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文化青創力|以AI重構影視創作 陳坤兩次轉型背后的北京創業賦能

2025-09-20 16:27

轉自:北京青年報客户端

2023年底,陳坤首次接觸ChatGPT3.5。那時他還不知道,這將成為他職業生涯的一道分水嶺。一年半后,他已成為AI影視領域的代表人物。其用AI創作的《山海奇鏡》全網播放量突破5800萬,與周星馳合作的AI動畫短片《無名特攻隊》引發廣泛關注。而后他再次轉身,從AI創作者轉型為產品人,開發一款名為「aipai.ai」的AI視頻生成工具。他説,這不是放棄導演身份,而是換一種方式推動行業發展。日前,北京青年報對話陳坤,聽他講述轉型背后的故事,以及AI如何重塑影視創作的未來。

被ChatGPT「反對」打破認知 從傳統影視到AI導演的首次跨界

曾參與過《好聲音》《這就是街舞》等熱門綜藝的陳坤,是業內知名的導演和內容創作者,深耕影視行業多年。但在接觸大語言模型后他意識到:「AI可能帶給整個社會的,是長期而深遠的影響。」當被問及為何在41歲轉型AI創業時,陳坤笑言「説起來好心酸的樣子,其實傳統的影視也在發展,但AI可能改變整個行業的形態。」

2023年底,他第一次使用ChatGPT3.5,雖然彼時模型遠不如今天智能,但卻給他帶來巨大沖擊。「它不只是一個搜索引擎那麼簡單,它能基於我模糊的問題給我提供解決方法。」

最讓他難忘的是一次被AI「反對」的經歷。當時他使用AI編寫短劇劇本,故事中主角為打敗怪獸而自斷一臂,爲了角色美觀性,陳坤提議讓角色在下一集就將手臂恢復。但AI反對了他的想法:「它説這不符合劇本梗概。斷臂代表着人物對過去的決絕,如果很快修改回來,人物弧光會減少。」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AI雖然不具備真正的思維能力,但基於大量數據和編劇原理,它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創作建議。

此后,他開始《山海奇鏡》的創作,製作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我們換了很多模型進行生成,都沒有達到相對滿意的效果。」他的剪輯師甚至吐槽:「天天讓我在剪動態PPT。」轉機出現在可靈模型發佈后。「我們用可靈進行完全重置,效果達到了相對滿意的水準。」

作品上線后獲得超過5800萬播放量。回看這部作品,陳坤承認存在遺憾,「大家都評論説在男主角臉上看到人山人海,這是技術侷限性造成的。」但他堅持保持技術的「原汁原味」:「如果我用PS或其他傳統手段,能把它改得更像一點,但我想讓大家看到AI技術原本的水平。」

與周星馳合作AI動畫 AI影視降本增效90%

《山海奇鏡》后,陳坤又與周星馳合作AI動畫項目《無名特攻隊》。之所以選擇動畫領域,他説:「傳統影視能做到的,AI影視不一定能做到;但AI影視能做到的,傳統影視一定都能做到。當時AI影視只有一個能力:降本增效。動畫就是降本增效能帶來較大收益的類型。」

談到與周星馳的合作,陳坤印象深刻:「我去香港跟他開會,原定半小時結果聊了兩個半小時。他對AI非常感興趣,有很強的好奇心,希望能在項目中使用AI。」而與預期不同,周星馳並不希望簡單翻拍老IP。「我們提出方向是做小人物的香港文化,這點他非常認同。我們從他過去的IP中提取了一些能代表周星馳特點元素共性的東西。」陳坤后來聽説,星爺對這次AI嘗試感到滿意,甚至在與朋友吃飯時還提及這個項目,這讓他也瞭解到原來業界對AI大多呈包容態度。

