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9 16:1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張蓓 見習記者 黃指南 深圳報道
圖源:港交所紫金黃金國際聆訊資料
9月16日晚間,倫敦金現持續拉昇,升破3700美元/盎司,再創歷史新高,這是現貨黃金首次站上3700大關。就在黃金價格不斷被重新定義的敏感時點,紫金礦業(601899.SH)迅速將「國際金礦資產」推向資本市場。
根據港交所網站的最新信息,紫金礦業計劃將旗下國際金礦業務紫金黃金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紫金黃金國際」)分拆上市,並已於9月14日通過聯交所的上市聆訊。這意味着,紫金黃金國際即將進入招股程序。
接近交易的市場人士向記者透露,紫金黃金國際的募資目標原定為10億美元,隨后兩度上調至20億、再至30億美元。
該人士續稱:「黃金資產估值預期水漲船高,資本市場願意為資源型公司‘高位買單’。預計最快本周進行招股,月內完成掛牌交易。」
根據其招股書披露,此次募資主要用於加碼全球金礦資源的併購、提升現有礦山產能,以及擴展勘探範圍。資本直指增長源頭,意在形成更完整的上游控制力,摩根士丹利與中信證券作為其上市的聯席保薦人。
若紫金黃金國際成功上市,其有望成為繼寧德時代后,今年香港市場第二大IPO項目,亦可能是黃金板塊近年來在港交所最具分量的一筆融資操作。
對資本市場而言,這不僅是黃金股的一次放量衝刺,更是資源定價權爭奪背后,關於資產估值錨的重新博弈。
在風險與機遇之間走鋼絲
金礦資本化背后的風險
在黃金價格持續創下歷史新高的背景下,紫金礦業宣佈將其黃金板塊拆分上市,無疑是資本市場中的一場深具策略意義的佈局。
自今年5月1日宣佈分拆計劃以來,黃金板塊作為紫金礦業營收四成的業績貢獻項,分拆消息披露后,其二級市場表現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錄得持續四個多月的上行,至9月12日還創出歷史新高,達26.35元/股,總市值超6600億元。
截至9月17日收盤,紫金礦業股價錄得25.07元/股,較分拆上市消息披露后的首個交易日(5月6日)的17.47元/股開盤價,漲超43.5%,今年其港股股價最大漲幅更是達121.66%。
然而,這樣的暴漲並非單純的市場理性反應,更多的是在黃金這一避險資產的光環籠罩下,資本市場的狂熱追捧。
上述人士向記者表示,與2003年A股首發、2008年H股上市相比,紫金礦業此次分拆更強調「資產重塑」。
「前兩次IPO是集團融資與國際化的起點,而這次則是通過黃金業務單獨估值,把母體多元金屬折價剝離開來,從而提升整體市值管理效率。」該人士進一步分析,結合市場上釋放的信息,目前的目標估值有望超300億美元。
匯生國際資本黃立衝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紫金黃金國際高估值IPO,核心推力來自黃金的避險邏輯。
「國際局勢動盪(美聯儲高利率、地緣衝突、美元信用承壓)推動金價2023年起漲至1,800—2,400美元/盎司,2024年均價同比漲12%。市場環境下,給予黃金開採商更高的資本化率,紫金礦業的黃金分拆體量得以單獨定價並獲得稀缺性溢價。」黃立衝稱。
他進一步分析道,母公司紫金礦業估值受銅鋰等周期影響較大,市盈率長期維持7—10倍。若黃金業務獨立運營,參考國際礦企(如Barrick Gold、新蒙特),有望獲得12—15倍EBITDA估值。
紫金礦業的這次分拆力度可見一斑,全球範圍內的8座黃金礦山資源將被打包進入紫金黃金國際。這些礦山主要分佈在南美、大洋洲、中亞和非洲等黃金資源豐富的地區,使得其在全球黃金生產中佔有一席之地。
根據招股書披露,紫金黃金國際的黃金儲量和產量已躋身全球前十,2024年產量達到1.3百萬盎司(40.4噸),黃金儲量達27.5百萬盎司(856.0噸)。
圖源:港交所紫金黃金國際聆訊資料
隨着金價的上漲,紫金黃金國際的營收和淨利潤均呈現強勁增長,2022年—2024年,營收分別為18.18億美元、22.62億美元和29.9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達28.2%;歸母淨利潤則分別為1.83億美元、2.30億美元和4.81億美元;毛利率分別為34.1%、26.2%、37.9%。
今年上半年,受黃金價格的持續走高影響,紫金黃金國際的業績表現繼續保持追高態勢。招股書數據顯示,上半年其各礦山的黃金平均售價來到了3085美元/盎司,較同期增加905美元,實現收入19.96億美元,按年增加42.36%,黃金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的97.9%,毛利率更是增至46.5%。
