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減肥后的騰訊雲,在做什麼?

2025-09-19 19:37

來源 | 《財經》雜誌 作者 | 《財經》研究員 吳俊宇 編輯 | 謝麗容  

AI應用規模化的機會當前,騰訊雲和集團主業綁定加速了。騰訊的思路是:其他人探路后,騰訊要做到用户規模后來居上——規模化是騰訊不能輸的事

2025年,AI(人工智能)產業落地加速。騰訊是中國最大的科技巨頭之一,它的雲計算和智能化業務一直被行業關注。

2022年-2024年,作為中國市場份額第五的選手,騰訊雲經歷了艱難的兩年——降脂增肌,也就是減少集成項目、硬件轉售等利潤率低、不可持續的低質量收入,增加雲底座、數據庫、大數據等高利潤或訂閲制產品收入(報道詳見《中國雲市場調整兩年,更健康了麼?》)。

這個目標取得了階段性進展。9月16日,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在2025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演講中説道:「三年前,騰訊雲提出「寧要150斤的肌肉,也不要200斤的虛胖」,目前已成為雲市場極具競爭力的‘健碩參賽者’。」

2022年-2024年三年,中國雲市場核心玩家的普遍主題是退出虧損項目、保證收入質量。當時中國幾家互聯網雲廠商的營收增速一度低於10%。2025年,AI產業落地加速。雲市場的主題變成,如何抓住技術紅利帶來的新一輪增長機會。這意味着,新一輪競賽在開始。

「減肥」完成后,騰訊雲要如何參與新一輪競賽?騰訊給出的答案是,智能化和全球化。

湯道生在2025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后接受了《財經》等媒體的羣訪。他解釋,提升產業效率,分子是價值、分母是成本。騰訊雲一方面把國際化做好,做更深的市場滲透,把市場規模做大;另一方面堅持健康可持續的經營模式,而不是用虧損換收入。這兩者就是企業經營最基本的思考和運作方式。

AI產業落地需要充足的算力儲備。騰訊是中國算力投資最積極的科技公司之一。2025年DeepSeek爆火后,AI應用爆發是確定的趨勢,騰訊加大了算力投資。

近一年(2024年三季度-2025年二季度),騰訊資本支出總額為1023億元,同比增長178%。這個增速超過了微軟、亞馬遜、谷歌等國際同行。同期阿里資本支出總額1126億元。《財經》多方瞭解到,中國市場同期資本支出總額超過1000億元的大型科技公司,僅有騰訊、阿里、字節跳動三家。

騰訊做AI的思路是怎樣的?《財經》瞭解到,騰訊採購的鉅額AI算力,優先供給內部業務和產品自研。對騰訊來説,孵化出有競爭的AI產品,戰略優先級更高。

騰訊旗下的產品體系,如微信、QQ的社交生態(小程序、支付、廣告)、辦公應用(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遊戲產品,以及元寶(騰訊旗下AI助手)、ima(騰訊旗下AI知識庫)等產品都在嵌入AI功能。騰訊要服務十幾億用户,旗下業務日活躍用户動輒上億。以微信搜索為例,它的日活躍用户就超過1億。

這些產品要消耗大量算力。因此騰訊不會像同行一樣,把算力低價對外銷售。

減肥完成

騰訊的財報未披露騰訊雲的營收情況,《財經》綜合瞭解的情況是,騰訊雲2024年營收遠超300億元,利潤率可觀。

騰訊雲的業績收入並表在「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板塊中,該板塊2024年營收2120億元。2022年一季度-2025年二季度,騰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的毛利率為52.1%,它在14個季度內提升了20個百分點,是三年半來的最高水平。

今年9月,騰訊管理層在2025年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披露了一組數據——騰訊雲收入增速近幾個季度在提速,企業服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這得益於滿足客户AI需求而提供GPU(圖形處理器)和Token(詞元,AI推理算力單位,一個Token可以是單詞、標點、數字、符號等)的收入增長。

今年9月初,在一場小規模媒體溝通中,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對包括《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這三年騰訊雲的毛利得到了大幅改善。

他解釋,騰訊雲不會去以補貼、虧損來換收入。過去幾年做了很大取捨,比如減少價格競爭、縮減低質量項目。「不僅是實現了雙位數增長,收入質量也位居國內前列」。他認為,不加入內卷也許會失去一些機會,但是騰訊雲更看重長期發展。

在國際投行估值體系中,To B公司如果收入質量更高(軟件訂閲產品收入佔比更高),通常會被給予更高的估值倍數。高盛今年3月17日在一份針對阿里集團的研報中,提及了騰訊雲的估值。高盛給予騰訊雲5倍估值(P/S市銷率估值法,估值=營收規模×倍數),P/S值略高於阿里雲(3.5倍)和百度智能雲(3倍),但低於亞馬遜AWS(8倍)。

