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9 14:58
(來源:十五的投資筆記)
大概是2022年下半年的一張PPT,是對交銀基金公司的介紹,其中有一頁如下:
這張PPT,介紹了當時交銀的權益投資團隊,那時的交銀權益產品熠熠生輝。
當時銀河的統計數據:
這幾年交銀權益滑落不少,看看近期國泰海通對公募基金權益排名看得出來。
交銀在13家權益大型公司之列。在近十年業績排名第1把交椅,最近一年,最二年,已經滑落到中位以下。可以想見,在2023年之前的業績是多麼好。
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滑落呢?
第一張PPT或有一些線索。
這里面有幾位基金都離任(也可能離職)了,如陳孜鐸、田彧龍、陳俊華,剩下的人都在。
略微回顧一下交銀投研的歷史。
交銀的投研往事
2009年負責投研的李旭利離職,與裘國根創建了重陽投資。投資副總監鄭拓也離職,創立私募好望角公司。總經理莫泰山也在2010年加入了重陽任總經理,還帶走了銷售總監沈斌,此后又創立了博道投資。2013年交銀的權益總經理史偉加入博道,2024年,史偉離開博道基金,於5月10日入職國金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現在另一位明星基金經理趙楓則在2014年奔私,此后兜兜轉轉去了睿遠基金。
那幾年,高管成立的私募如重陽投資、好望角、博道投資吸走了多位交銀基金投研人員。交銀基金也經歷了幾年的調整,重整投研團隊。從信誠挖來了明星基金經理管華雨,一開始是權益總經理助理,后接任史偉成為權益總經理。接下幾年又引進了王少成、唐倩任投資副總監,在原來自上而下投資框架基礎上,融合管華雨等人自下而上的成長風格選股思路,逐漸改良交銀基金的人才培養與投研體系。2015年,管華雨也離職奔私,不過他建立的投研體系逐漸結出果實,王崇、何帥、楊浩、沈楠等逐漸嶄露頭角,此后公司一直有新人不斷涌現出來,如韓威俊、劉鵬等。
這幾年「交銀三劍客」的業績並不出彩,自立門户管華雨的合遠這幾年業績也不理想,與交銀一樣,管華雨在私募的高光也是在19-21年(那時在彤源)。
這種「巧合」,恰好又說明了管雨華與交銀三劍客的投資方法之間的淵泉。他們都傾向於成長股的景氣投資。景氣投資看的是行業壁壘,基本算得過賬,如果用一個簡單的指標代表其方法的話就是PEG,即通常説的價值成長派。
合遠的網站上,標明着自己的風格:
可是市場在2022年先是泥沙俱下,都跌了一遍,23-24年3季度前,基本走的是紅利風格。在今年4月份后的市場上,走的是「宏大敍事」風格,機器人、AI接連起舞,但凡掰起指頭算個帳的功夫,已經落后於起跑線了。
這些,其實並利於價值成長派。
管華雨在交銀管理的產品是交銀成長,后來由王少成接任,可惜沒有接住。交銀成長在王少成管理期間業績墊底。
歸因之難
上面所分析的,也是一種歸因。基於基金經理投資風格對於業績的歸因。然而,這是一種視角,也僅是一種視角。
看到一些文章對目前情況的歸因,也不是如有道理:
他們説,業績的落后,可能來源於管理風格的變化,由開放到封閉。
交銀基金創立初期發揮過重要作用的總經理,包括莫泰山、謝衞等,其實都沒有交行背景,而主要的投研團隊,更多也是市場化選聘的結果。而目前, 2024年8月,董事長阮紅退休,前交銀理財董事長張宏良接任。今年6月,袁慶偉接棒謝衞擔任總經理,唯一的副總經理馬俊主管研究也來自交行,首席信息官周雲康也來自交行總行金融科技部。交銀基金新一代領導班子中,幾乎盡是交行背景。
但近年來,因為銀行系背景,交銀基金在激勵上並不佔優,逐漸出現人才流失和外部引入斷檔的情況。
歸因總是很難的。特別是不順的時候。正如公司業績向下走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抓考勤,並不是考勤對業績有多少作用,而是它比較容易抓。對於基金、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歸因更是如此。到底是風格的不順呢?還是從組織上都壞掉了?這其實是值得慎重對待的。不同的病因,藥是不一樣的。
據十五過往整理各基金公司的投研情況來看,在公募這20年不到的歷史上,基本上一屆投研體系管5年。那些錯過發展的公司,基本上就是兩屆投研不行。
現在交銀投研如何應變,可能決定未來5年,甚至10年的業績。
法律聲明: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不代表十五的投資筆記的任何意見或建議,不構成十五的投資筆記對未來的預測,所載信息僅供一般參考。前瞻性陳述具有不確定性風險,十五的投資筆記不對任何依賴於本資料而採取的行為所導致的任何后果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