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除了4次點名,香港特首施政報告還提了前海什麼?

2025-09-19 18:02

  9月17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特區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引發各界高度關注。記者注意到,報告直接提及「前海」4次,但不少地方亦都與前海息息相關,涉及「深港金融科技融合、大宗商品交易、赴港上市融資、數據跨境驗證、港深西部鐵路建設」等。

  與前兩年的施政報告相比,此次既對以往合作領域更加垂直聚焦,又拓展了新的合作領域,為未來前海深港融合埋下伏筆。

  香港下一步將攜手前海做些什麼?為什麼要作此選擇?當下已有何發展基礎?前海將在其中發掘哪些機遇?

  「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是此次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被單獨成章撰寫。

  「北都與深圳接壤,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1/3,是香港的戰略發展區域,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能創造大量職位和提升生產力。雖然政府過去三年已加快建設,但北都幅員廣闊,所需資源投資龐大,我一直為此心急如焚。」李家超表示,將成立由其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簡化行政流程,拆牆松綁,以新思維採納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材料和裝備等,並將為加快北都發展訂立專項法例。

  其中,在北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及「跨境鐵路項目將打通港深兩地的地鐵網絡,大幅提升大灣區基建互聯互通,增強產業進駐信心」。「我們正全力推動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並已就項目香港段邀請承建商及營運商提交意向書。」李家超説。

  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全長約18公里,共設五個站點,從起點到終點各站依次是:洪水橋站——廈村站——流浮山站——深圳灣口岸站——前海灣樞紐設站。為提升通關便利,港深雙方還同意在深圳側設「一地兩檢」口岸,香港境內不設清關設施,是深港合作「硬聯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5月8日,該線路深圳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項目已公開招標。深圳市口岸則於近日透露,正在規劃與「港深西部鐵路」配套的前海鐵路口岸。預計鐵路開通后,深圳前海至香港洪水橋僅需15分鍾。

  由於港深西部鐵路兼備香港城市內部通勤和跨境鐵路服務兩個功能,項目將大幅提升北部都會區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銜接,更好地發揮港深兩地人才和資源優勢,進一步深化兩地在金融及專業服務、現代物流業和科技服務的產業合作。

  李家超的施政報告里多次強調「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重回全球第三」,而《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世界百強科技集羣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已排名第一。

  今年2月底,深圳發佈的《關於支持前海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5-2026)》提出,加強深港金融科技跨境創新合作,探索技術共研、場景共建、成果共用合作模式。此次施政報告也特別提及。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正與深圳和前海分別就推動數字金融發展和支持深港兩地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方面探索進一步合作,相關措施預計今年內公佈。」李家超説。

  事實上,前海作為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前海的金融科技融合不論從政策體系還是跨境案例,均已提速提質:

  「金融支持前海30條」已落地超九成,形成「境外不落地購匯」「前海港企貸」「QFLP總量管理試點」等14項全國首批首創經驗,全國首家「雙牌照」銀行落户、全國首家民營銀行在香港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同時,前海已成立深圳(前海)大模型和算法創新服務中心,建設深港數據跨境安全便捷通道、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和首批落地深港跨境徵信合作業務等,率先實現醫療領域數據雙向跨境流動、學歷信息跨境驗證。

  以2024年5月在深港兩地上線試運行的跨境數據驗證平臺為例,該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通過驗證「數據指紋」而非原始數據本身的方式進行跨境驗證,確保數據隱私和安全。截至目前,已接入機構15家,累計產生驗證數據1700筆,幫助30多家內地企業獲得香港銀行超過上億港幣的融資。

  「香港將優化‘跨境徵信互通’和‘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便利香港銀行向在港的內地居民及企業審批貸款;持續優化‘跨境支付通’,拓展與兩地民生相關的匯款應用場景。」李家超説。

  施政報告顯示,香港股票市場保持強勁,恆生指數自年初已上升逾兩成,每日平均成交額接近2500億元,較去年接近翻倍。新股集資額至八月底累計逾1300億元,按年多近六倍,位列全球第一。

  「我們會透過‘科企專線’協助內地科技企業來港融資,加強對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金融支持。」李家超説。

  公開數據也顯示,截至2025年8月末,香港聯交所上市科正在處理的上市申請企業超200家,近半屬於科技範疇,涵蓋人工智能、半導體視、數字內容平臺、智能駕駛、機器人等多個前沿賽道,成為港股IPO的重要力量。

  事實上,在今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后,前海官方已高調宣佈「聚焦新興金融、跨境金融、供應鏈金融、科技金融,推出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打造赴港上市培育基地」。

  「內資企業赴港上市不僅是融資渠道的拓展,更是企業治理國際化、品牌全球化的重要一步。」深圳前海股權交易中心專板服務部副部長蘇靜表示,該中心已建設了「專精特新」專板,可免費為企業提供分層分類的培育服務。

  除此之外,施政報告還提出,「香港將與大灣區內交易所合作開拓大宗商品交易及碳交易等新業務」。特別是「港交所是前海聯合交易中心的控股股東,將繼續加強兩地合作,發展好大豆離岸現貨市場」。同時,「將配合優化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機制,特別是加強與前海合作,為內地私募市場引進更多境外資金」。

  前海聯合交易中心2022年上線大豆品種,實現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結算,2024年平臺交易額超千億元,其中人民幣跨境結算金額508億元,居同類平臺首位。

  而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機制則是前海吸引外資企業入駐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前海自由貿易(FT)賬户跨境收支摺合人民幣超1.15萬億元,其中與香港跨境收支佔比近八成。前海新設QFLP基金規模佔深圳九成以上,QDIE額度佔深圳市八成,外資企業通過跨境資金池降低運營成本超40%。

  一些前沿產業的也成為施政報告的重點着墨之處。比如,在「產業發展和革新」章中,用了近半篇幅闡釋AI(人工智能)的發展,認為AI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香港具備科研、資金、數據、人才的優勢,並有豐富應用場景,有望成為全球AI發展樞紐。

  「政府會加大推動AI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以加強基建,推動應用導向為策略,在重視防範安全風險的意識下,推進AI+發展,促進AI在各行業廣泛深度融合,實現AI產業化、產業AI化。」李家超説。

  再比如,香港政府將推進建設具競爭力的低空經濟生態圈,令香港成為低空創新應用亞太區樞紐。「我們會制訂‘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透過制度創新與技術突破,令香港成為低空創新應用的核心樞紐。」李家超説。

  而這些也正式前海近年來大力推進的產業方向。自去年以來,前海加快發展人工智能,聯手華為共建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發揮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靈巧手專業園區等平臺作用,以應用場景驅動人工智能發展。今年7月,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場景創新中心(前海)正式揭牌,計劃每年挖掘應用場景不少於100項,徵集技術產品不少於100項,為新質生產力加速。

  低空經濟產業地圖也在前海全域徐徐鋪開。目前,前海已初步構建了技術研發、整機制造、物流運輸、場景應用、飛行測試、適航服務、展覽展示、競速比賽、飛手培訓等產業鏈體系,在技術研發、場景應用、航線開通、辦公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低空企業各類政策扶持,最高扶持金額超1億元。

  深港雙城優勢互補,若能充分協同,前海與香港在人工智能和低空經濟領域的合作實現生態共建,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羣提供強大動力。

  (記者 張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