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建工爺叔」的啓發

2025-09-19 18:14

今天又迎來了普跌的一天,只有滬深300指數微漲了0.08%,不過大部分指數的跌幅都沒超過1%

主流寬基指數中唯一上漲的滬深300指數漲0.08%;領跌的科創501.28%、中證2000和微盤股指數均跌0.84%

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領漲的煤炭漲1.97%、有色金屬漲1.19%、建築材料漲1.05%;領跌的汽車跌1.94%、醫藥生物跌1.41%、計算機跌1.26%

1845只個股上漲,3199只個股 下跌,漲幅中位數-0.64%

京滬高鐵中國核電國投電力川投能源招商公路、皖通公司、山東出版博雅生物偉星股份華昌化工15只個股盤中創一年新低。

其中*ST東通、*ST高鴻、紫天退(維權)3只個股盤中創歷史新低。

工業富聯立訊精密瀾起科技徐工機械贛鋒鋰業三環集團華工科技長飛光纖特變電工思源電氣143只個股盤中創一年新高。

其中工業富聯、瀾起科技、徐工機械、三環集團、華工科技、長飛光纖、思源電氣、江波龍華豐科技中創智領50只個股盤中創歷史新高。

卧龍電驅金發科技千里科技萬向錢潮建元信託上海建工首開股份(維權)五洲新春(維權)中新集團博傑股份27只個股跌停。

贛鋒鋰業、長飛光纖、國睿科技德明利申通快遞海立股份萬達電影悍高集團福晶科技山河智能60只個股漲停。

427只可轉債平均跌0.71%,對應正股平均跌0.43%;我的主倉20只可轉債平均跌0.74%,對應正股平均跌0.45%

今天主倉賣出南航轉債,買入英特轉債。最終賬户合計下跌0.74%

今天可轉債繼續殺溢價,不管是全市場還是我的主倉,都是可轉債跌幅大於正股跌幅。繼續忍。

上周五開始連續五個交易日漲停的上海建工,今天不出意外的跌停了。這個個股爲什麼引起大家的關注,是因為有個姓周的82歲的上海老人,從2013年起堅持了整整12年的不離不棄的投入。

這位被大家叫做「建工爺叔」的投資者,2013以大約6/的價格,花費50萬元重倉買入上海建工股票,目的是希望通過國企藍籌股實現養老資金增值。在2015A股大牛市期間,上海建工的股價一度飆升至17,當時他賬面浮盈可觀,但出於對公司前景的過度樂觀或期待更高收益,他並未選擇賣出。

2015年股災后該股股價大幅回撤,最低跌至2.4附近,建工爺叔的持倉出現了大幅浮虧。到2024年時,其市值一度縮水至約11萬元(原值約60萬),賬面虧損近40%

為攤薄成本,建工爺叔開啟了漫長的每月補倉之路。他每月從約5000元的退休金中省出3000進行補倉,持續了約十年,硬生生將平均持股成本從6/股降低到了3.8/附近。據稱其生活非常節儉,"褲子都裂線了",午飯常以一包泡麪解決。

轉機出現在20259月。:市場突然瘋傳上海建工旗下持股60%的扎拉礦業金礦儲量大幅增加(后經公司澄清,該消息實為20208月的舊聞,並非新信息)。疊加國際金價持續走強的背景,吸引了市場關注。

與此同時,"建工爺叔"堅守十年深度套牢卻始終不捨得"割肉"的故事在投資圈廣泛傳播,引發了廣大散户的共鳴。許多網友自發發起了"一人一手助爺叔解套"的接力活動,形成了強大的市場情緒推力。

912日開始,上海建工股價開啟"旱地拔葱"模式,連續拉出5個漲停板912日至918日),股價從2.56元附近一路飆升至3.88,創下近4年新高。但今天開盤沒幾分鍾就被巨大的封單牢牢的封在跌停板上了,收盤在3.49元。

但我猜測五連板背后的原因不太可能是一人一手,十有八九是遊資藉機搞事。

昨天收盤雖然是3.88元,但和建工爺叔的12年成本3.80元比較,總收益只有2.06%,年化不足0.2%,還不如銀行存款。況且大概率建工爺叔不太可能全部賣在昨天的高點上。

建工爺叔是一個教師,估計上海建工沒什麼交集。我的外公生前是上海七建(上海建工下面的一個公司)的職工,聽外公説過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去洛陽建設東方紅拖拉機廠(當時還不是上海七建)。但投資的目的是獲利,和感情無關。12年不離不棄一個公司,而且省吃儉用的每個月補倉。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成為一個吸引人的故事,但違背的投資的基本目的。

如果建工爺叔不是投資上海建工,而是投資了滬深300指數,20121231日是2522.95,今天收盤是4501.92,總收益高達78.44%,年化4.66%,不知道要比上海建工好多少,況且這個指數還不包括分紅。如果你選擇的是紅利指數,那收益率會更高,而且也會更加安心。

但年紀大的人很多都是有執念的,他們並不會理性的思考問題。我也曾經遇到過類似的人。能否接受理性的思考,只能看運氣了。

建工爺叔只不過是千千萬萬小散中的一個,很多人的運氣可能還不如建工爺叔。如果能選擇寬基指數,雖然賺的不多,但相比較而言就已經勝出了。如果能長期選擇紅利、納指等,甚至可轉債,那是錦上添花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