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1 04:02
莫高窟第249窟壁畫
段兼善
敦煌石窟藝術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古代人民和藝術匠師留下的豐富文化藝術遺產,給今天的觀眾和文化藝術工作者提供了豐厚的文明沃土和審美、學習、借鑑與創新的精神啟示。
敦煌石窟藝術融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為一體。敦煌藝術的創作有幾個關鍵環節:構圖、造型、線描和賦彩。每一步都關係到藝術作品的成敗。下面主要探討一下敦煌藝術的色彩運用問題。
一
敦煌莫高窟現存的北涼時期的第268窟、第272窟和第275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窟中塑有彌勒佛像和菩薩像,窟頂有平棋、藻井等裝飾圖案,壁畫是佛傳故事畫。第275窟南壁中層的出遊四門、人物或建築都用粗獷厚實的筆觸畫成,人物面部刻畫雖簡略,但比較注重身姿動態的描繪。可見北涼藝術匠師的敏鋭觀察力和描繪人體動態多樣化的把握能力。在色彩鋪陳上,大量運用了土紅色塗抹畫面底色和背景,使整個壁面充滿了厚朴、莊重和温暖熱烈的氣息。人物肌膚多用土黃、粉黃或白色,裝束服飾多用粉綠、中綠、黑色、褐色。光環和飄帶多施以粉綠和白色,形成了在簡單中見豐富、統一中有變化的整體氛圍。有時在人物粗黑造型線旁再加描一道熟褐線以強化立體感。窟頂的藻井、平棋敷色基本是平塗填抹。敦煌是在沙礫岩崖壁開鑿造像,不適合硬石雕刻,只能採取木架內構、苧麻纏裹,泥塑外形並敷染色彩的方式來修造。塑像完成后,再根據事先規劃好的部位隨類賦彩。
二
北魏時期在北涼的基礎上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第254窟南壁前部中層的「降魔變」,第257窟「須摩提女緣品」「鹿王本生」都是橫長形構圖,情節安排、形象刻畫都非常精彩。其中九色鹿和馬的誇張造型及靈動體態特別優美,鹿的篤定自信和馬的矯健靈巧表現得恰如其分。土紅鋪地,綠色染山川河流,建築用藍、綠、白、橘紅塗染,黑、灰、褐、土黃搭配其間,冷暖相襯,深淺相依,色彩多樣但又統一於土紅色之中。北魏時期很多作品構圖飽滿緊湊,空隙較少,如第254窟的「屍毗王本生」和「薩埵太子本生」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變形優美,動感強烈,韻味十足,雖有一定程度的變色,畫面依然比較清晰。以石青、石綠、深褐、赭石、黑色、白色為主,間以土紅、土黃、灰色,層次感強。第260窟北壁説法圖中飛天,白裙藍疊,黑巾白描,土黃光環,土紅底色,頭面、肢體灰褐色,色調沉穩,動勢瀟灑,奔放輕盈。需要提到的是,北魏第249窟和第435窟的佛像和菩薩的面部已出現在上色暈染后用白色加描鼻樑,勾眼眶、點額心和下巴的五白形象。第257窟的「寶池蓮花圖案藻井」、第431窟平棋頂等圖案,色彩豐富,藍、綠、紫、灰、褐、赭、土黃、土紅、黑色等層暈疊染,疏密相間,筆法流暢。北魏壁畫構圖的韻律感,造型的靈動感,線描的節奏感和色彩的沉穩感,使其在敦煌藝術中獨樹一幟。
三