然而,紫金黃金國際的盈利能力並非一帆風順。儘管金價上漲為其帶來了收入增幅,但高昂的開採成本仍然對利潤構成壓制。
根據獨立採礦與地質顧問SRK Consulting China的報告,紫金黃金國際的金礦開採成本在2024年為每盎司1581美元,而同期的黃金平均售價僅為2310美元/盎司,金礦開採運營成本要佔同期銷售金額的近七成。
但好在成本對利潤的侵蝕被逐漸高漲的金價磨平,招股書數據顯示,上半年紫金黃金國際的運營成本降至1165.72美元/盎司,成本佔收入的比重降至37.78%。
此外,紫金黃金國際面臨的風險並不僅僅限於成本。海外礦山的運營風險、非法採礦活動及土地糾紛等問題,可能對其未來經營帶來不小挑戰。特別是在一些政治和經濟不穩定的地區,如哥倫比亞的金礦被盜採事件便凸顯了開採環節中的不可控風險。
紫金黃金國際在招股書中已披露,部分礦山存在非法採礦和土地爭議,未來可能會對其運營帶來不確定性。
分拆是價值釋放
也是流動性博弈
黃金價格上漲正值風口,紫金礦業選擇在此時啟動黃金業務的分拆上市計劃,無疑踩準了節奏。然而,業績向好之下,其自身卻依舊面臨流動性緊繃的現實,資產負債表上「高增高壓」並存。
紫金黃金國際是紫金礦業擬分拆的黃金業務平臺,聚焦金礦的開採、冶煉及銷售。按照披露口徑,其財務採用獨立覈算,僅計入黃金業務的核心運營指標,例如產量、AISC(全維持成本)及銷售收入,不包括銅、鋰等其他金屬業務。
一位知名證券研究員分析認為,這種「純黃金主體」的設定,顯然是為迎合資本市場對黃金類資產的高溢價預期。
反觀母公司紫金礦業,其作為大型綜合性礦業集團,業務橫跨金、銅、鋰、鋅、銀、鉬等多個礦種,財務披露基於合併口徑,受到多種商品價格波動和資本開支進度的共同影響。
「從資本故事講述的角度,紫金黃金國際的剝離,使黃金業務估值錨點更為清晰,也有助於削弱母公司‘估值被稀釋’的市場印象。」上述研究員説道。
在當前全球避險情緒升溫的背景下,黃金板塊正成為資金追逐的熱點。山東黃金、赤峰黃金等金礦公司市盈率迅速上揚,貴金屬行業整體動態市盈率均值一度達到52.67倍,遠高於紫金礦業當前僅為12.82倍的水平。
得益於金、銅價格大漲,紫金礦業2025半年業績大增。
8月26日,紫金礦業披露的中報數據顯示,其上半年實現營收1677億元,歸母淨利潤232.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5%與54.4%;其中第二季度增速更為顯著,單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大漲48.8%,環比增長29.1%。
淨利潤增長的主要推力來自於黃金與銅價的「量價齊升」,整體毛利同比增長110.24億元,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提升3.38個百分點至23.75%。但同時,其税負、費用及少數股東損益合計拉低利潤近63億元,利潤結構並不「輕盈」。
近年來表面亮眼的財報數字,並未掩蓋紫金礦業流動性承壓的現實。2024財年,其賬面貨幣資金為316.91億元,雖同比增長近72%,但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達到487.4億元,顯著高於可動用資金,與此同時,長期借款高達614.52億元。
因此,為緩解流動性緊張,2024年6月紫金礦業選擇在港股進行快速融資,主要用於償還高息美元債。
若拉長視角,其資產負債率已從2019年的53.91%,升至2023年的59.66%,儘管2024年一度回落,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再度回升至56.36%。以此計算,紫金礦業實際已上了一倍以上的槓桿。即使管理層對未來盈利能力抱有信心,持續加槓桿仍將不可避免地放大經營風險。
紫金礦業中期財報顯示,由於併購項目增加以及在建工程持續推進,整體負債規模持續攀升,僅2025年二季度,借款總額就環比增長134.7億元至1001.1億元。
「(黃金板塊獨立上市)既是融資窗口的把握,也是分拆后多層次資本平臺的鋪設。」黃立衝進一步表示,分拆后的紫金黃金國際能獨立舉債、獨立分紅,有助於吸引主權基金與大宗商品基金等長線資金;同時也為母體未來在銅、鋰等板塊的潛在資本運作留出空間。
這場分拆遊戲能否持續獲得市場溢價,仍有待觀察。估值的天花板,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着風險暴露的可能性。
對紫金礦業而言,剝離黃金業務是一種選擇,但背后的核心問題,仍是如何在資本邏輯和實業回報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