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0 07:07
(來源:上林下夕)
引言:車頂維權與司法突破
2025年9月16日,北京大興區人民法院作出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判決,責令特斯拉向車主張女士提供其車輛在事故發生前半小時的完整行車數據。這起案件源於2021年2月的一起交通事故,張女士父親駕駛的特斯拉Model 3發生追尾事故,家屬質疑"剎車失靈"。歷經四年的艱難訴訟,法院首次支持了消費者獲取完整智能汽車數據的訴求,認定消費者的知情權應優先於企業的商業祕密主張。
本案判決書明確指出:"涉案車輛系智能網聯汽車,出現交通事故后,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汽車,在事故成因上僅需考慮車輛硬件的實時性能即可,智能網聯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行車數據對於事故成因分析愈發重要。"這一認定標誌着中國司法系統對智能汽車時代事故責任認定和數據透明度問題提出了新要求。
張女士案件只是全球範圍內針對特斯拉數據透明度訴訟的冰山一角。從美國佛羅里達州2.43億美元的天價賠償案,到加州1.8億美元的數據刪除罰單,一系列證據表明特斯拉可能存在系統性的數據隱瞞和銷燬行為。本報告通過深入分析中美兩國涉及特斯拉的訴訟案件,旨在揭示特斯拉在數據提供方面的行為模式,評估其是否存在主觀故意不提供真實完整數據的行為,以及是否通過技術手段掩蓋真相。
1 中國案例深度調查:張女士的四年維權路
1.1 案件歷程與爭議焦點
張女士的案件始於2019年12月,她購買了一輛特斯拉Model 3轎車。2021年2月21日,其父駕駛該車發生車禍,張女士本人坐在副駕駛位。她認為事故原因是車輛"剎車失靈",致其父身受重傷,但特斯拉方面始終否認車輛存在問題。
這起爭議直接導致了2021年4月19日上海車展期間,張女士登上特斯拉展車車頂高呼"特斯拉剎車維權",引發廣泛關注,隨后她被處以行政拘留五日。在事故發生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張女士屢次要求特斯拉提供完整行車數據,但始終未能獲得關鍵信息。
2021年4月22日,特斯拉曾向其提供事發前半小時的部分行車數據,但張女士指出數據存在缺失、不完整,並未接受該版本數據。她特別強調,剎車踏板位移、電機扭矩等關鍵數據都未提供,而特斯拉則聲稱"目前的數據已經足夠我們判斷真相"。
1.2 法律訴訟與雙重判決
張女士的訴訟之路異常曲折,她實際上面臨兩起相互關聯的訴訟:
數據訴訟:張女士起訴特斯拉要求提供完整數據和產品質量問題
名譽權訴訟:特斯拉反訴她侵犯名譽權
與此同時,張女士提起的數據訴訟在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審理。她最初是以產品質量案去起訴特斯拉,但因數據不完整,無法進行鑑定,只好先將案由更改成了數據案。2025年9月16日,大興法院作出判決,認定特斯拉作為經營者應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責令其向張女士提供事故前三十分鍾的完整行車數據。
表:張女士案件關鍵事件時間線
時間 | 事件 | 結果與影響 |
---|---|---|
2021年2月 | 張女士父親駕駛特斯拉發生事故 | 交警認定張父全責,家人認為剎車失靈 |
2021年4月 | 上海車展車頂維權事件 | 張女士被行政拘留5日,引發全國關注 |
2021年5月 | 特斯拉反訴張女士侵犯名譽權 | 索賠500萬元人民幣 |
2021年9月 | 特斯拉正式起訴張女士侵犯名譽權 | 在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立案 |
2024年5月 | 名譽權案一審判決 | 張女士被判賠償17.2萬元並道歉 |
2025年7月 | 名譽權案二審判決 | 維持原判 |
2025年9月 | 數據案一審判決 | 特斯拉被判提供事故前30分鍾完整數據 |
1.3 判決依據與行業意義
大興法院的判決依據主要是《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法院認為,智能網聯汽車的行車數據對於事故成因分析至關重要,消費者有權獲取這些數據以瞭解事故真相。
此案的意義遠超出個案範疇。張女士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她加入了多個智能汽車維權車主羣,每個羣約有200多人。"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所有人沒有一個能拿到自己車輛的完整數據。"在她勝訴的消息傳來時,維權羣里沸騰了,"大家都特別激動"。