西魏時期,中原傳統繪畫中秀勁有力的線描技法和清淡雅緻的染色方式開始和敦煌早期粗獷厚重的畫法相結合,促成了一種爽朗明快、灑脫浪漫、飛揚飄動、生機勃勃的新穎風格。如第249窟和第285窟窟頂四坡畫有各種民間神話傳説人物、動物在空中自由飛翔的生動造像。在各種形象的塑造中,藝術匠師特別強調和誇張尖角造型和流暢型的動勢,強化了凌空穿行、滿壁風動的效果。色彩的種類和層次增多,改變了以前大量以土紅鋪底的做法,反而保留了粉壁的白色基調,以此襯托畫面上各種物象的動姿神態,強化了畫面背景的空靈浩渺感。西魏壁畫敷色一般不強調濃烈厚重,而是眾多色彩的均衡雅緻、清麗明快,染色用筆果斷連貫、一氣呵成。如第294窟窟頂南坡北坡中的龍形動物,基本是蘸上土紅顏料從頭到尾一筆完成。可見畫師運筆染色技藝之嫻熟。
四
北周時期的壁畫構圖,長形橫幅連環畫比較多,內容連貫,用色豐富,且各畫自有特色。如第296窟北壁的「須闍提本生」和南壁的「五百強盜成佛」圖都是用大量的淺淡橘黃色烘染底色,綠、白、紅、黑塗繪前景山丘,藍、紫、黃繪建築、房舍,土黃橘紅、紫灰、黑、白繪人物和動物,畫面整體温暖明亮。而第428窟東壁北側「須達拏太子本生」和東壁南側的「薩埵太子本生」圖因黑、藍、褐、灰用得多,較為冷清深沉。但第290窟上方的橫幅説法圖與飛天,用深藍鋪天空,佛和飛天染以黑、土紅、灰色、淡土黃,又以白色提描面部肢體的高光部分,用色大膽,造像奇異。
五
隋代不論是第420窟窟頂南坡、東坡、北坡、西坡的法華經變,還是西壁的菩薩畫面,黑色、深綠、中綠、淺綠、藍色、褐色、土紅、土黃、金黃以及各種灰色交錯使用,變化多樣。其中塑造人物、動物、山川、樹木形體的寬長筆觸令人新奇。而在人物、動物活動的空余地帶則用寬大筆觸橫塗縱抹,恣肆掃刷,為繁密緊湊、色彩濃重的畫面帶來了特殊的動勢和瀟灑氣息。第420窟窟頂北坡法華經變的「靈鷲山」和西坡「飛龍羽人」的藍色彩筆塑造,第419窟人字坡東側的「太子出獵」和「汲水」畫面中的奔放用筆,可以清晰領略到隋代畫師用彩色筆觸塑造各種形體的傑出表現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六
唐代是敦煌石窟造窟最多的時代,各窟內的彩塑和壁畫,大多有周密的佈局和設計,突破了舊格局,出現了新意境。唐代彩塑的寫實手法從外形塑造進入到人物內心刻畫的新階段。如第45窟莊重的老迦葉、聰明睿智的小阿難、莊重温婉的菩薩等的性格特徵更加鮮明。阿難橘紅肌膚,白色衣褲,硃紅袍服,雙手握腰,神態安詳。迦葉內穿褐色衣褲,外罩灰綠袈裟,雙手前伸,蹙眉深思。菩薩肌膚潔白,體態修長,上身半裸,斜系紅巾,腰着綠裙,多色長褲,右手半抬,左臂下垂,沉靜謙和。第46窟的天王像頭束綠髻,身着金甲,叉腰攥拳,張嘴怒目,孔武有力,是現實武士的真實寫照。由於唐代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強大,雄偉壯麗成為藝術家追求的時代風貌。敦煌的巨型造像應運而生。莫高窟第96窟和第130窟的彌勒像雄偉莊嚴,氣度恢弘,其修建和敷彩難度很大,古代工匠的敬業和獻身精神令人景仰。
