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黃仁勛,投了個浙大校友

2025-09-21 11:3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華人科學家站住硅谷C位

  作者 | 王濤  編輯 | 吾人

  來源 | #融中財經

  前不久,機器人初創公司Dyna Robotics(達納靈動)宣佈完成1.2億美元(約合8.5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此輪融資后該公司估值突破6億美元(約合42.7億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亞馬遜、三星和LG等行業巨頭參與了此次融資,投資者具體包括專注於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基金RobostrategyCRVFirst Round Capital領投,Salesforce Venture、英偉達、亞馬遜、三星和LG Technology Ventures參投。

  Dyna Robotics成立於20249月,總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在上海設有硬件研發中心。在今年3月,該公司完成了超20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由CRVFirst Round Capital領投,真格基金參投。彼時該公司估值約1億美元。

  這意味着,成立僅一年,該公司估值有望飆升五倍。

  一支華人團隊

  Dyna Robotics成立於20249月,總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同時在中國上海設有硬件研發中心。公司由三位聯合創始人共同創立:Lindon Gao、楊世遠(York Yang)和Jason Ma。這三位創始人的背景組合堪稱完美,融合了創業經驗、技術專長和學術實力。

  Lindon GaoYork Yang是長期的商業夥伴,他們曾一起創立併成功出售了智能購物車公司Caper AI,該交易金額達到3.5億美元。Lindon Gao自幼隨父母從中國移民美國,具備豐富的商業視野和跨文化管理經驗。York Yang則出生於中國杭州,201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后赴美深造,獲得 UCLA 計算機專業碩士學位。

  第三位聯合創始人Jason Ma是機器人領域的學術權威,他博士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GRASP實驗室,曾先后在英偉達AIMeta AI和谷歌DeepMind任職,專注於構建機器人基礎模型,主導多個突破性算法的開發。團隊其他核心成員均來自哈佛、MITBerkeley等著名高校以及谷歌、NvidiaAuroraCruise等頭部科技公司,形成了一支既懂研究又懂工程的頂尖團隊。

  在公司發展歷程上,Dyna Robotics展現了驚人的成長速度。20253月,公司剛剛完成了超過20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由CRVFirst Round Capital領投,真格基金參投,當時公司估值約為1億美元。僅僅半年后,公司估值已飆升至6億美元,吸引了更多戰略投資者的目光。

  技術實力方面,Dyna Robotics目前擁有約30名員工,正專注於研發用於幫助機器人在現實場景中學習和提升能力的AI模型。今年4月底,公司正式發佈了第一款全天候、高效且穩定的自主靈巧操作模型DYNA-1Dynamism v1),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款可落地於商業場景的靈巧操作基礎模型,在質量、速度和穩定性方面表現優異。

  該公司的機器人理念與英偉達CEO黃仁勛提出的「物理AI」概念高度一致。CEO Lindon Gao表示,Dyna不會為機器人編寫任務指令,而是讓它們通過從環境中獲取的數據輸入逐漸學習。通過讓機器人融入現實世界,Dyna的模型能夠變得更快、更智能,「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解鎖物理 AGI」。

  不過與一些人形機器人公司不同,Dyna Robotics在硬件端的重點並非人形產品。目前,公司的固定式機械臂已經應用於多個行業,包括為餐廳摺疊餐巾、為健身中心整理毛巾以及為自助洗衣店處理衣物。這些看似簡單的任務,實際上需要高度的精確性和適應性,是機器人在現實世界中運作的重要一步。Lindon Gao表示,從長遠來看,Dyna將探索「更接近人類形態」的機器人,但現階段更專注於解決實際商業場景中的具體問題。

  Dyna Robotics的成功融資也反映了整個機器人行業的火熱程度。根據PitchBook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機器人行業已吸引121億美元投資。在市場看來,機器人產業正處於趨勢投資前期,初期的訂單數量並不構成關鍵信號,核心在於能否解決人形機器人的兩個核心卡點:硬件成本高、結構複雜且未定型;以及大腦不夠智能。

  對於此次融資的用途,公司計劃進一步優化其AI模型,並部署更多機器人。隨着資金的注入,Dyna Robotics正在擴大其世界級研究和工程團隊,加速開發下一代基礎模型,致力於在商業環境中交付高性能的通用機器人。

