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嘉里建設北區可持續發展負責人雙燕:ESG對資產管理不是成本是價值

2025-09-19 17:42

專題:2025全球總部經濟大會暨中國樓宇經濟北京論壇

  9月11日,由世界貿易網點聯盟、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主辦,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樓宇經濟和總部經濟分會、集羣智庫承辦、新浪財經、服貿會官網全程直播的2025全球總部經濟大會暨中國樓宇經濟北京論壇在京舉辦。大會邀請知名總部企業和資管機構,聚焦全球視野下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探討「破局與進化」的路徑和模式,構建「城市—總部—樓宇」產業共同體,搭建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高端對話合作平臺。嘉里建設北區可持續發展負責人雙燕應邀作為「ESG賦能實體產業和不動產價值創造」圓桌對話嘉賓出席。

  對話實錄如下:

  我們嘉里建設或者其他的地產也好,做到最后就是一個資管,除了做開發還要考慮后面與租户的共建,也就是所謂的持份者權益,以及和政府的法規政策方面的銜接。從我個人的實踐經驗出發,最難的是兩點,首先是我們要和所有的持份者對齊目標,因為有的時候業主方的初衷,或者照搬ESG——無論是E還是S里面的議題來直接對應,實際上並不是租户或者生態夥伴所需要的,因此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對齊標準,第二步就是把標準進行量化。比如在環境方面,因為我本人從事了十多年的地產開發,我自認為在綠色建築方面很有經驗,但是關於E方面的標準是不是別的租户所需要的?這實際就是我們北京嘉里中心現在在做的事情,除了在樓宇里面做生態價值鏈搭建,另外也在做一個ESG的Total Solution,就是要完成第一步之后對齊,第二步量化,把我們所有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能做的服務都提供出來,與租户和政府共建樓宇經濟。

  大家都知道國內真正做ESG就是最近七八年纔開始的,在之前十多年的房地產開發建設中,我們更多的應該是爲了拿國際綠色認證和ESG評級,而去做一些強制的硬件上的東西,比如説美國的LEED認證,還有WELL認證,以及剛纔鄧耀華總提到的全球房地產的唯一評級標準GRESB。對於普通的外行人來看房地產公司做這個認證可能只是支付顧問一筆諮詢費,再交給國際機構一筆認證費,最后拿到一塊牌子,肯能還附帶會有一筆政策獎勵資金。但它背后的邏輯是什麼呢?因為絕大部分世界500強和跨國企業的租户指明瞭選址的時候一定是要這個項目有綠色國際認證和可持續發展的亮點加持的,作為從業者我們可以倒過來思考,為什麼租户會看重這些可持續發展基因?就是因為企業做ESG不但可以降本增效,更可以幫助他們在經濟周期中抵禦風險和提升資產韌性,實際上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契機,就是通過大量的地產項目,我們在做ESG的過程當中會發現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成本項,而是會為企業帶來實打實的增值加成。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過往操盤的案例,就是北京CBD核心區的 Z6項目,它在去年4月份拿到了BRE和TUV聯合頒發的淨零碳卓越級認證,可以説是中國目前為止第一個拿到淨零碳最高認證等級的超高層建築。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的訴求並不是説爲了像LEED和WELL一樣去拿綠色認證,而是因為當時我所在的這個公司已經到了一個減碳的臨界點了,它是內地在港上市的地產當中第一批加入SBTi和提出了「2050淨零排放」的企業,這樣的話在房地產業比較健康的時期,可能我們企業每年足夠量的項目達到綠色建築標準,我就可以做評級、就可以做認證,然后就可以做綠色掛鉤債。但是隨着政策調控,這個構想遇到了挑戰,所以我們更多面臨的是作為一個成本方面的節約,還有碳指標怎麼實現的問題。

  當時做這個項目的時候,留給我的機會並不多,首先我不能再有任何增量成本的發生,所以我會把減碳重點放在運營碳上,因為當時Z6項目已經接近了設計尾聲,大家都知道建築在真正建成以后隱含碳纔會鎖定,那麼在未完成之前我們一切都有機會。我們當時號召了全集團的力量,當時也和今天在座的朋友和機構做了很多研究,看看我們到底在隱含碳和淨零排放上面能做什麼,當時想的是不僅要把集團的碳指標完成了,更多的是我們希望通過它建立起一個參照體系。CBD Z6項目除了LEED和WELL鉑金認證這樣的核心區「標配」,真正的價值在於設計階段的預計運營碳排放已經較國標基準降低了47%,並且建設過程中會通過建立覆蓋設計、採購與施工的碳管理體系,來嚴格控制隱含碳並構建起企業層面的碳數據庫和綠色供應鏈平臺,從而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建築淨零目標。也正是因為Z6項目在淨零方面的探路先行,2024年的集團GRESB評級重回5星。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李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