唐代壁畫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劃時代的發展。經變畫發展迅速,形成一部經一壁畫的巨型結構,人羣簇擁,聲勢浩大,色彩繽紛。第220窟南壁的「阿彌陀經變」是貞觀年間的傑作。此畫構圖龐雜,人物眾多,佛、菩薩的光環、幡幢、服裝、蓮花水池、各種植物全是層次不同的綠色。各種人物動物、建築、檯面、地毯、用品,多為深褐、土紅、灰藍、黑色、土黃等,點染穿插,散佈各處,掩映在綠色的襯托中。畫師在描繪供養人畫像時也非常認真,同樣顯示了他們描繪現實人物的精湛技藝。如第329窟東壁南側的女供養人,束椎髻,緊袖淡黃衫,褐灰色相間的條狀長裙,棕紅色坐墊,土黃鋪地,素面如玉,端莊秀美,長跪祈禱,是一幅絕佳的少女畫像。天寶年間第130窟前庭甬道兩邊所繪的樂庭瓌供養像和樂庭瓌夫人供養像,人物形象刻畫得真實生動,心態虔誠。20世紀50年代前期,我父親段文傑通過認真研究和反覆考證,對這幅畫進行復原臨摹,再現了這幅盛唐人物畫鮮明亮麗、穩重端莊的時代風采。
唐代后期的石窟藝術,總體上還是保留了唐代前期的余暉,精品和佳作仍舊不斷出現。如第320窟「阿彌陀經變」中兩組互相追逐的雙飛天,第172窟龕頂上飛下翔的雙飛天,無論造型和色彩,都是唐代飛天中的精品。第112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中的反彈琵琶舞姿靈動優美,令人注目。第158窟北壁涅槃變中不同膚色的各國王子形象,通過深紅、赭石、土黃、灰色的深度暈染,強化了其悲痛表情和性格特徵。第159窟西壁北側的文殊變和南側的普賢變,是中唐時期的人物畫代表作。構圖飽滿,線描高超暈染精細,綠灰、白色、粉黃、赭石、土黃各色調配適當,細膩豐潤。雖人物眾多,但統一中見豐富,繽紛中有整體,可説是盛唐工筆人物畫風采在后期的再現。還有晚唐時期第156窟南壁的「張議潮出行圖」和北壁的「宋國夫人出行圖」都是河西走廊真實歷史人物的直接反映。人物眾多,場面宏大,都以長形橫幅形式出現。這兩幅壁畫是唐代達官貴人慶典遊行的真實寫照。背景地面均以綠色和土黃鋪染,人物動物、車輛、轎輿、旌旗等所有用品都以褐色、土紅、赭石、黑色和各種冷暖灰色在線描基礎上,深淺濃淡層層渲染,畫面活躍,氣氛熱烈,堪稱唐代后期工筆重彩壁畫的優秀代表作。第14窟的窟頂藻井是紅黃色的暖調子,又有綠色參與其中,面積大,構圖複雜,中心四方各有説法圖,這是其他藻井圖案中少有的。
七
五代時期大場面壁畫仍在發展,第36窟南壁的文殊變人物面部、胸頸、手部的赭石色暈染,深入到位。第100窟里的南方天王、西方天王形象用紫色、藍色和綠色及鎧甲的土黃、金黃、黑色、褐色緊密搭配,很具特色。第146窟西壁「牢度叉鬥聖變」中六師外道的動態和表情刻畫得很風趣。風中白袍用淺藍色的長寬筆觸,以動態筆勢表現六師外道的滑稽尷尬狀態。窟頂的團龍鸚鵡藻井紋樣設計頗具匠心,方井四周多層邊飾、各種花草紋樣鋪滿四周,變化多樣,以石綠為基調,間以紅、黃、黑、白、灰等各種顏色,濃淡輕重交替,整體沉穩明快。五代時期的第61窟是個大窟,橫貫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既是一幅佛教史蹟畫,又是一幅山水人物畫,環境廣闊,內容眾多,匠師在色彩配置上,突出綠色和土黃色的統領作用。寺院建築是藍瓦、白牆、紅柱,人物動物則以土紅、赭石、褐色、灰色、黑色、白色相間點染,穿行在山水建築之間,實為一幅融山水、建築、人物、動物為一體的恢宏鉅製。該窟窟頂的團龍蓮花藻井紋樣豐繁,千姿百態,各種冷暖色調互相襯托,色彩奪目。
八
