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漲爆了

2025-09-19 13:29

原標題: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漲爆了

作為硅谷的老牌地標,英特爾、英偉達總部之間的距離僅約 2.4 公里,可以説隔着高速公路就能看到。

在 9 月 18 日,這兩家巨頭做出了一件震動科技圈的事:宣佈達成橫跨 PC 與數據中心的深度合作,英偉達將以每股 23.28 美元,入股英特爾 50 億美元,約佔后者 5% 股權。

英偉達創始人兼 CEO 黃仁勛稱之為:

「歷史性合作」。

雙方合作路線主要有兩條:

在數據中心端,英特爾將為英偉達定製 x86 CPU,英偉達會將其集成到其 AI 基礎設施平臺中並提供給市場;

個人 PC 端,英特爾將推出「x86 RTX SoC」,把英特爾 CPU 與 英偉達 RTX GPU 放進同一封裝。

消息公佈當日,英特爾股價單日暴漲超 20%,創下十年來*單日百分比漲幅,英偉達小幅上漲,AMD 則在發佈會前一天下挫約 5%。

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供貨協議,當 GPU 頂流攜手 CPU 霸主,又將給行業和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01

GPU 老大 + x86 老大

「我們即將達成的合作關係,預計將帶來約 250 億至 500 億美元的年市場機會。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合作,我們對此投入了全部關注。」黃仁勛在發佈會上如此稱。此番合作還經過了近一年的祕密討論。

在 PC 端,這次合作最核心的形態,是把英特爾的 x86 CPU 與英偉達的 RTX GPU 集成於同一系統級芯片(SoC)中,通過英偉達的 NVLink 實現高帶寬、低時延的芯片間互連。

外觀上它仍以 CPU 封裝形式呈現,內部將是一個緊耦合的 CPU+GPU 異構 SoC,預計將應用於輕薄遊戲本、小型機箱整機,以及面向創作和 AI 的高性能筆記本中,取代「處理器 + 獨顯模組」的傳統兩芯方案。

這不是*次把英特爾 CPU 與「他家 GPU」集成於同一封裝。2018 年的 Kaby Lake-G 曾將英特爾 Core、AMD Radeon 與 HBM2 集成在同一封裝中,但受限於顯存架構分離與驅動整合不足,最終市場表現有限。

在業內看來,英偉達和英特爾的方案有望改進,包括未來可能引入統一內存訪問架構,實現 CPU 與 GPU 共享系統內存,並配合英偉達現有的軟件棧,由 GeForce 驅動管理 GPU,英特爾負責 x86 平臺和底層固件,在量產前完成深度集成與驗證,解決過往異構平臺在驅動層的短板。

考慮到英特爾在筆電 CPU 市場約佔 79%,英偉達在離散 GPU 市場份額高達 92%,外界認為雙方此番聯手,有望憑藉合計的市場規模與生態優勢,正面壓制 AMD 的 APU 長板。

圖片來源:英偉達與英特爾宣佈合作媒體發佈會直播 圖片來源:英偉達與英特爾宣佈合作媒體發佈會直播

除了 PC,在數據中心方面,雙方計劃由英特爾構建英偉達定製的 x86 CPU,英偉達將其集成到其 AI 基礎設施平臺中,並對外銷售。

對英偉達而言,如果能掌握 x86 與 ARM 兩大主流生態,對自家產品兼容性的好處不用多説。對英特爾而言,讓下一代 AI 服務器天然綁定英特爾芯片,相當於把自家處理器植入最熱的算力賽道,在與 AMD EPYC 以及各類 ARM 方案的競爭中奪回存在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早些時候曾有市場消息稱,英偉達已在英特爾 18A 工藝上進行試片測試,未來不排除出現「英特爾 CPU + 臺積電製程 GPU +英特爾封裝」的多路徑並存合作模式。

但代工業務仍然是英特爾當前最不確定的部分,過去兩年該業務也一直虧損。黃仁勛和陳立武在發佈會上討論了這一事項,並未直接回應,核心意思是雙方會探索合作機會。

但短期內,英偉達仍將繼續依賴臺積電。

「我們雙方對臺積電錶示尊敬,」黃仁勛稱,「我們一直在評估英特爾的代工技術,並且我們將繼續這樣做。」

時間表上,英偉達和英特爾官方口徑是「多代」合作,目前尚未披露代號、核心數、封裝尺寸、功耗目標或預計上市時點。按常規開發周期,業界普遍預估最早也是 2026-2027 年纔有望見到量產機型。英偉達也沒有給出時間上的具體承諾,*的敍事重心聚焦在「把 x86 納入英偉達體系」。

黃仁勛稱,「此次歷史性的合作將英偉達的 AI 和加速計算堆棧與英特爾的 CPU 和龐大的 x86 生態系統緊密結合,實現兩大世界級平臺的融合。我們將攜手擴展彼此的生態系統,為下一個計算時代奠定基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擁抱 x86,但黃仁勛在發佈會上強調,與英特爾的交易不會對英偉達與 ARM 的業務關係產生任何影響,「我們擁有大量 ARM 客户」,ARM 的發展路線圖仍將「繼續」推進。

02

英偉達一統 x86,英特爾觸底反彈

英偉達此番選擇與英特爾結成聯盟,顯然能補齊長期缺位的 x86 短板。

在當前 AI 大周期里,英偉達憑 GPU 與 CUDA 生態佔據上風,但它並不擁有 x86,其 CPU 版圖主要依賴基於 ARM 架構的 Grace 系列,雖在部分 HPC 與 AI 超算系統中拿下訂單,但 PC 與許多企業軟件依舊是 x86 的世界。