回顧過去三年,騰訊云爲「減肥」進行了漫長的調整。保營收還是保利潤,這是過去三年中國雲廠商面臨的兩難。騰訊雲選擇拒絕虧損做項目,堅持健康可持續發展。

「反內卷」是騰訊雲管理層的願景,然而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現實仍是貼身肉搏、低價競爭。一位中國雲廠商銷售管理負責人今年7月曾向《財經》直言,一些雲廠商為爭奪政企客户的算力池項目,仍然在低價銷售GPU(圖形處理器)雲資源,甚至是直接低價銷售芯片、服務器等硬件。這都是做大營收規模的捷徑,但並不可持續。

多位中國雲廠商一線銷售都曾對《財經》表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多GPU雲資源被兩三折、三五折出售,總監、大區經理就可以特批。一位騰訊雲一線銷售今年6月曾對《財經》表示,騰訊雲不會參與超低價算力競爭,低價折扣需要管理層特批。

騰訊雲沒有積極參與算力低價競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騰訊採購的鉅額AI算力,優先供給內部業務和產品自研。

走「高質量收入」路線,需要付出代價——比如丟失一部分市場份額。國際市場調研機構IDC數據顯示,2021下半年,騰訊雲在中國公有云IaaS(基礎設施)市場份額為11.1%,排名位居第二。但2024下半年,騰訊雲市場份額下滑至8.1%,排名位居第五。

「降脂增肌」這個戰略方向是正確的,但落地到一線會面臨現實挑戰——在其他廠商都在低價競爭時,一線銷售會因為無法提供低折扣而丟單,團隊士氣也會受影響。

如何儘量抵禦外部競爭環境帶來的影響?《財經》瞭解到,騰訊雲在考覈雲計算市場份額指標時,不只看「大數」,而是會把產品拆得更細。

過去三年,騰訊雲對各個領域的自研產品制定了相應的考覈指標。每個產品在各自市場做到數一數二,被認為更重要。IDC數據顯示,截至2024下半年,騰訊雲在視頻雲、遊戲雲、音視頻解決方案等多個行業賽道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

一位騰訊雲一線銷售今年6月曾對《財經》表示,騰訊雲更關注一線銷售的收入完成率,項目的利潤率、回款率。項目獎金和利潤率、回款率直接掛鉤。在騰訊雲,產研比銷售更強勢,他們不會輕易妥協,為客户修改或定製產品。

抓住AI,該做什麼?

2025年隨着加速落地,中國雲計算行業的主旋律變成了,如何抓住新一輪增長機會。

2025上半年,阿里雲營收增速21.8%,百度智能雲營收增速34%。

如何抓住增長機會?騰訊雲的思路是智能化和全球化。

大模型是這輪AI競賽的制高點。每一家大型科技公司都在訓練自己模型,並積極參與大模型性能測試排名。目前,大部分科技雲廠商的主要商業路徑是——賣算力,用強大的模型吸引客户接入API(應用程序接口)並銷售Token,進而帶動算力資源的銷售。

騰訊的差異化能力是產品。騰訊過去三年形成了SaaS(應用軟件)/PaaS(平臺軟件)產品矩陣——辦公應用(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樂享知識庫)、元寶、ima、CodeBuddy(代碼平臺)、數據庫、音視頻雲等。這些產品可以疊加新的AI功能,並獲得新的付費訂閲點——對用户來説,使用、付費過程比較順其自然。

湯道生認為,騰訊本來就有很多用户喜歡的應用,很多場景都有AI的助力。比如開會,基於騰訊會議的AI能力就非常自然。反過來,基於大模型去創造騰訊會議這樣的產品,這條路更長挑戰也更大。

2025年,騰訊雲所在的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不再只是一個主要面向To B(面向企業級)客户的組織,而是承擔了一部分AI To C(面向消費者)的職能——元寶、ima、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等具備AI探索潛力的To C產品被劃分到了CSIG。

2025年,一批AI原生應用誕生,行業內一種期待是,騰訊、字節跳動能否孵化出AI時代的微信、抖音等超級App(應用)。騰訊的判斷是,今年是AI應用規模化的起點。其他人探路后,騰訊要做到用户規模后來居上——規模化是騰訊不能輸的事。

「元寶」是騰訊內部被寄予厚望的一款產品。市場調研機構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6月元寶月活躍用户(MAU)為2481萬,近六個月活躍用户複合增長率為55.2%。同期DeepSeek MAU為1.63億,字節跳動旗下的豆包MAU是1.41億。《財經》瞭解到,目前元寶還在投入期,現階段的重點是打磨產品和服務體驗,沒有考慮商業化問題。

《財經》問湯道生,AI To C產品,經常有「船票」(微信曾被視為是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船票)的討論,騰訊是否會期待元寶成長為超級App,或是下一張「船票」?