宋代時期沿襲了唐代和五代的藝術風範。第76窟北壁的「十一面觀音變」,背景綠色帶狀鋪設,肌膚淡黃,清秀端莊。此窟東壁的「八塔變」里,畫中人物、風景勾描簡明扼要,總體色彩以黃綠為主,比較清淡,別有風味,是佛傳故事畫的新穎表現。宋代第55窟「捨身飼虎緣品」這類壁畫,一般先以淡墨勾繪岩石、山體、人物動物,又以寬形綠色帶狀筆觸塗抹山峁上部,再以黑色和白色染出人物動物,以少量淡土黃或赭石勾染人物山岩等處,色彩構成簡淡,綠色為主,土黃、褐色小量運用,顯得簡淡雅緻。榆林窟第13窟的文殊變和普賢變均採取正面構圖,和以前不同。各種人物器物、雲朵、花草均左右對稱。主座菩薩和兩側菩薩衣物、巾帶、光環、幢幡以綠色為主,間以黑色裙褲,雲朵發結以熟褐、金黃等色散佈其間,底色以粉白為主,人物頭臉、胸臂、手足,均以細勁土紅色勾描,造型嚴謹,技藝高超,色彩統一多樣,裝飾感強,是另類冷峻高雅佳作。
九
西夏時期的造像與壁畫在宋代基礎上有一定發展。第245窟的團龍藻井,以紅、綠、白、灰、褐完成的圖案,簡練中含充實,別具風味。第328窟東壁北側的供養菩薩羣像,非常精到。土紅線描細勁有力,人物形象結構準確,手姿優美,神態莊嚴。肌膚的淺淡土黃色與人物的光環、幡飾、瓔珞、巾帶、裙褲、蓮花草地所穿插塗抹的綠色、灰藍、紅色互相映襯,清晰明快,堪稱西夏工筆重彩人物造像代表性佳作。第234窟的藻井很特殊,中部金色圓圈內一浮雕金色團龍,圈外四角各有一條描金奔龍,圖案色彩單純,中部綠色鋪底,藻井中部石綠明亮,四周色彩較深沉,團龍游龍旋轉動勢靈活。第16窟窟頂的團鳳游龍藻井,因用了中綠、深綠、金黃塗染,也有相同的靈動感。第265窟的菩薩和弟子塑像,造型嚴謹,神態温和,站姿手勢隨意,菩薩臉部胸腹臂部染土紅色,身着綠黃兩色披肩,胸飾、裙褲及腳下蓮花墩和弟子面、胸染土黃色,着紅色袈裟土黃袍服,色調單純,厚朴穩重,是有代表性的西夏彩塑作品。
十
元代時期洞窟不太多,但壁畫多為精品。莫高窟第465窟的窟頂東坡繪阿閦佛,佛身作藍靛色,周圍鋪染青、綠、赭、白等色,瓔珞環佩以金飾。北壁的歡喜金剛,色彩對比強烈,形成了與其他洞窟迥異的色彩效果。南坡的供養菩薩,高髻寶冠,膚色潔白,頂飾雙環、珠串、斜披瓔珞,手持蓮枝,眉稜高廣,下顎突出,手心足掌塗硃砂色。莫高窟第3窟北壁的「千手千眼觀音變」是元代工筆重彩壁畫最精彩、最傑出的代表作。中國繪畫長期線描發展所流傳的多種線描,在此薈萃一壁,變化多端而又和諧統一,標誌着元代繪畫線描藝術和重彩藝術的高度成就。人物性格刻畫深入,色彩配置很講究,以土黃、金黃、暖灰色、綠色、土紅、白色、灰綠互相襯托,暈染細膩,沉穩雅緻,温和明快。在東千佛洞的第2窟,依柳觀音像身着藍色短袖衫、白短褲、身掛瓔珞飄帶,頭臉脖頸雙臂雙腳裸露,動態像舞姿。整個畫面土黃色調,只有頭部光環呈棕黃色,四周及中部散飛的花葉均為藍白色,別有一番風趣。
還要特別補充的是:在敦煌石窟藝術中,綠色很特殊。它有冷靜深沉的一面,又有温和明快的一面,不但用量最大、用處很多,而且在時間的長河中,其他顏色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唯有綠色的變化最小,真是令人感嘆!敦煌藝術中工筆重彩壁畫各種不同的暈染手法,唐代和元代使用得最精妙最高超。在運用色彩筆觸塑造各類形體的技法上,隋代最具有創新精神。
另外,關於變色問題,敦煌石窟藝術綿延一千多年,在大自然和一些特殊情況干擾下,壁畫、彩塑發生一些泥皮脱落、顏色變化是難以避免的,這些現象破壞了原有藝術的完整面貌,令人遺憾,但是有些部位的變化又使畫面出現了一些奇異的色彩關係,我們也可以從自然力量賦予的色彩變化中找到一些另類的藝術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