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祕書長張翔指出:"特斯拉車上的電腦系統,包括硬件系統,究竟是不是有'bug',是很難判別技術上面的限制。一般現在智能汽車的軟件代碼行數有1億行,比波音飛機還要複雜,再加上特斯拉並未公開其源代碼,因此第三方根本無法判斷事故是否因系統失控導致。"若能完整公開事發時的行車數據,將極大有助於明確事故責任。
2 中國市場其他相關訴訟與監管態勢
2.1 其他車主訴訟案例
張女士的案件並非孤例。在中國市場,已發生多起針對特斯拉的訴訟案件。其中最著名的是2019年韓先生訴特斯拉"退一賠三"案。
韓先生在特斯拉官網購買了一輛官方認證二手車,型號為Model S P85轎車。購買時官網承諾"無重大事故,無結構性損傷,無水泡火燒,200多項全車檢測,車況良好"。然而在2019年8月,車輛在正常行駛中突然發生故障,"剎車、電門完全癱瘓"。韓先生委託鑑定機構檢測后發現車輛后側圍板存在切割焊接痕跡,屬於事故車。經過三年訴訟,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駁回特斯拉公司的再審申請,認定特斯拉公司欺詐銷售成立,被判退一賠三。此案成為特斯拉在中國首例"退一賠三"案。
2.2 監管部門行動與政策發展
面對智能汽車數據爭議增多,中國監管部門也開始採取措施。2021年7月22日,市場監管總局發佈《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將新能源車納入新版汽車"三包"範圍。新規定明確將電動汽車專用部件納入退換車條款,要求家用汽車自交付之日起60日內或行駛里程3000公里內,因質量問題出現動力蓄電池起火的,可免費退換車。
此外,中國政策法規更傾向於分級定責。2025年7月,科技部官網公佈的《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倫理指引》明確指出,L0~L2級責任主體通常是人類駕駛員;L3~L4級"因場景而異"用户和自動駕駛系統都可能成為責任主體;L5級除非特殊情況下有用户主動介入操作,否則,無限制階段自動駕駛的責任主體以自動駕駛系統為主。
表:中國智能汽車訴訟案件主要特徵與現狀
案件類型 | 典型案例 | 主要爭議點 | 當前狀態 |
---|---|---|---|
數據獲取訴訟 | 張女士訴特斯拉案 | 是否應提供完整行車數據 | 一審勝訴,特斯拉需提供數據 |
產品質量訴訟 | 韓先生訴特斯拉案 | 銷售事故車是否構成欺詐 | 特斯拉退一賠三敗訴 |
名譽權訴訟 | 特斯拉訴張女士案 | 車頂維權是否構成名譽侵權 | 張女士敗訴,賠償17萬元 |
自動駕駛責任 | 多起潛在訴訟 | 事故責任歸屬駕駛員還是系統 | 尚未有明確判例 |
3 美國案例深度調查:系統性數據操縱與致命后果
3.1 佛羅里達致命車禍與2.43億美元賠償
2019年4月25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一起致命車禍,一名私募基金合夥人George McGee駕駛着剛買的特斯拉Model S,開啟了Autopilot輔助駕駛系統回家。途中,他打電話訂機票,手機意外滑落。就在他彎身去撿的瞬間,Model S以超過60英里(96公里)/小時的速度衝進十字路口,撞上停在路邊的一輛汽車和站在車旁的兩人。事故導致22歲的Naibel Benavides當場身亡,她的男友Dillon Angulo頭部重傷。
2025年8月1日,佛羅里達州聯邦南區地方法院裁定特斯拉需承擔33%的責任,並支付高達2億美元的懲罰性賠償,總賠償金額達2.43億美元。這起案件成為特斯拉在美國自動駕駛安全責任訴訟中的首次敗訴,意義重大。
庭審過程中披露的關鍵證據顯示,特斯拉可能存在故意隱瞞數據的行為。事故發生后僅三分鍾,涉事Model S自動將包括視頻、CAN總線流和EDR數據在內的關鍵數據打包上傳至特斯拉服務器,並刪除本地備份,使特斯拉成為這些數據的唯一持有者。遇難者家屬聘請的事故重建專家Aaron Moore通過技術手段從車輛的自動駕駛ECU中恢復了相關記錄,確認特斯拉從一開始就擁有名為"snapshot_collision_airbag-deployment.tar"的"碰撞快照",但公司將其與車輛"脱鈎",使其在系統中看似從未存在。
3.2 加州訴訟與自動駕駛宣傳爭議
2023年11月,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DMV)對特斯拉提起訴訟,指控其在2021-2022年期間宣傳Autopilot和FSD功能時存在"虛假或誤導性"聲明,聲稱車輛可在"無需駕駛員行動"下完成短長途旅行。2025年7月22日,此案在加州法庭開庭審理,加州監管機構要求暫停特斯拉的製造商和經銷商許可證至少30天,並處以罰金。
