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裁員20%:孫正義的AI豪賭,賭桌比四年前更大了?

2025-09-20 11:06

(來源:明見局)

孫正義在2025財年報告里更是直言「未來十年AI將替代全球GDP的5%-10%,年回報率能達到9-18 萬億美元」。

作者|柯柏妮

很少人會想到,日本軟銀集團會突然拋出一則裁員消息。

根據路透社信息,軟銀集團旗下願景基金團隊將實施近20%的全球裁員,超60名員工將離開這個管理着千億級資金的創投巨頭。

而此時距離願景基金交出四年最佳業績僅過去一個月,2025財年首季度(4-6月)其税前利潤達4513.94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220億元),投資收益同比暴增380倍

盈利期主動「砍人」的反常操作,揭開了孫正義新一輪戰略押注的序幕。與四年前因WeWork潰敗陷入被動不同,此次AI豪賭的佈局更全面、投入更驚人,賭桌已然大幅擴容。

盈利期裁員?原來是要「騰錢騰人」攻AI

願景基金的裁員決策並不是業績承壓下的無奈之舉,反而像是一場精準的資源再分配。

根據軟銀財報,截至2025年6月末,願景基金一期與二期合計淨資產已從3月末的1680億美元升至1930億美元,單季增值15%。

支撐這一增長的是Grab、Swiggy等上市企業的投資回報及T-Mobile US股票出售等資本運作,僅印度外賣龍頭Swiggy 7月IPO就為其帶來了6.5億美元浮盈,減持DoorDash認股權證更鎖定了5.7億美元的對衝利潤

盈利背景下的裁員,市場一般解讀為其本質是對投資戰略的「去冗余」。

願景基金發言人在聲明中明確,調整旨在「更好地執行長期戰略——對人工智能和突破性技術進行大膽、堅定的投資」。

這就意味着傳統廣撒網式的初創企業投資將全面收縮,釋放的人力與資金將向AI核心領域傾斜。

從資源量級看,此次重構的力度遠超以往:願景基金二期管理着約658億美元資金,過去12個月已向OpenAI注資97億美元,另有300億美元融資計劃將於2025年12月到位,再疊加5000億美元「星際之門」數據中心項目,從而形成千億級資金集羣

對比四年前的被動收縮,當前操作更具主動性。2022年軟銀年度虧損中,1100億元人民幣來自願景基金,彼時裁員是「止損式收縮」;而此次在淨資產單季增值250億美元的背景下裁員顯然屬於「戰略式聚焦」,彰顯了向AI轉型的決心。

賭局升級:從「押單個項目」到「建整個生態」

四年前,孫正義的豪賭還停留在單一賽道,比如押注共享辦公企業WeWork,一筆失敗就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

而如今的AI賭局已升級成「全鏈條佈局」,當然,風險也跟着翻了倍。

芯片領域的佈局構成了賭局的核心基石,軟銀以自家芯片設計公司Arm為核心,先是花65億美元收購美國服務器芯片企業Ampere Computing,又拿下英國AI芯片公司Graphcore,搭建起自主芯片技術矩陣。

同時,還持有英特爾、英偉達的股份,既能分享行業紅利,又能掌握技術協同的入口。

2025年8月,軟銀再斥20億美元認購英特爾新發行股票,進一步鎖定資源優勢。

不過,這套佈局前期投入巨大,僅Arm的IPO和后續併購就花了數百億美元,而芯片研發往往要5-10年才能看到回報,資金佔用成本極高。

數據中心和 AI 技術層面的投入則更「燒錢」。

軟銀聯合OpenAI、甲骨文發起的「星際之門」項目,總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軟銀獨自承擔了190億美元份額,計劃在美國部署40萬顆英偉達芯片,搭建覆蓋全美的AI計算網絡。

但目前來看這個大項目目前進展緩慢,光是每年的硬件成本就高達60億美元,能源成本還要8億美元,按Open AI的財務預測,要到2029年才能實現盈虧平衡

與四年前「單點押注失敗即重創」的模式不同,如今的生態佈局看似形成緩衝,但實則可能會「一損俱損」。

若芯片技術迭代滯后,數據中心的算力優勢將無從談起;若基礎模型失去競爭力,整個生態的商業化價值將大幅縮水。這種系統性風險,使得當前賭局的複雜度與潛在損失遠超以往。

孫正義為何敢再下「賭注」?

孫正義敢把賭桌鋪得這麼大,離不開兩個關鍵支撐:短期業績回暖帶來的充足「彈藥」,和對長期AI趨勢的判斷。

財務數據顯示,願景基金通過減持成熟資產已經攢足了現金,光是二季度出售股票和認股權證就回籠了近60億美元,這些錢剛好能支撐AI領域的持續投入。

同時,軟銀股價年內漲了44%,跑贏日經225指數18個百分點,還提前完成了5000億日元的股票回購計劃,市場信心也穩住了。

長期來看,AI賽道的成長性確實肉眼可見。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業務營收同比增長超200%,Arm的AI芯片授權收入年增40%,這些數據都印證了AI基礎設施的火爆。

孫正義在2025財年報告里更是直言「未來十年AI將替代全球GDP的5%-10%,年回報率能達到9-18 萬億美元」。

這種判斷也和全球創投行業的轉向基本一致,2025年全球AI基礎設施投資佔比已經從2023年的15%漲到了32%,成了最熱門的賽道。

但其中仍有隱憂需要考慮,四年前的失敗源於誤判商業模式,而如今AI賽道的競爭已經白熱化。

美國有十多家機構在搶建AI數據中心,中國企業也在加速研發自主芯片,如果軟銀不能在3-5年內建立起技術壁壘,千億級的投資可能就會打了水漂。

從WeWork的折戟到AI生態的全押,孫正義的賭桌確實比四年前大了不止一圈。

盈利期裁員的決絕,或許是對過去分散投資的否定,也是對AI未來的終極押注。

(內容來源於網絡公開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謹慎辨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