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城市志|第二座5萬億之城來了,中國城市格局怎麼變

2025-09-20 14:14

隨着「十四五」規劃收官漸近,中國城市經濟版圖迎來關鍵節點——北京經濟總量即將突破5萬億元大關。在近日召開的「十四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秀玲對外界透露了這一信息。

這一里程碑式跨越,不僅使得北京緊隨上海,成為全國第二個躋身「5萬億俱樂部」的城市,更以清晰的軌跡重塑中國城市競爭格局,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是9月17日拍攝的北京CBD建築羣。   新華社 圖

這是9月17日拍攝的北京CBD建築羣。   新華社 圖

第二個5萬億城市,為什麼是北京

北京邁向5萬億GDP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堅持高質量發展、持續優化經濟結構的必然成果。2024年北京GDP達49843.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較上年增長5.2%,距5萬億元近在咫尺;2025年上半年,北京經濟延續向好態勢,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29.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為全年突破5萬億築牢了根基。

北京過去五年的經濟增量約1.4萬億元、相當於新增了一個海淀區的經濟總量。事實上,在經濟發展質量上,北京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關鍵指標,均處全國最優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倍,甚至優於經合組織國家的均值。這背后,是北京多年來對產業結構優化、科技創新驅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不懈追求。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是北京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信息服務業已成為北京第一大支柱產業,且保持強勁增長,每年至少跨越一個千億級臺階,產業規模長期居全國之首。另外,北京目前已經產生了3個萬億級和7個千億級產業集羣。醫藥健康產業整體規模去年首次突破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個跨過萬億級的城市,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產業集羣加快形成。

在數字經濟浪潮下,北京信息服務業涵蓋軟件信息服務、互聯網數據服務、人工智能服務等領域,聚集了百度、字節跳動、小米等龍頭企業,形成完整產業鏈與創新生態。2025年一季度,信息軟件業全行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24.2%,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近四成,成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引擎」。

金融業同樣展現出強大實力。目前,北京金融業資產規模超220萬億元,約佔全國一半,是當之無愧的全國金融管理中心。2024年,北京金融業實現增加值8154.2億元,同比增長7.6%,高於全國2個百分點,創近五年新高;2025年一季度,金融業增長8%,佔GDP比重17.9%,拉動全市經濟增長1.4個百分點。北京金融產業不僅覆蓋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領域,還在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興領域不斷突破。例如,中關村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為科技企業融資開闢更多便捷渠道 。

科技創新為北京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科研資源極為密集,擁有眾多高校、科研院所與高新技術企業。北京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6%以上。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業誕生,密度超越硅谷。截至目前,北京人工智能企業超2400家,佔全國總量近半;2024年,北京備案上線大模型達105款,居全國首位,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在量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前沿領域,北京也成果豐碩。如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研發的量子計算機性能不斷提升,搶佔未來科技發展先機 。

消費新亮點競相涌現有效激發了內需潛力,也成為北京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之一。潮玩、賽事、演唱會等引爆消費活力,2024年全市舉辦大型活動近2000場,平均每天就有5場活動;前4年服務消費額年均增長超過7.5%,成為拉動消費主引擎。預計2025年市場總消費能夠超過3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能夠突破萬億元。

雄忻高鐵雄安地下段及相關配套工程四標段建設現場(9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 圖

雄忻高鐵雄安地下段及相關配套工程四標段建設現場(9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 圖

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帶動區域經濟

北京發展從未侷限於自身,而是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導向,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空間佈局,帶動周邊城市共同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協同共進。過去十年,從「北京發展」轉向「首都發展」,從「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從「城市管理」轉向「超大城市治理」。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上,北京舉措堅定且有序。近年來,北京城鄉建設用地累計減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超3000家。這些「減法」看似減少部分經濟總量,實則為北京發展高端產業與現代服務業騰出空間,也為周邊城市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升級創造機遇,達成經濟結構與空間佈局優化的「加法」。