兩次AI影視製作的嘗試,讓陳坤感觸頗深。根據經驗預估,AI影視製作相比傳統影視能節約大概90%的成本。「傳統影視中最大兩塊是外拍的所有消耗和人力成本」他分析道,「外拍涉及多個工種、場地、差旅、設備;人力中還包括演員片酬。這些問題在AI製作中基本不存在。」而這種降本增效在當今經濟環境下尤為重要。「觀眾對高品質內容的需求不降反升,在資金成本固定的情況下,內容創作者不得不尋找新方法,AI恰逢其時地提供瞭解決方案。」陳坤説。

從AI導演到產品人的二次轉型 aipai.ai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導演

令人意外的是,《山海奇鏡》和《無名特攻隊》后,陳坤沒有繼續沿着AI導演的道路前進,而是轉向產品開發,創建了名為「aipai.ai」的工具型產品。對於這二次轉型,他解釋道:「今天的模型能力還沒到完全能追上傳統影視的程度。如果我還沿着原來道路走,能夠超越前作的機率不大。」但他看到另一個機會:「做完前兩個作品后,有非常多人問我‘你這個東西到底怎麼做的?為什麼我用AI做不出來?’我看到有很多人希望加入這個行業。」

「做一個產品能幫助更多人進入AI行業,讓行業更快更好地發展,」陳坤將aipai.ai定義為一個智能體:「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的助手或乙方。原來你可能要找一個懂AI軟件、懂視聽語言的人來幫你製作,現在用户不需要知道怎麼寫提示詞,不需要知道遠全中近特景到底是什麼,他們通過簡單對話就能生產AI視頻。」

同時,aipai.ai試圖解決AI影視中的幾個痛點:一是很多人沒有鏡頭語言方面的學習和積累;二是提示詞編寫的門檻;三是降低「抽卡率」。「我們希望大家能把更多時間精力集中在想創意和原創內容上。」陳坤錶示,產品的目標用户是「有想法、有意願從事AI影視創作的C端用户,他們希望用AI做出有意思、成結構化表達的內容,而不是隻做表情包或單鏡頭東西」而商業模式方面,aipai.ai採用訂閲制,目前已接入多家主流模型:「圖片大模型接了4款,視頻大模型接了6款,基本上把市場上主流模型都接入了我們平臺。」

北京科技創業土壤肥沃 AI未來成為主流生產力

兩次轉型背后,北京的創業環境始終是陳坤的「底氣」。這位來京25年的「新北京人」坦言,北京是AI影視創業的理想之地:「無論是申報項目還是辦理企業手續,我在北京都不用有額外顧慮,只要專注做事就行。」

更重要的是,北京聚集了AI影視產業鏈的核心資源。「可靈、pixverse等主流模型的總部都在北京,我們溝通起來特別方便。」陳坤説,平時和AI領域的朋友交流行業動態、技術進展,能及時捕捉到最新趨勢,「創業不是單打獨鬥,這種互相啓發的氛圍很重要」。同時,北京各級政府對AI行業的扶持政策,也讓他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支持:「我們正在申請相關補助,能感受到政府對AI影視的關注,這給了創業者很大信心。」

在陳坤看來,北京文化論壇提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正是他多年實踐的核心邏輯:「科技需要文化落地,比如可靈這樣的模型,光説它的技術參數,普通人根本沒感知,但做成《山海奇鏡》這樣的內容,大家就會覺得‘原來AI能這麼厲害’。」他預判三到五年內將會出現「新的超越」:「AI影視會無限接近傳統影視能達到的效果,但未來肯定會有新的、專屬於AI影視能做到而傳統影視做不到的內容形態出現。」陳坤認為,「從創作難度和性價比來看,AI影視創作難度低、性價比高。從經濟規律來講,它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一種主流的內容生產方式。」

陳坤的兩次轉型,折射出AI技術對內容行業的深刻影響。從傳統影視人到AI導演,再從創作者到工具製造者,他始終走在行業前沿。站在2025北京文化論壇的節點回望,陳坤的轉型之路,既是一個影視老兵的自我突破,也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生動樣本。正如他所説:「北京給了我創業的土壤,AI給了我創新的工具,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化與科技碰撞的力量。」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磊

責任編輯:周朝(EN002)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