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豐田在轉型上「假努力」,在老本兒上「真躺平」?

2025-09-19 16:11

(來源:新能源行業觀察)

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3038字,閲讀時間6分鍾

「開不壞的豐田」這一曾經深入人心的品牌標籤,似乎正隨着大規模召回事件而褪色。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顯示,8月汽車召回總量49萬余輛,其中豐田為236630輛,佔據當月中國市場總召回量的半壁江山,具體召回原因包括前懸架的螺旋彈簧強度不足、車輛啟動初期組合儀表黑屏等質量問題。

圖/2025年8月國內乘用車召回數量排行榜 圖/2025年8月國內乘用車召回數量排行榜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我買豐田就是圖它省心耐用,現在這麼多召回,讓我開始懷疑豐田的質量是否還和以前一樣可靠。」

「連懸架彈簧這種基礎部件都出問題,很難想象豐田現在的品控標準是什麼樣的。」多名消費者直言道。

但,表面上的質量危機似乎只是冰山一角。深入分析這場大規模召回的背后,是豐田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諸多問題的集中爆發。

燃油車時代站在「金字塔尖」的豐田,為何進入電動化時代就變得力不從心了呢?

1. 電動化困局:「雷聲大雨點小」?

時間回到2021年,彼時燃油車仍佔據市場主體地位,豐田當年在華累計銷量194萬輛的數據,創下了其入華以來的歷史巔峰。

可惜好景不長,隨着新能源汽車逐漸崛起,豐田進入了連續下跌的困境期,2023年、2024年在華累計銷量分別跌至188萬輛、178萬輛。

到如今,這家昔日巨頭的處境越發艱難,旗下新能源主力車型幾乎全線潰敗。

圖/豐田汽車在中國曆年銷量 圖/豐田汽車在中國曆年銷量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bZ4X作為豐田佈局純電市場的首款量產車型,上市以來銷量慘淡,月銷量長期徘徊在三位數。2023年11月,廣汽豐田將旗下該款車更名為鉑智4X,但就其2024年1月-2025年8月累計零售量僅6045輛的數據來看,並未在市場掀起太多浪花。

圖/鉑智4X 圖/鉑智4X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bZ系列隨后推出的兩款車型市場表現同樣不及預期,bZ3今年前8個月累計零售量為1.56萬輛,同比下滑55%;而6月剛上市的bZ5,上市首月僅售出1409輛,與競品相比差距明顯,同期小鵬G6銷量5749輛、零跑C10更是突破萬輛。

圖/bZ3--bZ5 圖/bZ3--bZ5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相較而言,鉑智3X的市場表現似乎較為亮眼,8月銷量為7324輛,環比微漲7.2%,但細究其產品本質,卻難掩技術隱憂。

據悉,鉑智3X並非基於豐田e-TNGA純電平臺打造,而是與埃安霸王龍一樣,基於廣汽集團的GEP平臺開發。兩款車共享車身架構和核心尺寸,在設計細節如腰線、充電口布局等方面極為相似。

這使得不少消費者對鉑智3X產生質疑,認為其缺乏豐田自身的技術與特色,只是藉助廣汽埃安的產品進行簡單貼牌。

圖/鉑智3X 圖/鉑智3X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原本期待豐田能帶來獨特的電動駕駛體驗,但看到鉑智3X后很失望,這明顯就是埃安車型的換標產品,連內飾設計和車機系統都幾乎一模一樣。如果我要買廣汽的技術,為什麼不直接選擇埃安?」

「本來很信任豐田的技術,但鉑智3X就好像是換了殼的埃安霸王龍,雖説價格更便宜,但配置也相應縮水了,這種換標操作讓我對豐田的品牌力產生了質疑,這不是在變相承認自己純電動核心技術薄弱嗎。」

銷量慘淡的背后,是豐田電動化產品的「多方位落后」。

在三電技術這一核心領域,豐田已明顯掉隊。以電池為例,豐田仍依賴外部供應商,且未在高壓快充、長循環壽命等關鍵領域形成技術優勢;此前其曾宣稱「2025年量產固態電池」,但截至目前,其還停留在獲得生產許可階段,2026年其固態電池能否按計劃順利投產仍是未知。

產品規劃更是暴露出豐田在電動化戰略上的混亂與搖擺。從最初的油改電車型,到與比亞迪合作推出bZ3,再到與廣汽聯合開發鉑智,豐田的電動化路徑顯得零散且缺乏主線。

2.燃油車既是現金牛也是轉型鐐銬

從財務數據來看,豐田當前的利潤走勢也不容樂觀。今年4月-6月,豐田的淨利潤為8413億日元,同比大幅下降37%。

圖/2025年4-6月豐田財報部分數據 圖/2025年4-6月豐田財報部分數據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為此,豐田下調了全年業績預期,預計2025財年淨利潤將同比驟降44%至2.66萬億日元。