對雄安新區的支持,是北京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北京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的「三校一院」(北京四中雄安校區、史家衚衕小學雄安校區、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雄安校區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雄安院區)已全部開學開診,為雄安新區帶來優質教育與醫療資源。截至目前,超4000家北京來源企業在雄安新區落地創業,涵蓋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現代服務等領域,為雄安新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城市副中心建設是北京優化空間佈局的關鍵環節。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從有序拉開城市框架,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質邁進,市級機關搬遷基本完成。隨着副中心發展,越來越多企業、學校、醫院等資源聚集,既緩解北京中心城區人口與資源壓力,又帶動通州區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比如,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實現與中心城區政務服務無縫對接,為企業和羣眾辦事提供更多便利。越來越多的企業總部從四環內搬遷到了副中心。

產業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北京研發、津冀生產製造」的模式日趨成熟。「十四五」以來,北京輸出到津冀地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308.7億元,是「十三五」時期總額的近兩倍。這一數據背后,是北京科技創新資源與津冀地區產業基礎、生產成本優勢的有機結合。以汽車產業為例,北京汽車研發機構將技術成果轉移到天津、河北生產基地,既提升津冀地區汽車產業技術水平,又降低北京生產製造成本,實現互利共贏 。

交通一體化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近年來,京津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廠通路通車后,跨界連通道路達11條,大幅縮短三地時空距離。備受關注的軌道交通平谷線正在加快建設,建成后,從燕郊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僅需9分鍾,到CBD僅需32分鍾,將進一步促進燕郊等周邊地區與北京的人員往來和經濟聯繫,推動京津冀一小時交通圈形成 。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讓京津冀居民切實享受到協同發展紅利。目前,三地共建115個醫聯體,臨牀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達1300余家,河北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北京名醫診療服務,有效緩解看病難問題。就業方面,「河北福嫂」進京入津從事家政服務,已佔北京家政市場的38.4%,既為河北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渠道,又緩解北京家政服務市場供需矛盾,實現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 。

表格來源:中國城市報

表格來源:中國城市報

萬億GDP城市競爭格局重塑

隨着北京與上海攜手進入「5萬億俱樂部」,中國城市經濟競爭格局正發生深刻變革。

從城市梯隊看,當前中國內地已有27個萬億GDP城市,未來幾年有望增至30個。5萬億級的京滬為第一梯隊,4萬億級的深圳、廣州、重慶構成第二梯隊,2萬億級的蘇州、成都、杭州、武漢等為第三梯隊,1.5萬億-2萬億、萬億區間城市則形成后續支撐。值得關注的是,京滬入列5萬億后,GDP前十強城市已集體站上2萬億新起點,標誌着中國城市經濟整體水平的躍升。

區域發展中,中西部城市崛起成為亮點。2024年重慶以32193.15億元GDP(同比增長5.7%)超越廣州升至第四,其新能源汽車(產量95.32萬輛,增長90.5%)與互聯網產業的爆發是關鍵支撐。長三角城市羣表現同樣強勁,蘇州2024年以6%增速(全國前十強唯一)推動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7萬億元;江蘇憑藉產業、產學研、交通優勢,聚集了蘇州、南京等5座萬億城市,成為「萬億城市俱樂部」最密集的省份之一。

萬億體量是衡量一座城市實力的重要指徵。萬億城市擴容方面,2024年唐山成功突破萬億元,使全國萬億城市數量增至27座。作為傳統工業城,唐山通過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韌性提升。從近年經濟數據與城市發展趨勢來看,温州靠民企韌性、徐州憑「智造」轉型、大連借港口優勢,或許都將在2025年迎來萬億GDP的突破。

展望未來,中國城市競爭將從「總量比拼」轉向「質量較量」,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吸引力、區域協同成為核心競爭力。京滬的高質量發展實踐將為其他城市提供示範,而多中心、網絡化城市體系的加速形成,也將推動更多城市在區域中發揮輻射作用,共同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發展階段,城市需進一步強化科創驅動、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區域協同,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資源互補,方能在競爭中佔據主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