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9 20:0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 報道 沒有永遠的敵人,芯片巨頭英偉達和英特爾走到了一起。
競爭激烈的半導體市場上,從來都是兼併收購、投資重整的歷史。
這一次,全球GPU和CPU龍頭結成了歷史性的聯盟。
9月18日,英偉達與英特爾宣佈達成合作,將共同開發AI基礎設施及個人計算產品。同時,英偉達將以每股23.28美元的價格,向英特爾普通股投資50億美元。
雙方宣佈在產品領域展開三大合作:一是用英偉達NVLink技術打通CPU與GPU,實現無縫互聯;二是英特爾為英偉達AI平臺定製x86架構的CPU;三是面向PC消費市場,英特爾推出集成英偉達RTX GPU芯粒的全新x86 SoC。
一夜之間,英特爾迎來了久違的「高光時刻」。當天美股開盤后,英特爾股價瞬間拉昇近30%,收盤大漲22.77%至30.57美元/股,市值達到1427億美元,今年以來的累計漲幅也突破50%。
這背后,一方面的推力來自英偉達的50億美元真金白銀;另一方面,芯片產品的合作,為雙方打開增量市場,尤其對於英特爾而言,直接登上了AI大船。
而AI算力市場的棋盤發生微妙變化,AMD、ARM、臺積電等競合複雜的老牌競爭對手們,都將面臨新的格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8月剛剛入股英特爾,談及和此番交易的關係,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表示:「我們認為,這將是一筆不可思議的投資……特朗普政府完全沒有參與這項合作,當然,他們應該也會非常支持。」他強調,合作只關乎技術與產品。
拿到AI船票
英偉達以50億美元直接入股英特爾,這對於正處於戰略轉型與財務壓力交織階段的英特爾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首先,資本補血的意義不止於數字本身。過去兩年,英特爾在服務器CPU市場份額持續被AMD蠶食,同時鉅額資本開支投入自家代工(Foundry)計劃,使其資產負債表承受巨大壓力。
雖然對於代工而言,50億美元的投資依然不夠,但是加上此前美國政府和軟銀的投資,有助於改善英特爾的現金流,也增強了市場對其的信心。
其次,更具戰略含金量的是英偉達的客户身份。在AI服務器市場,英偉達GPU已成為幾乎不可替代的核心算力供應商。而AI是近年來英特爾苦苦追趕的領域,現在直接拿到了AI船票,CPU可以直接嵌入到英偉達的產品當中,若順利整合,增量市場客觀。
此次合作中,英特爾將基於英偉達NVLink技術開發定製化數據中心CPU,雖然雙方並未明確披露生產環節,但這一安排意味着英特爾的CPU有機會成為英偉達系統級解決方案的「標配」。
換言之,英特爾不僅獲得資金支持,更獲得了AI產業鏈最核心玩家的實際訂單和生態背書。這種綁定價值遠超短期現金注入,它為英特爾提供了進入AI算力核心生態的稀缺入口,也讓其在資本市場的估值邏輯從傳統PC、服務器CPU供應商,躍升爲AI基礎設施重要參與者。
第三,潛在的代工合作也受到關注。英偉達此次沒有明確指出定製CPU的生產方,但業界普遍解讀,這一合作或許是英特爾代工的新機會點。
長期以來,英偉達的高端GPU芯片依賴臺積電先進製程,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如果未來英偉達將部分CPU或GPU芯粒交由英特爾代工,不僅可以分散供應鏈風險,也能為英特爾帶來實質性的代工訂單和技術協同。這對於亟需證明自己製程能力和良率水平的英特爾代工業務來説,是一塊潛在市場。
但是也有分析師向記者指出,英特爾代工仍存在挑戰,作為昔日的半導體巨頭,英特爾重金投入代工,但客户仍然較少,且落后於臺積電製程工藝。美國投資分析公司CFRA的分析師Angelo Zino預計,英特爾的代工業務至少仍將持續虧損到2027年。
對於早已憑藉GPU在生成式AI時代坐穩「算力霸主」的英偉達而言,藉助英特爾成熟的x86生態,則可在PC領域加速滲透。
微妙的是,雙方在覈心產品線上其實有「競合」關係,英偉達正在大力推進自研ARM架構CPU Grace已落地,下一代Vera CPU亦在開發;而英特爾則有GPU Arc品牌,希望在高性能顯卡和AI加速市場分一杯羹。在採訪中,雙方表示不影響各自的路線。
黃仁勛在接受採訪時談道:「我們正在開發革命性的產品,目標是年營收將近500億美元的市場,像數據中心CPU市場每年營收250億美元;消費產品中僅筆記本電腦每年就銷售1.5億台,我們將覆蓋消費PC市場的大部分。」
「GPU+CPU」新聯盟攪動算力格局
英偉達入股英特爾的背后,是AI算力需求暴漲所帶來的產業邏輯重塑。
AI訓練與推理的核心硬件,長期由GPU主導,但隨着大模型規模持續擴大,GPU與CPU的深度協同和異構計算,成為下一階段提升算力效率、降低總體擁有成本的必然選擇。
此次合作的重點之一,是英特爾將基於英偉達的NVLink設計製造定製化CPU,並針對數據中心和高端客户端市場進行優化。對於英偉達而言,這意味着它不必單打獨鬥推進自研Grace CPU,也能借助英特爾成熟的x86生態在服務器市場實現更大滲透;對於英特爾來説,則是藉助英偉達的算力需求,找到CPU與GPU聯動的新增長點。
然而,合作並不意味着市場競爭的消失。英偉達GPU和英特爾CPU聯合,壓力給到了競爭對手AMD,和X86的勁敵Arm。
在芯片設計市場上,AMD憑藉CPU和GPU在數據中心市場取得突破,並不斷強化CPU-GPU協同的技術方案。但是隨着兩大勁敵將AI和x86生態聯手,AMD面臨的角逐將更加激烈。
芯片架構領域,Arm陣營則在雲計算和AI加速芯片上攻勢漸強,尤其是亞馬遜、谷歌等雲巨頭的自研芯片策略,讓整個高性能計算市場的競爭維度更加複雜。
談及Arm,黃仁勛則表示,此次合作對Arm沒有影響,「我們的Arm產品路線圖將繼續推進,並且對Arm完全承諾。我們有很多Arm客户,也在開發Grace后的下一代Vera CPU。我們目前基於Arm開發了激動人心的CPU產品,例如用於機器人和自動駕駛Thor處理器、N1。我們的Arm路線圖讓我們非常興奮,與英特爾合作不會影響它。」
在他看來,在雲服務器市場,Arm增長迅速,但x86仍是主流,全球大部分企業雲實例仍然基於x86。對於x86架構,英偉達傳統上通過PCIe接口及其他設備與x86 CPU連接,支持NVLink 8的擴展;對於Arm架構,英偉達支持到NVLink 72的擴展。通過與英特爾的合作,英偉達現在可以將x86架構擴展到支持NVLink 72,這對雙方都是巨大的增長機會。
這也意味着,GPU生態、Arm生態、x86生態都在英偉達這里交融,英偉達將如何加速AI世界,值得關注。而未來AI基礎設施的市場競爭,不再是單一芯片性能的較量,而是CPU、GPU、網絡、內存以及軟件生態的全棧整合。
英偉達和英特爾聯手,兩家企業的命運交匯后,AI算力新秩序開場,英特爾能否順利在AI大船上乘風破浪、走出代工困境,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