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前高管拆臺、關聯交易依賴 斑馬智行做好準備了?

2025-09-19 22:03

(來源:銠財)

與其相忘江湖,不如點上方藍字關注銠財

獨立 稀缺 穿透

恰逢其時又時不我待

風品:一然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AI時代已經到來,從醫療到手機再到汽車,滲透着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讓資本市場掀起又一輪狂歡。

  9月16日,在2025國際汽車智能座艙大會上,斑馬智行CPO蔡明提出,誰能率先利用AI建立與用户的深度鏈接,誰將贏得更大的市場。

  8月20日,斑馬智行上市申請文件在港交所披露,聯席保薦人為德意志銀行、中金公司及國泰君安國際。

  次日,阿里巴巴公告稱,擬分拆旗下斑馬智行,將有助其展現獨立市場價值,投資者可更清晰評估在汽車科技領域的業績潛力。

  星辰大海振奮人心、等待描述。不想一位原高管的罕見拆臺,率先吸引了輿論目光。據新浪科技、牛鞭士等消息,原斑馬智行CFO夏蓮在朋友圈發文,直言其離職「根本原因是不看好公司業務發展」,並批評「上市圈錢並非人生追求」,更對「部分高管的人品與行徑」表示強烈不滿。在其看來,沒有門檻的座艙技術,車廠都可以自己干。

到底孰是孰非?站在上市關口,斑馬智行實力底色如何、做好準備了麼?

01

收入下滑、虧額增加

能否撐起高估值

LAOCAI

  基本面説話。據2025年6月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25年全球獨角獸榜》,斑馬智行估值達到220億元,位列榜單第331位。

  考量在於,業績表現難言光鮮。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分別為8.05億元、8.72億元和8.24億元,整體成長性一般、2024年還出現微滑。利潤端壓力更大,同期虧損額達8.78億元、8.76億元和8.47億元。

  2025年前三月,斑馬智行收入1.36億元,同比下滑19.45%;年度虧損及綜合開支總額15.82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2.04億元。

  深陷虧損泥潭,主因研發投入巨大。2022年至2024年,研發費為11.11億元、11.23億元及9.8億元,合計32.14億元,分別佔同期收入137.9%、128.8%、118.9%。2025年第一季度,研發投入1.96億元,佔比進一步攀至144.7%。

  招股書坦言,自身在研發方面持續進行大量投資,但技術仍需長期大規模資金支持,且可能永遠無法取得大規模商業成功,甚至根本無法取得成功。

  必須要有緊迫感了,2025年第一季,斑馬智行確認了其他無形資產減值損失18.41億元,導致虧損進一步擴至15.8億元。對此招股書解釋稱,減值主要與系統級操作系統解決方案相關的若干無形資產有關,這是公司戰略評估的結果,決定重點發展AI業務,對過往操作系統相關的資產進行了價值減值。

  話雖如此,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斑馬智行累計收入26.37億元,虧損及綜合開支則達41.83億元。毛利率從2022年的53.9%降至2024年的38.9%。截至2025年6月底,斑馬賬上現金只剩3.16億元。

  一邊收入下滑、一邊研發持續高位、虧額高企。拋開能否撐起220億元估值,不斷「燒錢」的斑馬智行,上市補流似乎比想象中更加緊迫。

02

大客户集中依賴

關聯交易面面觀

LAOCAI

  據招股書,本次IPO募資將主要用於加強研發投入、擴大中國市佔率、拓展全球業務、支持戰略收購與擴張計劃以及補充營運資金,展現出積極擴張的戰略意圖。

  實際上,背靠大樹又佔據熱門賽道,斑馬智行一直不缺資本青睞。公開信息顯示,公司成立於2015年,由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共同孵化的互聯網汽車基金投資設立,自誕生便兼具互聯網與整車製造的基因。2018年9月宣佈獲得超16億元的首輪融資,由國投創新領投,雲鋒基金、尚頎資本跟投。2021年7月,阿里巴巴集團、上汽集團、國投招商、雲鋒基金等四股東又聯合增資30億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累計融資超46億元。

  期許背后,斑馬智行已在智能座艙領域建立先發優勢。據灼識諮詢報告,按2024年收入計,公司是中國市場最大的以軟件為核心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按搭載量計處於行業首位。

  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阿里巴巴持股約44.72%,上汽集團持股34.34%。兩大股東不僅給提供資本支持,業務層面同樣深度介入。

  2022至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上汽集團貢獻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54.7%、47.4%、38.8%和47.8%。即上汽集團一家公司,就幾乎佔斑馬智行總收入的近「半壁江山」。

  同期,前五大客户貢獻總收入為7.49億、7.84億、7.29億及1.25億元,分別佔比93.0%、89.9%、88.5%及92.2%,大客户集中度可見一斑,箇中衍生風險不可不察。

  以應收賬款為例,2022至2024年末分別為4.31億、3.95億和3.88億元,2025年3月底仍達3.75億元。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呈上升趨勢,從2022年的155.9天增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265.6天。對此,公司主要歸因於季節性因素導致的收入基數較低。

  再看供應商,斑馬智行向上汽採購的金額為250萬元、1080萬元、1370萬元及30萬元,分別佔採購總額的0.7%、2.2%、2.7%及0.3%。向阿里巴巴採購的金額佔總採購額比達到53.5%、58.4%、50.5%及54.7%。

  行業分析師孫業文指出,應收賬款高企,除帶來現金流壓力,還有壞賬減值風險,折射出企業產品競爭力、市場話語權亟待提升。都説背靠大樹好乘涼,大股東能帶來資金、資源、業務支持,可過度依賴也會限制市場拓展力、經營獨立性,關聯交易過多還易引發公允性、利益輸送等質疑。真正擺脫「輸血求生」現狀,斑馬智行還需強化核心造血力,展現更多獨立發展的確定性、可持續性。