  從富春江畔到硅谷之巔,Dyna Robotics的華人背景創始團隊正在用他們獨特的技術理念和商業哲學,在具身智能這一前沿領域書寫着新的篇章。

  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關於技術和商業的成功,更是關於東西方智慧的融合,以及如何讓機器人在現實世界中真正發揮價值的思考。隨着英偉達等巨頭的加持,這家初創公司正在成為連接機器人研究與廣泛應用之間橋樑的重要建設者。

  黃仁勛,頻繁出手

  説起來,最近幾年的黃仁勛投資行動頗為頻繁。2024年英偉達就進行了約45筆投資,其投資組合中已擁有約40家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企業。

  黃仁勛的投資邏輯清晰而堅定——他並非簡單地追逐風口,而是着眼於那些能夠強化英偉達生態體系、證明其技術平臺價值並能將AI能力從數字世界延伸至物理世界的企業。其對具身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重注,尤其是近期的幾筆關鍵投資,深刻反映了這一戰略意圖。

  英偉達對新興機器人公司Dyna Robotics的投資是其佈局具身智能的一個典型縮影。

  這家由浙大校友參與創辦的企業在短短半年內估值飆升了56倍,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獲得了1.2億美元,估值突破6億美元。Dyna Robotics的核心吸引力在於其研發的全球首款可商業落地的靈巧操作基礎模型DYNA-1Dynamism v1),該模型能讓機器人流暢完成多項複雜的端到端任務,例如雙機械臂協作整理物品、整理毛巾、組裝三明治,並能迅速響應人類語音指令。

  其獨特之處在於不依賴傳統編碼指令,而是讓機器人通過環境數據輸入逐步學習,這與黃仁勛倡導的物理AI」概念高度契合。英偉達看中的正是Dyna Robotics這種將AI模型與物理世界操作能力結合,並在餐飲、健身、洗衣等多元場景中快速部署的潛力,這有助於英偉達的硬件和仿真平臺在機器人產業化進程中佔據核心地位。

  除了直接投資,英偉達還通過構建生態系統的方式廣泛佈局具身智能賽道。

  黃仁勛像當年押注OpenAI一樣,正在中國市場分散下注多個未來的具身智能巨頭。在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英偉達攜手眾多中國機器人生態合作伙伴亮相,包括代表硬件本體的南宇樹宇樹科技和代表軟件大腦的北銀河銀河通用機器人。

  宇樹科技將其新型人形機器人R1部署了NVIDIA全棧機器人技術,並利用NVIDIAIsaac Sim平臺訓練機器人動作,其機器人已應用於晚會表演、商業演出等場景。銀河通用則自研了內置英偉達Thor芯片的人形機器人Galbot,其在搬運任務中能快速滑步至貨架並自主完成裝卸動作,並已在智慧藥房和智慧零售店等具體場景中落地簽約超百家藥店。

  英偉達的機器人生態並非簡單的採購關係,而是以算力-仿真-數據三環相扣的基礎設施,將分散的硬件本體、垂直場景和算法團隊編織成一張可快速商業落地的網絡,其目的是通過廣泛的合作伙伴獲取豐富的場景和數據,反哺其技術平臺的迭代與完善。

  黃仁勛對AI基礎設施的投資同樣不遺余力。在美國本土,英偉宣佈向陷入困境的芯片巨頭英特爾投資50億美元。

  儘管這並非直接投向創業公司,但此舉深刻反映了黃仁勛為鞏固和擴展AI算力基礎所下的決心。通過與英特爾合作,英偉達旨在將英特爾的x86 CPU與英偉達的AI加速GPU更緊密地結合,開發面向個人電腦和數據中心的新款芯片。

  黃仁勛指出,這項合作揭示了加速計算和AI計算的時代已經到來,並有望為英偉達打開一個年市場機會約250億至500億美元的新領域。這不僅能夠幫助英偉達更深入地進軍PC市場並轉向邊緣計算領域,分散業務風險,更是對同時擁有CPUGPU能力的AMD的一種戰略制衡,確保英偉達在AI算力的關鍵底層架構中佔據主導地位。