2024年10月17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缺陷調查辦公室對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FSD)功能啟動調查,涉及約241萬輛特斯拉汽車。該調查針對FSD在能見度降低區域發生碰撞並造成人員傷亡的報告,評估FSD的工程控制檢測和適當應對道路能見度降低情況的能力。
2024年4月26日,NHTSA還宣佈對特斯拉此前對其車輛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進行的功能升級召回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展開調查,主要針對2023年12月宣佈召回超過200萬輛車輛並安裝新的Autopilot安全措施"是否足以解決其自動駕駛功能構成的安全威脅"。
3.3 特斯拉的數據處理模式與系統性風險
綜合分析美國多起訴訟,特斯拉的數據處理模式呈現出高度一致性。車輛發生碰撞后,會在約3分鍾內自動將包含視頻、CAN總線數據、EDR(事件數據記錄器)和Autopilot遙測信息的"碰撞快照"文件上傳至特斯拉私有服務器,並立即刪除本地存儲副本。這使得特斯拉成為事故數據的唯一持有者。
數據上傳至服務器后,特斯拉會通過后台系統將其與車輛記錄"脱鈎",使其在內部查詢系統中顯示為"不存在"。這一操作並非技術故障,而是有目的的信息隔離,為后續聲稱"數據已損毀"或"不存在"提供掩護。
對於事故前更長時間的完整系統診斷日誌(如AI算法決策過程、傳感器原始數據等),特斯拉工程師被證實在部分案例中通過OTA(空中升級)指令或遠程操作進行主動覆蓋或格式化,而非簡單的存儲循環覆蓋。
4 特斯拉的數據處理行為模式分析
4.1 技術機制與設計選擇
特斯拉建立了複雜的技術流程來控制事故數據。其系統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自動上傳與本地刪除:車輛發生碰撞后,會在約3分鍾內自動將"碰撞快照"文件上傳至特斯拉私有服務器,並立即刪除本地存儲副本。這使得特斯拉成為事故數據的唯一持有者。
后臺"脱鈎"操作:數據上傳至服務器后,特斯拉通過后台系統將其與車輛記錄"脱鈎",使其在內部查詢系統中顯示為"不存在"。這一操作並非技術故障,而是有目的的信息隔離,為后續聲稱"數據已損毀"或"不存在"提供掩護。
遠程深度清除:對於事故前更長時間的完整系統診斷日誌,特斯拉工程師被證實通過OTA指令或遠程操作進行主動覆蓋或格式化,而非簡單的存儲循環覆蓋。
4.2 應對調查與訴訟的策略
在多項調查和訴訟中,特斯拉採取了相似的應對策略:
對執法部門虛假陳述:在2019年佛羅里達州的致命車禍中,特斯拉技術人員在陪同警方讀取車輛數據時,謊稱數據"已損壞,無法讀取"。但后來的法證分析證實,當時數據完整可訪問。
長期否認數據存在:在法庭和監管機構要求提供數據時,特斯拉多次堅稱某些關鍵數據"不存在"或"已損壞",儘管其服務器日誌證實數據自事故發生后就一直存儲於其AWS服務器。
選擇性提供數據:特斯拉通常僅提供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要求的11項基礎數據(如車速、制動狀態),而拒絕提供更豐富的原始數據(如攝像頭原始圖像、雷達點雲、神經網絡置信度評分等),這些被刪除的數據往往是驗證系統是否真正安全的核心依據。
特斯拉的數據處理行為可能違反了多項法律和規定:
違反NHTSA 2024年新規:該條款明確要求車企在事故后必須完整保留所有與自動駕駛系統相關的原始數據至少30天。特斯拉刪除完整系統日誌的行為直接違反了此規定。
妨礙司法公正:在法院已啟動調查並要求保留證據的情況下,特斯拉仍刪除關鍵數據,並提供虛假陳述,這可能構成了妨礙司法程序。
《聯邦虛假陳述法》:特斯拉向警方和法院多次聲稱"數據不存在"或"已損壞",但服務器日誌證實其擁有數據,此行為涉嫌故意提供虛假陳述,誤導調查。
行為模式 | 技術手段 | 目的與影響 | 涉嫌違規 |
---|---|---|---|
本地數據刪除 | 碰撞后自動刪除本地存儲 | 使特斯拉成為數據唯一持有者 | 違反消費者知情權 |
數據脱鈎操作 | 后臺系統使數據"不可見" | 為聲稱數據不存在提供依據 | 可能構成欺詐 |
遠程深度清除 | OTA指令覆蓋或格式化數據 | 銷燬可能不利於公司的證據 | 妨礙司法公正 |
選擇性提供 | 僅提供11項基礎數據 | 控制事故信息的解釋權 | 違反監管規定 |
5 法律與監管挑戰
5.1 全球監管框架差異