湯道生的回答是,大家非常關注元寶在騰訊的整體業務佈局中扮演的角色。它會和不同的產品(如微信、遊戲、騰訊會議、騰訊文檔等)有聯動。毫無疑問,元寶是騰訊重點發展的產品。但最終它的規模能到多大,很大程度看用户對元寶是不是持續喜愛。

不同於字節跳動(抖音、豆包、即夢等)、阿里(淘寶天貓、夸克、釘釘等)旗下業務通常只接入自研模型,騰訊採取了生態開放策略——騰訊自研的「混元」(Hunyuan)系列大模型已集成至全線產品,微信、元寶、ima等產品還接入了DeepSeek等開源的第三方模型。

湯道生解釋,騰訊做戰略選擇的背后思考,還是回到用户為先。年初,有很多用户對DeepSeek有很強的興趣,這是實打實的需求,因此騰訊是最早擁抱DeepSeek的企業。他認為,騰訊的多模型戰略,也會持續基於用户需要什麼的思考延續下去。

騰訊主要負責訓練模型的業務部門並不是騰訊雲所在的CSIG,而是TEG(技術工程事業羣)。目前,騰訊的大語言模型、圖像模型、視頻模型和第一梯隊存在差距,但3D/4D/世界模型位居全球前列。

截至9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創辦的LMArena開放平臺長期對全球大模型進行性能測試,並更新Chatbot Arena Leaderboard(大模型競技排行榜)。騰訊的混元TurboS今年5月一度位居全球第8。截至9月14日,騰訊的混元T1-20250711位居全球24。

在國際市場調研機構Artificial Analysis的視頻大模型排行榜中,騰訊混元Hunyuan Video在文字轉視頻榜單排名第21,在圖片轉視頻榜單排名第27。

在斯坦福大學3D/4D/世界模型WorldScore Leaderboard排行榜中,騰訊的混元World-Voyager位居全球首位。這一模型能力領先,和騰訊長期從事遊戲業務密不可分。

國際市場如何虎口奪食?

2025年,「國際化」成為中國雲廠商尋找增長的另一條路。

不過,全球雲計算市場,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佔據了74%以上的份額(國際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截至2024年末數據),中國雲廠商需要「虎口奪食」。即使如此,今年初阿里雲管理層仍然把出海視為「破釜沉舟」的戰略選擇。

中國有超過15家大大小小的雲廠商,市場高度內卷,大盤增速不到15%(IDC 2024下半年數據)。國際市場增長空間更大、利潤率更高,這是中國雲廠商集體出海的核心因素。

湯道生披露了一組數據:騰訊雲國際業務已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過去三年持續高雙位數增長,服務海外客户數同比翻番。

一位瞭解騰訊雲出海業務的相關人士今年5月曾對《財經》表示,中國雲廠商出海的大盤增速超過30%,2024年騰訊雲國際業務營收增速遠高於這一水平。

目前,印尼Goto集團旗下的Go-Jek(打車平臺)、泰國正大集團旗下零售公司CP AXTRA、阿聯酋電信e&AUE、法國Orange電信等國際企業,是騰訊雲的重要國際客户。美團Keeta(國際外賣)、美的集團、泡泡瑪特等中國企業出海時,也使用了騰訊雲。

為滿足國際客户需求,騰訊雲正在加快海外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今年在日本大阪新建第三個可用區。按照規劃,今年還計劃在中東投入1.5億美元在沙特落地首個數據中心,並計劃在印尼投入5億美元建設第三個數據中心。截至今年上半年,騰訊雲全球已經設立11個區域辦公室,部署了9個全球技術支持中心。

中國的雲廠商在國際市場,面對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GCP等廠商如何競爭?答案是更低的售價、更重的服務(報道詳見《中國雲廠,東南亞江湖》)。

相比國內市場低價內卷,中國雲廠商在國際市場通常也有更高的售價和利潤。比如,騰訊雲官網顯示,GPU雲資源NVIDIA T4(GN7.2XLARGE32 8核32GB配置),在上海可用區五年價格約為4500元,但在新加坡可用區價格為1萬元,價格是上海的兩倍多。

中國雲廠商在國內市場習慣了「24小時在線的快捷響應服務」。國際雲廠商只能按流程辦事,只有少數大客户才能享受特殊服務。而且這是國際雲廠商不屑與中國雲廠商競爭的能力——因為這不僅意味着要放下身段,還要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

一位使用騰訊雲的印尼互聯網招聘平臺中國創業者曾對《財經》感慨,中國雲廠商只是缺少被使用的契機。如果體驗過「中國式服務」,就無法再忍受國際雲廠商的緩慢。他們面對國際廠商,只能通過郵件、工單提需求,響應時間通常以天為單位,解決問題在數周后。但中國雲廠商,可以直接用微信提需求,響應時間以小時為單位,一兩天就能解決問題。

「中國式服務」背后的邏輯是,中國雲廠商希望彌補品牌影響力的短板。一位中國雲廠商高管今年5月曾對《財經》表示,「別人在這里干了這麼多年,你作為后來者憑什麼競爭?我們應該放下身段參與國際競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