YTM中位數(單位:%)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除了把問題具體化,我們也可以審視問題本身。它的形式像是一個選擇題,題面是「投資者需要達到3%以上的收益」,選項是:A、投資於債市(當前收益率較低);B、投資於轉債。在開篇的敍述中,投資者因為債券收益率較低,而排除了A,那麼B自然成爲了答案 —— 這就是問題所在,可能我們習慣了考試題目的性質,即至少有一個正確答案,但這就是現實市場與試卷的不同。事實是,固收投資者更熟悉A,知道憑藉債券的YTM達不到這樣的收益目標,而對B不太熟悉,誤以為B是答案 —— 我們認為現在的轉債很難做到,投資者需要的是更多工具(選項C),或者承認那樣的目標就是達不到(選項D)。

暫且不論目標是否能達到,這取決於各機構的成本等複雜情況,轉債本身的定位,就不應該在當下的環境承擔太重要的角色。轉債作為期權性質、股債交界的工具,更適合的是股市較為模糊,或至少投資者本身難以判斷的環境。因此常見的強勢期為調整的中后期及行情反轉的中前期,例如2018年的下半年、2019年年中、2020年年中、2024年8月前后,而當趨勢明朗,轉債的功能價值就逐漸淡出甚至成為負擔。更不能「因為看好股票,所以買入轉債」。

因此,當下轉債結構的着眼點在於如何縮小劣勢。相對來説,低溢價率的股性品種劣勢更小。但我們上期的十大轉債亦未能有超額回報,問題出現在了贖回上。當下來看,定量模型認為的「更具性價比」的品種,往往可能有較大的贖回風險(而我們此前的強化學習模型基本不考慮條款博弈),上個月十大轉債出現了4支贖回的情況(海泰、崇達、金現和榮泰),這是本期需要儘可能避免的。此外,當前溢價率水平,我們認為需要儘可能讓正股有較大的資金獨立性,與大盤之間有較大的差異,纔可儘量提升盈虧比,經驗上是按照主題分散佈局,我們沿用這個思路,繼續保留華鋭,加入利揚、嘉元、立訊、宏圖、精裝、天賜、皓元、蒙娜和萬凱。

圖表3:十大轉債:2025年走勢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本文摘自:2025年9月19日已經發佈的《選項「C」和「D——暨本月十大轉債》;分析員:楊冰  S0080515120002,羅凡 S0080522070003,陳健恆 S008051103001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