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瑞幸「美國夢」遇狙擊:文化有隔閡,盈利陷困局

2025-09-20 09:59

  康路

  2025年9月16日,星巴克首席執行官布萊恩·尼科爾(Brian Niccol)在紐約一次活動上,大談「星巴克復興計劃」。此后,主持人突然發問,「中國連鎖企業瑞幸咖啡憑藉基於Uber的交易模式快速發展。這家企業有你欣賞的地方嗎?」

  成立不到十年,瑞幸咖啡在中國的門店已經遠超星巴克,並於今年6月30日正式登陸星巴克的發源地美國。兩個月內在紐約連續開出六家門店。從學生黨和文藝青年出沒的格林威治,到商務白領聚集的中城,再到國際遊客絡繹不絕的華爾街附近,「小藍杯」的身影正在星巴克的腹地悄然浮現,也引發外界對於咖啡之戰下一局的種種猜想。

  瑞幸能否在星巴克的主場複製其中國式增長?星巴克又該如何守住王座?

(圖:瑞幸門店不遠處,星巴克秋季新品的大幅廣告)

(圖:瑞幸門店不遠處,星巴克秋季新品的大幅廣告)

數字賦能,「咖啡外衣」下的平臺玩法

  和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所暢想的將意式咖啡館帶到全球,推崇「第三空間」的打法不同,瑞幸的快速增長來自於借鑑打車軟件Uber的數字化平臺模式,通過App線上交易重構傳統咖啡零售的「人貨場」關係。

  用户必須通過線上完成所有下單支付流程,使瑞幸得以全面瞭解消費數據,在此基礎上實施激進的補貼策略,以「首杯超低價」「買二送一」等營銷手段快速獲取市場份額,培養用户習慣。

  依託數字化交易產生的海量數據,瑞幸在中國實現了精準化運營和極致效率提升。通過分析用户消費行為,瑞幸能夠進行精準選址、爆品研發和預測式訂貨,極大降低了傳統零售業的決策不確定性和運營成本。這種數據驅動模式使其能夠在保持低價的同時優化成本結構,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不同於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大店模式,瑞幸主打小型快取店,顯著降低了租金和裝修成本,同時通過標準化的製作流程降低對員工技能的依賴,實現門店網絡的快速擴張,完成了對傳統咖啡零售業的數字化重構。

  截至今年二季度,瑞幸全球門店總數已達 26206 家,其中 26117 家在中國,單季新開門店近 2000 家,增速驚人。但瑞幸的中式打法能夠在北美複製嗎?

(圖:瑞幸在美國兩個半月開設六家門店,櫃檯上的數字標識暗示「萬店野心」)

(圖:瑞幸在美國兩個半月開設六家門店,櫃檯上的數字標識暗示「萬店野心」)

本土化挑戰,文化隔閡與盈利困局

  筆者在28街門店時,正好遇到造訪紐約的外地遊客,原本想嘗試點單但因為僅限線上,他多次掃取二維碼但無法登陸后,只能掃興而回,「也許下次吧。」

  長期研究中美消費趨勢的大學諮詢公司公共研究總監艾莉森·馬爾姆斯滕(Allison Malmsten)對筆者表示:「中國連鎖咖啡高度數字化,瑞幸就是例子。用手機點單,到店取咖啡。這樣的方式只對部分美國消費者適用,並非所有人。雖然聽上去有些反直覺,但許多美國人仍習慣用現金或直接在櫃檯點單。」

  她還提醒,美國有法律要求食品和飲料商家必須接受現金,瑞幸以「科技公司」自居不收現金的做法已遭人質疑,某些地區甚至可能違法。

  券商伯恩斯坦公司在7月底的研報中測算,瑞幸在紐約首批門店目前處於虧損,瑞幸一家門店月運營成本約 9.16 萬美元,其中租金 1.5 萬、人工成本 6.64 萬,水電及維護保險約 1 萬美元。門店需日售 1100–1200 杯才能盈虧平衡,但實際銷量僅為一半。分析師 Danilo Gargiulo表示, 「相比之下,我們估計星巴克單店利潤率通常在 15% 以上。」

除了性價比,還有什麼牌可以打?

  瑞幸美國正積極嘗試擺脫「低價」標籤,轉向更立體的品牌塑造。其社交媒體運營一方面結合本地文化熱點,如紐約時裝周期間將咖啡品類與穿搭風格創意類比;另一方面,將瑞幸的英文名Luckin和代表幸運的Lucky相關聯,引導「今天是什麼讓你感到幸運」等互動話題,邀請網紅在地標建築拍攝短視頻,傳遞時尚、年輕、健康的品牌形象。

  對於紐約,瑞幸小步快跑,開店地址往往百米之外,就是另一家星巴克,但在戰略表達上極為剋制。

  CEO郭謹一在二季度財報會上的表述是,「美國是一個咖啡消費市場高度成熟的國家,我們仍處在早期探索階段。因此我們的戰略將穩健且謹慎,重點驗證美國消費者對品牌定位、數字化點單體驗、產品組合和定價策略的接受度。通過這一早期階段,我們希望在美國市場建立瑞幸獨特的價值主張和客户體驗,同時構建本地化的運營能力,為未來大規模擴張奠定基礎。」

散户狂歡,機構謹慎下的破局之道

  美國市場對於瑞幸既是機會,也是回憶。2020 年 4 月,瑞幸爆出 22 億元財務造假醜聞,引發股價暴跌,后被納斯達克摘牌,退至粉單市場。當時不少人認為這家公司會在破產清算后退出舞臺。然而管理層和董事會更替后,瑞幸重新出發,並在五年后重回海外投資者視野。

  美國消費零售領域分析師、Quo Vadis Capital 總裁佐里迪斯(John Zolidis)在星巴克二季度財報公佈后,在研報里直言不諱地寫,「為什麼要為一家處於轉型期的公司付出高估值,而不是以更低的價格買入一家當下就能實現高速增長的公司呢?」

  該研究機構的數據模型顯示,無論是同店銷售、季度營收還是利潤率,瑞幸表現都超出預期,「長期來看,瑞幸的雄心是全球性的。我們認為公司雖然已有25000家門店,但仍處於早期增長階段,投資者在當前價位介入這家長期複合增長企業將得到良好回報。」

  但佐里迪斯(John Zolidis)對筆者坦言,雖然仍在粉板交易的瑞幸在散户羣體里不乏死忠粉,但機構投資人仍在觀望。

  「核心是重建信譽,包括完善內控,清理舊問題,確保財報真實可靠。找一家美國審計公司是個信號。我覺得,進軍美國開店,也是在向美國監管和市場展示成為一家全球公司的雄心。」

  佐里迪斯建議,瑞幸在海外初期應重視菜單創新與消費反饋,以高頻推新培養新鮮感,以穩定執行建立忠誠度,」這點他們在中國已經做得很好,在美國市場要更要本地化適配。「

  星巴克顯然也已注意到這位對手。

  面對本文開頭主持人的提問,星巴克新晉CEO尼科爾先是客套地表示,「他們(瑞幸)的創新速度驚人。」 隨后畫風一轉,提到自己在中國出差時,特地品嚐了星巴克創新獨有的「玫瑰拿鐵」,以示研發新品上的不甘示弱。他同時透露,星巴克即將於9月底推出蛋白質冷泡奶蓋,並會研發無麩質與高蛋白食品,直指美國消費者健康需求。有研究顯示,約85%的受訪美國人希望在2025年提升蛋白質攝入。

  這場跨越太平洋的咖啡之戰仍在持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