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9 23:00
(來源:伯虎財經)
就把
自2024年起,小火鍋賽道從「小眾細分」走向「大眾聚焦」。
一邊是海底撈、楊國福、呷哺呷哺等火鍋頭部品牌紛紛下場,另一邊,巴奴、盛香亭、南城香、老鄉雞等跨品類餐飲品牌也相繼涉足。與此同時,個體經營者也在湧入。
賽道熱鬧程度顯著升級,這背后是市場規模、消費需求與品牌能力的多重共振。
規模擴容、巨頭扎堆,「點亮」小火鍋未來
從行業基本面看,小火鍋已成為火鍋賽道的重要增長極。
企查查數據顯示,全國小火鍋企業存量約2.3萬家,2019-2023年複合增長率達2.8%。截至2025年7月底,全國小火鍋門店數為2.3萬家,佔全國火鍋總門店數的5.5%。預計2025年中國小火鍋市場規模將接近650億元。
而這一增長離不開消費需求的直接驅動。
《中國火鍋外賣行業發展白皮書》指出,「小火鍋」、「工作日晚餐」等新型火鍋以其獨特的快餐屬性,深受年輕用户的喜愛,成為日常就餐或家庭/朋友聚會時首選的方式。
另外,《火鍋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火鍋市場規模達6175億元,同比增長5.6%,且人均消費已降至70元左右,這一價格區間恰好符合小火鍋的定價。
今年7月是小火鍋賽道的一大爆發節點。
海底撈旗下「舉高高自助小火鍋」率先在長沙、寧波開業,門店採用自助模式,同時保留品牌標誌性的服務細節,如門店提供金銀分色食品夾(區分生熟)、扎頭發頭繩,服務員會幫忙打料、端菜。
楊國福麻辣燙則在青島開出首家自助小火鍋,首店開業便引發排隊熱潮。有「小火鍋之王」之稱的呷哺呷哺,部分門店悄然轉型為「39.9元自助暢吃」模式。
此外,巴奴、盛香亭、南城香、吉野家、老鄉雞等品牌均已經涉足或曾經嘗試過小火鍋。
各大品牌集體湧入小火鍋賽道,背后本質上是消費需求驅動+品牌能力適配,引發新一輪小火鍋創業熱潮。
消費端,單身人口近2億的「一人食經濟」、年輕羣體對品質兼性價比火鍋的消費需求,為小火鍋提供了天然土壤。
品牌端,連鎖產業專家、和弘諮詢總經理文志宏指出,大型連鎖品牌進入此賽道的核心優勢在於供應鏈的複用。無論是海底撈的火鍋業務,還是楊國福的麻辣燙業務,其后端的食材供應體系與小火鍋高度共通,使它們能夠迅速切入市場,將重心放在前端的業態創新上。
此外,小火鍋模式相對簡單,不需要專業廚師,只需要搞定標準化菜品與基礎設備如旋轉臺、單人鍋具,就可以開業。因此,許多年輕人將小火鍋當作創業的「第一站」。
不過,當前的狂歡入場,並非意味着賽道普漲。業內觀點認為,巨頭入局本質是「存量市場的結構性調整」。
價格與模式背后,供應鏈成為競爭核心
隨着品牌增多與競爭加劇,小火鍋行業已從「野蠻生長」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在價格帶、經營趨勢與核心競爭力上展現出越發明顯的發展方向。
從小火鍋的價格帶發展來看,賽道經營者試圖在品質與價格之間找到平衡。
紅餐大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7月,60~100元、20元以下的的小火鍋數量都顯著降低,只有20~60元區間的小火鍋店在上漲,其中,20~40元區間的小火鍋門店數佔比最高,達到30.8%。
爲了在同質化競爭中突圍,小火鍋品牌也在「模式創新」上發力,目前主要呈現三大趨勢。
首先是品類融合。小火鍋打破了「火鍋只配蘸料」 的傳統,將酸奶、冰淇淋、蛋撻、冰粉等甜品納入菜單,甚至部分品牌嘗試「小火鍋+奶茶」「小火鍋+滷味」的組合,通過「跨品類搭配」 提升客單價與復購率。
其次是快餐化轉型。通過優化出餐流程如預製鍋底、提前備好菜品,瞄準「工作日午餐」「通勤簡餐」場景,貼合用户的高效便捷用餐需求。
再者是場景多元化。從傳統「堂食聚餐」向更多場景延伸,部分品牌推出「小火鍋外賣套餐」等,覆蓋更多消費場景。
價格與模式背后,供應鏈正在成為品牌生存的關鍵能力。
餐寶典創始人汪洪棟認為,「比較劣質的小火鍋門店正被淘汰,市場總體是處於做大階段。」品牌們在運營上有較大的優勢,而且小火鍋這類平價餐飲要做得又好又賺錢,最重要的是比拼供應鏈價格,要靠規模化才能將成本降下去,「品牌此前的積累,可以輔助做到這點。」
文志宏也提到,除了差異化,小火鍋賽道最重要的競爭力在於「能以低成本持續提供高品質食材的供應鏈能力」。
海底撈們的入局,也被視為一次供應鏈能力的「降維打擊」,對於缺少供應鏈基礎的新品牌而言,將是一場有力的挑戰。
從當前趨勢看,小火鍋賽道的「熱鬧」還將持續,但也更考驗品牌的經營能力。
對頭部品牌而言,需在「供應鏈複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深耕場景細分與區域下沉。對中小品牌而言,避免與巨頭正面競爭,通過「地域特色」或「小眾場景」打造差異化,或許是更可行的路徑。
整體而言,小火鍋賽道並非誰都能分一杯羹,但只要抓住「消費需求」與「供應鏈能力」兩大核心,仍然有廣闊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