中美兩國在智能汽車監管框架上存在顯著差異。中國採取謹慎推進策略,優先確保公共安全與責任可追溯,通過中央統一標準和地方嚴格試點,為商業化鋪路。美國採取創新驅動策略,通過政策松綁和地方靈活性,鼓勵企業快速迭代和部署,但面臨法規碎片化和數據透明度不足的挑戰。
這種差異在數據管理要求上尤為明顯。中國2021年發佈的《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要求重要數據依法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通過國家網信部門組織的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美國則依靠NHTSA制定的聯邦機動車安全標準,2024年新規要求車企保留自動駕駛相關原始數據至少30天。
5.2 舉證責任與技術黑箱
智能汽車事故責任認定面臨巨大挑戰。傳統汽車事故鑑定主要依賴物理證據和車輛硬件狀態檢查,而智能汽車事故需要分析軟件算法、傳感器數據和系統決策過程。由於特斯拉未公開其源代碼,第三方根本無法判斷事故是否因系統失控導致。
這種情況下,舉證責任分配成為關鍵問題。在中國張女士案中,法院雖然未完全採納"舉證責任倒置",但認定特斯拉作為數據持有方有義務提供完整數據。在美國佛羅里達案中,法院則允許原告聘請第三方專家提取數據,突破了特斯拉的技術壁壘。
6 結論與建議
6.1 調查發現總結
基於對中美兩國多起特斯拉訴訟案件的深入分析,本報告發現:
特斯拉存在系統性的數據管理行為:通過自動上傳、本地刪除、后臺脱鈎和遠程清除等技術手段,確保公司對事故數據的絕對控制權,並限制外部訪問。
特斯拉多次提供虛假陳述:在多個案例中,特斯拉向執法人員、監管機構和法庭聲稱數據"不存在"或"已損壞",而后來的法證分析證明這些陳述與事實不符。
特斯拉選擇性提供數據:僅提供符合其利益的基礎數據,拒絕提供可能揭示系統缺陷的原始數據、算法決策日誌和傳感器置信度等關鍵信息。
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事故調查:特斯拉的數據控制行為阻礙了對多起事故的公正調查,使消費者無法獲取足以證明車輛是否存在缺陷的信息,破壞了責任認定的公平性。
為解決智能汽車數據透明度問題,本報告提出以下建議:
立法明確數據所有權:應通過立法明確車輛生成的行車數據所有權屬於消費者,車企僅享有有限的使用權,無權未經同意刪除或拒絕提供數據。
建立獨立數據存證機制:強制智能汽車安裝獨立於車機的"黑匣子"設備,參考航空領域建立自動駕駛數據司法鑑定規程,確保數據不被單方篡改或刪除。
完善監管與懲罰機制:監管部門應建立車企數據透明度評級制度,對隱瞞、銷燬或拒絕提供數據的行為實施嚴厲懲罰,提高違法成本。
推動技術標準統一:行業協會應牽頭制定智能汽車數據標準,統一數據格式、內容和存儲要求,使不同車企的數據能夠被第三方機構公正解讀。
數據的本質並非比特流,而是生命尊嚴的數字化印跡,它必須被置於商業利益之上。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領先為規則制定贏得先機,構建以公平正義為底色的數字文明,或許正始於對每一次異常數據刪除的徹底追查。
附錄:關鍵案例時間線
時間 | 事件 | 地點 |
---|---|---|
2019年4月25日 | 佛羅里達州致命車禍,特斯拉Model S撞車致行人死亡 | 美國佛羅里達州 |
2021年2月 | 張女士父親特斯拉Model 3追尾事故,特斯拉拒絕提供完整數據 | 中國北京 |
2021年4月 | 上海車展車頂維權事件 | 中國上海 |
2021年5月 | 特斯拉反訴張女士侵犯名譽權,索賠500萬元 | 中國上海 |
2021年9月 | 特斯拉正式起訴張女士侵犯名譽權 | 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立案 |
2023年11月 | 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起訴特斯拉自動駕駛宣傳誤導消費者 | 美國加州 |
2024年4月 | NHTSA對特斯拉Autopilot召回效果展開調查 | 美國 |
2024年5月 | 名譽權案一審判決,張女士敗訴 | 中國上海 |
2024年10月 | NHTSA對特斯拉FSD功能啟動調查 | 美國 |
2025年7月 | 加州DMV訴特斯拉案開庭審理 | 美國加州 |
2025年7月 | 名譽權案二審判決,維持原判 | 中國上海 |
2025年8月 | 佛羅里達州法院判決特斯拉賠償2.43億美元 | 美國佛羅里達州 |
2025年9月 | 北京大興法院判決特斯拉提供30分鍾完整行車數據 | 中國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