  深入分析黃仁勛投資AI與具身智能賽道的原因,首要在於其構建和鞏固英偉達生態系統護城河的戰略需求。英偉達通過投資與自身技術協同性高的企業,確保了其GPUCUDAIsaac Sim仿真平臺及最新Thor芯片等核心技術能持續獲得前沿應用場景的反饋與驅動。

  其次,黃仁勛敏鋭地洞察到AI正從處理信息向操控物理世界邁進,他稱之為挖掘「100萬億美元物理世界市場的潛力。投資Dyna RoboticsWayve以及中國的機器人企業,正是爲了搶佔物理AI的入口,主導下一個計算時代的範式轉換。

  黃仁勛的投資邏輯本質上是一場以技術生態為核心、穿越數字與物理世界的戰略佈局。他並非簡單地追逐財務回報,而是通過資本紐帶深度綁定那些能夠驗證其計算平臺、拓展其技術邊界並最終將其芯片與軟件植入未來智能世界的創新力量。

  從硅谷的機器人初創公司到英國的自動駕駛企業,再到對中國具身智能潛力的重視,黃仁勛正以其獨特的投資哲學,為英偉達在AI時代構建一個難以撼動的帝國基石,並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從虛擬代碼走向物理現實的革命進程。

  華人,站在硅谷科技C位

  説起來,這家公司最吸引外界目光的一點,是其創始團隊全部由華人組成。

  事實上,自2022年末ChatGPT驚艷亮相以來,華人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存在感越來越強。眼下,國際科技界已形成一個普遍共識:來自中國的研究人才,正在成為支撐美國頂尖AI機構的關鍵智慧力量。

  就在79日,馬斯克正式推出了xAI的第四代產品。不過發佈會現場的焦點並非他本人,而是兩位華人科學家——吳宇懷和吉米·巴。活動結束后,一張xAI團隊的大合照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其中華人成員的比例接近80%,格外引人注目。

  具體來看,xAI12位初創成員中,華人就佔據了五個席位。除了前述兩位,還包括哈佛數學系的楊格、畢業於清華計算機系的戴子航,以及來自浙江大學的張國棟。

  而對華人科學家青睞有加的,不只有馬斯克。另一位硅巨頭——MetaCEO扎克伯格,也在積極招攬華人技術人才。

  他正在發起硅谷近十年來最激烈的人才爭奪戰,首要目標正是華人工程師。

  其中,最受矚目的一筆引援,是原蘋果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龐若鳴的加入。據彭博社報道,他加盟Meta的合約總價值高達2億美元。很快,其副手Tom Gunter以及其他多位核心成員也陸續轉投Meta

  Meta目前已公開的14人招募名單中,華裔工程師達到8人,其中多數來自OpenAI和谷歌DeepMind

  首批確認加入的包括清華校友趙晟佳、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余家輝、浙江大學畢業生畢樹超,以及北大畢業的任泓宇。這些人都是支撐OpenAI實現GPT-4.1等突破的關鍵研發力量。

  不只是Meta,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也紛紛加入搶人大戰,並將華人科學家列為核心目標。比如,谷歌成功引進了畢業於清華基科班、並已在MIT取得終身教職的視覺識別專家何愷明;英偉達CEO黃仁勛則招募了兩位中國留學生,並破格提拔其中一位擔任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華人科學家持續影響硅谷的同時,中國本土的人工智能實力也在迅速提升,甚至在部分領域逐步實現反超與領先。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辦事處與深圳東壁數據合作推出的一項報告,在全球百大AI頂尖科學家中,有65人具有中國背景。其中50人目前在中國機構工作,另外15人則任職於美國的研究中心。

  與此相應的是,中國學者在人工智能核心成果產出方面也已確立領先地位。

  斯坦福大學《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表明,從20102023年,人工智能相關專利數量從3833件大幅增長至122511件,僅去年一年就上升29.6%。截至2023年,中國在AI專利總量上排名第一,佔全球授權專利的69.7%

  華人科學家之所以能在AI時代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模型技術範式的變革——這一轉變恰好凸顯了華人工程師在效率、穩健性與創新方面的綜合優勢。

  一位曾在MetaOpenAI都工作過的華人工程師這樣分享:他們不是特別偏愛華人,而是認清了一個事實:華人工程師是實現效率、穩定與創新三重目標的最佳保障。

責任編輯:韋子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