與英特爾合作,英偉達無需取得 x86 架構授權,即可在系統層面獲得綁定 x86 的平臺路徑。這不僅使其能夠將 CPU 與 GPU 深度集成於自家平臺,還可能將原本由客户獨立採購的 CPU 部分納入自身系統主導,從而在 BOM 架構中掌握更大份額。

黃仁勛稱,「數據中心和 PC 市場都是巨大的。我們將打造*此類x86 架構下的革命性產品。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數據中心 CPU 年市場約為 250 億美元,而筆記本電腦市場每年銷售大約 1.5 億台,所以這大致能讓你們瞭解我們在做的事情的規模。」

更現實的是,這一佈局或許能分散周期波動的風險。因為一旦數據中心 AI GPU 的銷量增速放緩,進入 PC SoC 與 x86 服務器 CPU 的平臺,能讓英偉達的收入結構多元化。畢竟英偉達肯定不願回到當初「只賣遊戲卡」的境地。

競爭方面,這也算對 AMD「CPU+GPU 全家桶」的一種反制。后者同時擁有高性能 CPU 與 GPU,且已在 Frontier 等超算一體化方案中證明一定潛力。英特爾和英偉達的組合,等於在兩個維度對 AMD 進行施壓。

另外,供應鏈與製造端的考慮同樣明顯,如果英特爾 18A 重新站上先進節點梯隊,英偉達便可在代工側獲得第二來源,降低對單一晶圓廠的路徑依賴。與此同時,英特爾的 EMIB 與 Foveros 封裝技術,在 CPU+GPU 異構集成方面具備能力。

如果説英偉達在戰略方面考慮了很多,那英特爾的動機則更為務實,甚至「迫切」。

過去五年,英特爾股價下跌超過 30%,業內認為其幾乎錯過移動、AI 兩個時代。這家老牌芯片巨頭去年還虧損了上百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繼續虧損數十億美元。

根據英特爾 CEO 陳立武的説法,英特爾將與英偉達「形成互補」,他還特意感謝黃仁勛和英偉達團隊的「信任」和「投資」。

因為來自英偉達的 50 億美元入股,直接補充了英特爾的現金流,同時也是一種背書,能在資本市場上形成「最強對手英偉達都入股了」的預期管理。疊加年內來自政府其他方面的入股,英特爾的的財務壓力有望得到緩解,併爲工藝爬坡與產能建設爭取時間。

在發佈會上,黃仁勛還稱,這項投資「對英特爾將是極好的」,並表示英偉達「將成為英特爾 CPU 的大客户」。

有意思的是,十多年前,英偉達和英特爾曾打過官司,一度結下樑子。但在發佈會上,黃仁勛稱陳立武是「老朋友」,陳立武也稱自己和黃仁勛已經相識了 30 年。

「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合作。它將為英特爾在 AI 基礎設施領域打開一個此前沒有接觸的市場,同時還將打開消費級筆記本電腦市場,而這兩個市場對於高端 GPU 的需求非常高。這兩個市場此前英特爾幾乎沒有涉及,因此它們將成為英特爾全新的增長點。」黃仁勛在發佈會上稱。

在消費級 PC 領域,英特爾過去在覈顯性能與功耗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瓶頸,難在中高端遊戲本等方面全面壓制 AMD 的 Ryzen APU + Radeon GPU 的組合。如果能將 RTX 做進單封裝,等於把圖形與 AI 加速能力拽回英特爾平臺。在臺式 SFF 與一體機等形態,新封裝也能打開更高性能密度的想象空間。

數據中心側,給英偉達這樣的「大客户」供貨定製 x86,意味着潛在的高額訂單,更關鍵的是讓自家芯片切入 AI 算力的戰場。比起在標準 Xeon 市場同 AMD 打參數與成本的消耗戰,為 GPU 霸主做「最懂 GPU 的 x86」,更能差異化。

英特爾 CEO 陳立武在社交媒體上發和黃仁勛的合照|圖片來源:X 英特爾 CEO 陳立武在社交媒體上發和黃仁勛的合照|圖片來源:X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會想,英偉達、英特爾聯合是否會刺激監管層的反壟斷敏感神經?目前二者並非合併,英偉達也只入股 5%,理論上不構成結構性壟斷。另外,英特爾此前因經營壓力宣佈裁員與項目調整,美國政府在 2025 年 8 月介入,斥資 89 億美元收購了英特爾約 10% 的股份,成了*股東。

這樁黃仁勛口中的「歷史性合作」,對英偉達來説,是把缺席的 x86 一把補上。對英特爾,它把最難啃的兩個問題——高端圖形與 AI 在 PC 的落位、AI 服務器里 x86 的角色焦慮——通過與最強對手結盟,得出解。

對行業,它有可能是「頭部抱團」的開始,性能會變好、形態會更豐富,但圍繞開放標準與專有互聯的博弈、圍繞 OEM 渠道的競爭,也將更加白熱化。

當然,風險也有,不管是製造良率、封裝複雜度、軟件交付、生態平衡、監管關切,都可能讓計劃在現實中丟分。但至少目前,「x86 老大 + GPU 老大」的定位,是目前兩大霸主的底氣,也是競爭對手必須正面應對的變量。

錢不是白給的,股價也不是白漲的,接下來,就看雙方能否從「發佈會階段」,進入「規模交付階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