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70名員工,估值70億

2025-09-20 15:06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投中網;作者:黎曼

巨頭對頂尖AI人才的極度渴求,促使AI圈內頻頻發生重金挖人的戲碼。

就在過去沒多久的7月,硅谷又發生一起AI人才價格創新高的案例。Meta以超過2億美元將AI奇才龐若鳴從蘋果挖走。這一數字刷新了高管轉會的新紀錄。有人算過,這個價格遠超足球巨星C羅巔峰時期1.2億歐元年薪的數字,甚至是蘋果CEO庫克2024年7460萬美元年薪的近乎3倍。

除了「買」下奇才,科技巨頭還掀起了鉅額「收購AI初創公司創始人」熱潮。

2024年3月,估值300億元的Inflection AI的創始團隊加入微軟。

2024年6月,亞馬遜挖走Adept的核心人才。

2024年9月,亞馬遜從機器人AI系統初創公司Covariant挖走了三名聯合創始人及約25%的員工。

2024年8月,谷歌開出27億美元(約195.75億元)挖走了AI聊天賽道的明星企業Character.ai創始人及團隊。

而本文要講的就是,繼創始人「被挖」后,Character.ai的后續進展。核心人物的出走,對於一家公司來説幾乎是致命的打擊。但出乎意料的是,被重擊后的Character.ai,在員工的「接盤」下不僅「苟」住了,還干出了年收入破億的業績新高。

儘管求生過程充滿勵志,但在巨頭陰影下尋求獨立的終局似乎早已註定。最近傳出的消息是,這家公司頂不住高昂的運營成本,被曝正在與潛在買家、投行及員工討論出售事宜,或以超過10億美元(合人民幣71億元)的估值融資數億美元續命。

195億挖走創始人


時間回到2024年8月,AI聊天機器人領域發生的那場地震。

估值曾達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Character.AI的兩位創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及其核心技術團隊(約20-30人),被谷歌以27億美元的收購協議挖走。

被打包帶走的,還包括Character.AI模型的非獨家許可。這一「非獨家許可」背后藴含的遠不止於簡單的技術授權這麼簡單。從戰略上看,它幫助谷歌削弱了一個快速增長且深受年輕用户喜愛的強大潛在競爭對手。

這種通過「技術授權」和「人才引進」的協議,而非直接收購的形式還有一大好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潛在的反壟斷審查。但這種操作已經引起了反壟斷監管機構的注意。

總之,對谷歌而言,這筆精準的戰略投資,既消除了威脅,又增強了實力,得到了一攬子好處。

谷歌為何願意開出近200億元的天價?畢竟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大多數A股上市公司的年營收。

根源還是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二人的非凡實力。二人此前都出自谷歌。在谷歌期間,他們是AI領域的重要研究人員。Shazeer作為Transformer架構的聯合發明人之一,其工作為當今的大語言模型奠定了基石。兩人還共同領導開發了谷歌的LaMDA。

之所以選擇自立門户的直接導火索是,谷歌因擔心安全和公平問題,拒絕了他們開發出的聊天機器人Meena的發佈請求。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二人也因此對谷歌在AI技術部署上相對保守的策略和官僚作風感到不滿,渴望能在一個更自由的環境中追求和實現他們在AI對話模型上的理念。

因此,這樣的技術背景使得Character.AI從誕生起就備受關注。公司主打虛擬角色對話的AI聊天應用,用户可以根據動漫角色、電視明星和歷史人物原型個性化定製聊天機器人,並進行文字或語音交互。不過,這一方向在落地時,較為露骨的內容成為風靡歐美年輕人的主因。

也憑藉創始團隊的光環和產品創新性,Character.AI迅速獲得資本青睞,躋身獨角獸行列。2023年3月,公司完成了由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領投的1.5億美元A輪融資,估值一舉達到10億美元。備受矚目。

融資過后,Character.ai體量已不小。當時其移動端的用户達到400萬,網站月訪客達到1480萬,一度達到谷歌搜索查詢量的1/5。

面對不錯的開局,二人為何願意放棄一家明星獨角獸公司的控制權,重投舊主?

恐怕還是因為競爭對手過於強大。作為初創公司,Character.AI很難擺脫創業公司高昂的模型訓練成本和運營壓力,畢竟每月僅雲服務成本就高達數千萬美元,因此創業公司難以長期在資金和數據規模上與谷歌、OpenAI等巨頭抗衡。可以説,被巨頭收購似乎是一種宿命。

識時務者爲俊傑。二人創辦Character.AI本身就是想實現更大的技術抱負,因此擁抱谷歌,就可以獲得谷歌近乎無限的資金支持,更能無后顧之憂了。

而且在財富上,二人和現有股東均有獲益。據報道,Noam Shazeer個人獲利超1億美元。據悉,本次交易金額也是高於上一輪的估值回購股份。這為Character.AI的股東們提供了退出路徑,併爲公司留下繼續運營的資金。股東也樂見其成。