03

三重壓力與價值自證

AI能否撐起第二曲線

LAOCAI

  深入業務面,公司以自研AliOS為核心,構建了智能汽車開放平臺,為車載硬件提供底層系統支持,並逐步擴展至語音交互、視覺感知等AI功能,包含系統級操作系統解決方案、AI全棧端到端解決方案、車載平臺服務三板塊,是中國市場少數具備全自研汽車操作系統能力的第三方供應商。

  其中,系統級操作系統解決方案是第一主業,貢獻近9成收入。儘管技術佈局全面、飽有先發優勢,斑馬智行仍面臨來自行業的多重挑戰。君不見,隨着「軟件定義汽車」成為共識,眾多科技巨頭與整車企業正紛紛加碼自研或與成熟方案商深綁。

  例如,華為憑藉鴻蒙OS構建跨終端智能生態,百度則依託自動駕駛與地圖能力提供軟硬一體座艙方案。同時,吉利、蔚來、理想、比亞迪等主流車企下場、推進自研系統。硬件趨同、軟件定義汽車已成主旋律,智能座艙不再是簡單「內飾+大屏」,而是整合高算力芯片、多模交互、整車OS、雲端服務與生態運營的綜合載體。

  激烈市場競爭中,斑馬智行的競爭對手不僅技術實力強勁,且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力圖在智能座艙新一輪競速中搶佔先機。如吉利發佈AI座艙操作系統Flyme Auto 2與可大規模上車的超擬人情感智能體;千里科技聯合階躍星辰面向AI Agent原生打造的下一代智能座艙Agent OS(預覽版);德賽西威推出第五代智能座艙平臺並獲理想汽車新項目訂單;極豆科技發佈自研極豆滄海大模型......

  面對強敵環伺,斑馬智行也沒坐以待斃,正將AI業務作為破局的「第二增長曲線」,試圖從傳統一次性授權模式轉向訂閲制、服務分成及數據增值等更具持續性的盈利方式。

  不過,AI和傳統操作系統最大的不同在於商業模式。行業分析師王彥博表示,以前斑馬賣OS,更多是一次性授權,掙的是辛苦錢;而AI帶來的是訂閲費、應用分成、甚至基於用戶數據的增值服務。儘管前景廣闊,但落地速度如何,用户願不願意買單,都需時間市場來驗證。

  不算多苛求。2022至2024年,斑馬智行AI全棧端到端解決方案收入從0.16億元增至0.5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85.3%,智能座艙總搭載量從83.5萬台增至233.4萬台,覆蓋超60個主機廠及800萬車輛,業務擴展至14個國家。增速可圈可點,只是收入規模仍遠未形成支柱,商業化進程尚待驗證。

  較勁時刻,考驗管理層綜合破局能力。據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早在2019年,包括CEO、CTO、CFO及多位高管在內的核心團隊相繼離職,一度引發外界對戰略連續性與技術路線的擔憂。如今,隨着前高管再度公開質疑,以及業內如吉利控股總裁安聰慧等提出「智艙技術高度同質化」的觀點,斑馬亟需證明其技術不可替代性與持續創新、卡位市場的能力。

  行業分析王婷妍指出,斑馬智行具備全棧技術能力,這是資本看重的優勢,但仍面臨車企自研加速、生態型對手擠壓與技術快速迭代三重壓力。能否借AI突破商業模式、打造差異化競爭力、增強變現造血力,以應對行業同質化與客户自主化帶來的嚴峻挑戰,短期關乎IPO成敗、長期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04

千億賽道+特色壁壘

貴在化危為機

LAOCAI

  當然,明眼人都知道,智能化大潮不可阻擋,今年以來諸多行業的全面AI,股市科技牛等都是明證,作為行業資深玩家,斑馬智行仍有大把的翻身反轉機會。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4年的1290億元增至2030年的327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16.8%。其中,基於軟件的座艙解決方案市場增長更快,預計從2024年的401億元增至2030年的1149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19.2%。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間,我國市場前裝標配座艙域控的乘用車累計交付量(不含進出口)年複合增長率達97%;僅2025年前五月,交付量就達301.64萬輛,同比增長53.52%,滲透率進一步提至35.58%。

  並且,斑馬智行還有自身核心優勢,比如阿里巴巴的生態賦能,AI大模型的技術積累,能夠開發出更先進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從大模型技術到生活服務生態,從雲服務到支付體系,擁有諸多豐富的想象力。

  2025年初,斑馬智行與智己汽車、餓了麼達成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出行業首個「AI生態座艙」,通過自然語言交互以及AI服務生態的融合連接,以「No Touch & No App」的交互方式革新傳統智駕系統。有助阿里系生態資源能無縫接入車載場景。例如,與餓了麼合作的「AI外賣」功能,可實現語音點餐、車到餐至。

  3月,又與寶馬集團達成重要合作,將其「元神AI」賦能的全新寶馬智能個人助理部署於2026年起在中國生產的「新世代」車型7。斑馬智行表示,基於通義大模型與斑馬元神AI,寶馬首批將推出兩款針對中國用户需求的AI Agent:用車專家CarGenius和出行伴侶TravelCompanion。

  長坡加厚雪,可以發現,斑馬智行正在優化業務、開拓市場、努力講出更多新成長故事,這些都符合資本市場的胃口。整體看,公司已走到一個關鍵節點,挑戰與底氣並存,所有戰略願景目前仍建立在虧損基本面上,折射了此番上市的急迫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