這一趨勢並非突發。回顧2023財年至2024財年,豐田的淨利潤已呈持續下滑態勢,分別為4.94萬億日元、4.77萬億日元。

事實上,豐田當前所面臨的困境,與其燃油車業務依舊能提供可觀收益密不可分。目前,其利潤的主要來源還是RAV4榮放、凱美瑞、漢蘭達等燃油車型。

燃油車業務在為豐田提供穩定資金流的同時,也逐漸成為其轉型的桎梏,讓其難以割捨傳統業務,進而對電動化轉型產生惰性,不願在短期內投入過多資金與資源。

2021年,豐田曾宣佈「到2030年推出30款純電動汽車,全年電動汽車銷量達350萬輛」,但截至目前,其已上市的純電車型不足計劃的三分之一。

圖/豐田計劃到2030年推出30款電動汽車 圖/豐田計劃到2030年推出30款電動汽車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進一步細分來看,bZ純電序列首款車型bZ4X發佈到第二款車型bZ3上市只用了半年時間,但bZ3發佈到第三款車型bZ5上市間隔卻長達26個月,而同期蔚來、理想、小鵬等新勢力均在頻繁推出全新產品。

「豐田的電動化產品,給人的感覺是‘擠牙膏’,一年半載沒動靜,好不容易出款新車,還是換殼的,現在的汽車市場變化太快,半年不更新就會落后,豐田這種節奏,根本跟不上市場需求。」

「十年前選豐田,看中的是其可靠性和燃油經濟性,但現在看豐田的電動車,總感覺像是五年前的技術水平,比同價位國產品牌差太多。」

「豐田現在旗下的電動化產品,感覺就是在吃燃油車的老本,沒有展現出在新能源領域應有的創新和突破,相比之下我更願意選擇那些專注於新能源發展的品牌。」多名消費者坦言了自己買電車最先排除豐田的原因。

豐田的困境令人聯想到歷史上的諾基亞和柯達。

諾基亞面對智能機變革時,因過於依賴功能手機業務,在轉型上猶豫不決,最終被蘋果等智能機擊敗;柯達雖然在1975年發明了數碼相機,但因擔心衝擊其膠捲業務而未能及時轉型,最終被時代淘汰。

圖/諾基亞--柯達 圖/諾基亞--柯達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豐田前社長豐田章男對氫能源的執着,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豐田在純電動路線上的投入和進展。

豐田章男曾多次公開質疑純電路線,稱「電動汽車被過度炒作」,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豐田將大量研發資源投向氫燃料技術,直到2023年4月豐田章男卸任社長職務后,豐田汽車才加速在純電領域的投入。

3.豐田的「舒適區」還能躺多久?

豐田似乎還想在燃油車的「舒適區」多躺一會兒,但現實是燃油車的紅利正在快速消退。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8月傳統燃料汽車國內累計銷量為874.7萬輛,相比2021年同期89%的市場佔比減少了超三十七個百分點。

圖/2025年1-8月傳統燃料汽車國內銷量 圖/2025年1-8月傳統燃料汽車國內銷量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我現在更傾向於購買電動車。」開了十年燃油車的周先生,上個月換了輛問界M8。

圖/問界M8 圖/問界M8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不僅是充電比加油省錢,更重要的是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帶來的全新體驗,上周開車去千島湖,高速上用智能駕駛,整個人輕松多了,這是目前燃油車給不了的。」

上海工作的阿維塔12車主劉女士對周先生的看法表示認同。「燃油車總給人一種老思路、太保守的感覺,而我買車更看重設計感,電車如今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不僅車身流線更具科技感,車內語音交互也很智能。」

圖/阿維塔12 圖/阿維塔12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在低線城市和縣轄級地區同樣明顯。「作為家庭用車,智能化和舒適性更重要,這點新勢力品牌做得確實比傳統油車老牌要好很多。」「電車手機遠程控制、語音交互、輔助駕駛等這些功能讓我的日常用車變得特別方便,這是油車給不了的智能體驗感。」

更令人擔憂的是,豐田的品牌溢價能力正在電動化時代快速流失。

最新一代凱美瑞的終端起售價已下探至13.18萬元,較上一代車型降價超3萬元;RAV4榮放的終端優惠達4萬元以上;就連曾經需要加價提車的漢蘭達,如今在終端也給出了4萬元左右的購車優惠。

面對危機,豐田似乎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今年6月,其正式啟動在上海雷克薩斯新能源工廠的建設,該工廠將主要生產新能源汽車,預計2026年8月竣工,2027年投產,初期年產能達10萬輛;

圖/上海雷克薩斯工廠 圖/上海雷克薩斯工廠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同月,其宣佈將中國專屬車型開發決策權從日本總部轉移至中國研發團隊,而廣汽豐田也官宣與華為、Momenta、小米等中國科技企業在智能化方面達成合作。

9月10日,全新車型鉑智7已完成申報,計劃於‌2025年11月的廣州車展‌正式亮相;同月,豐田歐洲公司宣佈將在捷克工廠生產一款全新的純電車型‌。

圖/鉑智7 圖/鉑智7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