在AI越發激烈的競賽之下,谷歌這樣的操作並非孤例。近年來,微軟與Inflection AI、亞馬遜與Adept都達成了類似協議:以支付鉅額「技術授權費」為名,行「收購」核心團隊之實,同時規避了直接收購可能帶來的反壟斷審查。

這種模式也反映了AI行業的一個殘酷現實:巨頭正利用其資金和資源優勢,系統性地「收編」那些已證明其價值或構成潛在威脅的初創公司及其頂尖人才。然而,這種「人才收購」模式的蔓延,可能意味着未來獨立的消費級AI巨頭將更難出現,創新或將更多地被束縛在科技巨頭的生態體系之內。當然,這一后果也是我們更加無力左右的事了。

此外,也有業內知名人士蛐蛐,這些AI創始人集體「出走」,可能是預感到LLM已經遇到了瓶頸,認為AI泡沫馬上要破了。真相不明,留下吃瓜羣眾深感「不明覺厲」。

70名員工接盤將創收3.6億

如今想賣了


再説回Character.AI的后續。

創始人「跑路」后,Character.AI沒有大潰敗,反而發生了勵志一幕。Character.AI的約70名員工接管了這家公司。面對巨大挑戰,員工們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和決心。

他們先是委任了公司總法律顧問Dominic Perella為臨時CEO,並重新梳理公司戰略。起初,公司內部曾形成兩種意見,一是繼續專注最前沿的模型訓練。二是,放棄自研模型,專注於打磨展現出增長潛力的消費端產品。

最終結果無疑是后者。儘管依賴開源模型會削弱部分技術獨特性,但顯著降低了開發和運營成本。Dominic Perella曾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信心。「我們仍然擁有我們所有的技術,幾乎所有的人員都還在,我們還在繼續增長。」 

戰略既定,團隊便專注在收入上。Character.AI隨之推出了一系列新功能和服務。2025年7月,公司推出了社交信息流功能,允許用户分享AI生成視頻並進行內容協作創作,同時開始承接Yelp、Webtoon等品牌的廣告業務。目前,公司月活已超過2000萬人。

商業化上,公司主要通過向用户收取每月9.99美元的訂閲費實現盈利,訂閲服務包含與聊天機器人進行語音通話等高級功能。據外媒報道,其預計到2025年底年化收入將達到5000萬美元(約3.6億元人民幣),高於之前的約3000萬美元。

業績創新高,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欣慰的結果。當然,這良好局面的呈現,除了員工們對產品的情感與信念外,也受巨大利益驅使。

一方面,谷歌為獲得Character.AI模型的非獨家許可支付了鉅額資金。這筆錢為公司的后續運營提供了寶貴的資金緩衝,使得員工接盤后並非從零開始,而是有資源去嘗試扭轉局面。

另外就是期權激勵。據報道,谷歌交易保障了員工未歸屬的股票期權將繼續以每股88美元的價格歸屬,直到2026年7月底。這意味着員工們的既往努力依然能得到回報,且未來的努力也有明確的財務激勵目標,這無疑穩定了軍心。

2025年6月,公司還聘請了新CEO,Karandeep Anand以穩定軍心,並帶領公司從「AGI夢想」轉向「AI娛樂」,專注於角色扮演和創意互動。

這名老將曾任 Meta的商務產品副總裁,領導過數十億級用户的廣告產品體系,更早之前還擔任過微軟Azure雲平臺的產品管理負責人。在加入Character.AI之前,他是金融科技公司Brex的總裁。他的背景表明,他非常擅長大規模用户產品的管理、商業化運作以及企業整體經營,這些正是當時Character.AI最需要的。

儘管團隊的努力取得了進展,但Character.AI面臨的核心挑戰仍未消失。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高昂的運營成本。即便公司改用開源模型,每月運營成本仍高達數百萬美元。

伴隨而生的挑戰,還包括嚴格的監管壓力。目前,公司面臨兩起訴訟,稱其平臺向未成年人提供了有害內容。得克薩斯州總檢察長正展開調查。加州也在推進規範AI伴侶聊天機器人的法案。這些監管風險不僅可能帶來鉅額罰款,也可能影響產品形態和用户增長。

另外,公司在賽道競爭層面仍然激烈。Meta等科技巨頭推出了類似服務。同時,像Chai、Janitor AI和Replika等競爭對手,也憑藉更少的內容限制,尤其是在不適合工作場合的聊天內容方面吸引走了部分用户。

面對以上挑戰,擺在這位新將眼前的就兩條路:要麼出售要麼繼續融資。

如果選擇出售,可能會吸引那些希望加強AI驅動娛樂業務的大型科技公司。買家將獲得其應用程序和網站。

如果選擇融資,新注入的資金或許能讓它有時間改進產品、擴大規模並加強安全措施。據悉,公司高管還與投資者探討了以超過10億美元的估值籌集數億美元資金的事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