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9 17:05
(來源:中國水運網)
轉自:中國水運網
浙江省將「編制沿海港口布局規劃、集裝箱碼頭發展專項規劃,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進現代化內河航運示範省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旨在推動全省港口協同發展。
十年協同,眾港競發。以寧波舟山港為戰略樞紐,嘉興、温州、台州、義烏等地港口各自發揮區位優勢,共同匯聚起浙江港口的強勁動能,串聯起產業、物流與腹地,一張全域互聯、立體通達的港口網絡,正在東海之濱漸次成型。
温州港向「浙南近洋航運中心」邁進
曾經,温州地區貨物需耗時8至10小時陸運至寧波舟山港中轉;如今,打造輻射浙南閩北贛東的集裝箱樞紐港的温州港,近洋航線從2016年僅有的2條激增至目前的18條,航班密度提升逾兩倍;聯動中歐班列的海鐵通道延伸至義烏、永康等多個節點城市,運輸網絡加速外拓;榴蓮、鋰電池等新貨類頻繁進出港區,新增的進口肉類、水果指定監管場地及危貨堆場投用后,口岸功能日益完善。
十年間,温州港新增萬噸級泊位9座、碼頭岸線超2500米,集裝箱吞吐量從56.2萬標箱躍升至145.3萬標箱,外貿箱量翻兩倍以上。
更直觀的變化體現在温州外貿出口客户的賬本上:出口東南亞貨物時間縮短1至2天,單箱節省500至1000元,可助力年出貨2000標箱的企業節省百萬元。浙南近洋航運中心日漸崛起,港口帶動效應持續釋放。
台州港各港區「握指成拳」
資源統籌優化賦予了發展新動能:十年來,台州港頭門港區泊位和堆場大幅擴建,大麥嶼港區建成多個萬噸級泊位,設施設備全面智能化升級,「灘塗小港」蝶變為現代化區域樞紐。
一體化管理讓台州港港域業務開拓、航線佈局等實現統一運營,貨主企業只需對接台州港務一個主體,各港區實現錯位發展。
數據顯示,台州港務貨物吞吐量已超290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已超70萬標箱,均是浙江一體化前的5倍以上。
臨港產業也因港而興,金臺鐵路上島、中國·印尼「兩國雙園」紅獅水泥項目相繼落地頭門港區,港產聯動格局初步成型。
隨着口岸開放和直達日韓、東盟等近洋航線的開通,「陸改水」模式可為企業單箱節省成本約400元,「家門口做全球生意」已成為台州製造的新常態。
嘉興港海河聯運箱量突破百萬箱
依託獨特的「全國內河主要港+沿海重要港」雙港優勢,嘉興港精準把握「航運浙江」戰略機遇,重點建設「三橫三縱一通道」高等級航道網絡。特別是杭平申線航道,已成為直接連通嘉興港三大港區的海河聯運主動脈,千噸級船舶在浙北區域得以暢行無阻;魚腥腦航道的順利通航,成功打通了杭州灣海上交通瓶頸,成為與寧波舟山港之間最便捷的聯絡通道,為嘉興港提供了新的出海途徑。
2024年,嘉興港在全球集裝箱港口排名升至第60位,其海河聯運箱量突破百萬箱,增速全省第一;「海河聯運在線」數字化平臺更是實現全要素協同智慧服務,助力企業輕松選擇降本方案。
如今,12條近洋航線、14條內貿航線、41條內河航線在嘉興港交匯,海河聯運的「黃金效益」充分釋放,「藍色引擎」動力澎湃。
義烏港「第六港區」模式創新迭代
義烏港這座無水港曾經面臨年末高峰期日均1.5萬車次的擁堵困境,新上線的「第六港區」一站式服務平臺如同精密的中樞,將海運訂艙、集卡運輸等全鏈條功能有機串聯,實現資源整合與全程可視,讓擁堵成為歷史。
無水港智能閘口可自動識別抬杆,集卡運輸量從每天25車激增至300車,集裝箱業務辦理時間從每箱15分鍾縮短至3分鍾內。目前,該平臺用户已突破1萬,2024年通道流量突破60萬標箱。
更重要的是,義烏(蘇溪)國際樞紐港已於今年6月底開港運營,一條連接「世界小商品之都」與全球第一大港的高效物流大動脈宣告誕生;「第六港區」模式創新迭代,「浙江e港通」加快推廣,「本地簽發、一單到底」模式讓海運提單前移,貨主企業告別繁瑣對接環節,單箱物流成本直降數百元,通關效率顯著提升。義烏港的蓬勃發展,讓「世界超市」加速奔向「買賣全球」。
整合效應深入內河港口網絡
肩負「北提升、南暢通、東通海、西振興」的使命,浙江省海港集團內河公司通過收購、新建、輕資產合作等模式,先后在湖州、嘉興、衢州、紹興等地的內河港區落子佈局,在浙北航道、杭甬運河、京杭運河沿線運營50余座泊位。
其中,長興港區2024年成功開通「浙江e港通」,啟用內河港CCA模式,讓內陸碼頭直接躋身國際航運版圖。如今,已有7家外貿一線船公司簽訂以長興港區為「始發港/目的港」的CCA協議,覆蓋眾多全球主流外貿航線。
作為「餵給+中轉」港,浙江省海港集團所轄內河碼頭揚通江達海之長,連接80余條適水航線,服務客户覆蓋17省80市,成為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器」。
從沿海到內河,從港區到腹地,一體化之下的浙江港口,不再是「合在一張圖」上,而是真正「跑在一張網」里。港口之於浙江,不再只是交通節點,更是推動地方經濟格局躍遷的關鍵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