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幣安創始人趙長鵬詳談 BNB、BNBChain 及其生態

2025-09-19 09:01

  文章來源:吳説

  對談嘉賓介紹:

  David Namdar(X@namdar): BNC ⾸席執⾏官、同時也是 Galaxy Digital 的聯合創始⼈,擁有⼗多年加密貨幣與資本市場經驗。他⽬前擔任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BNB Network Company(BNC)的 CEO,領導着⼀個以 BNB 為核⼼的數字資產國庫項⽬,被外界稱為 「BNB 版的 MicroStrategy」。

  CZ:幣安(Binance)的創始⼈和前⾸席執⾏官,也是全球加密貨幣⾏業最具影響⼒的企業家之⼀。

  David:好的,早上好,CZ。很⾼興⻅到你。CZ:早上好,David。很⾼興⻅到你。

  David:我⾮常興奮能和你⼀起開啟這次對話。我們認識很久了,這⼀路都很精彩。最近的市場也很精彩,特別是今天 BNB 正在創下新的歷史⾼點。你那邊的情況如何?你是從哪⾥連線的?

  CZ:情況相當不錯。我現在在東京。就像你説的,BNB 正在創歷史新⾼。我不太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什麼,但我覺得你的努⼒肯定也有貢獻,所以謝謝你。總體來説,⼀切都挺好的。

  David:很⾼興聽到這些。我想從頭回顧⼀下。我們在加密領域⼀起⾛過的旅程很精彩。回到 2017 年 BNB 剛推出的時候,BNB 在那⼀波⾥真的很突出,是第⼀個打破常規的項⽬,當時也相當有創新性。現在你怎麼看這 些年的演變?你有沒有想過它會成⻓為如今這樣⼀個蓬勃的⽣態?

  CZ: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最開始(2017 年)BNB 是以太坊上的⼀個 ERC-20 代幣, 只是⽤於募資。我們當時知道會開發⼀條區塊鏈,它是公開的、去中⼼化的等。但我實際上並沒有預期它會成⻓為⼀個完整的⽣態系統。所以現在看到這⼀切真的很有成就感。坦⽩説,過去七⼋年⾥,我⼤部分時間都在忙於運營中⼼化交易所,那段時間我其實沒有在 BNB 鏈上花太多時間。過去兩年左右,我還得與美國政府打交道,處理美國政府的案件,⻜去美國,並坐了四個⽉牢,諸如此類的事情。所以我們在這 7–8 年⾥實際上並沒有在 BNB 鏈上投⼊很多時間和精⼒。不過儘管如此,社區還是成⻓起來了。尤其是今年,我們開始更多關注 BNB 鏈。我現在也在對 BNB 鏈投⼊更多關注— — 我也沒別的事可做了。

  CZ:⽽且你們也在這個⽣態⾥,這真的很給⼒。今年我們看到 BNB 鏈真的在蓬勃發展。這真是好事。我認為即使到了今天,BNB 鏈仍然 「⽋發達」,整個⽣態也還 「⽋發達」。這意味着還有很多機會,讓不同的項⽬有空間做⼤。總體上,我覺得很棒。

  David:對,我完全同意。最近我在外⾯確實⼀直在扛着 BNB 的旗幟,也盡我所能向投資者解釋 BNB(作為資產)與 BNB Chain(整個⽣態)的區別,以及它如何已經發展到不再綁定於任何單⼀公司。你通常會怎麼向⼤家解釋這種差異?

  CZ:是的,很多⼈會困惑,因為許多媒體喜歡稱 BNB 為 「Binance Coin」。這和歷史有關:⼀開始確實叫過那個名字。我們后來嘗試過⼏次重塑品牌,希望把⼆者區分開。BNB 起初在幣安中⼼化交易所上有更多權益,但現在,正如你説的,它已經是⾃⾝蓬勃發展的⽣態系統。BNB 是多條區塊鏈上的原⽣資產,⽬前包括 BNB Smart Chain、Greenfield、opBNB,之前還有基於 Tendermint 的 BNB Beacon Chain。未來,BNB 也會是採⽤更新技術的多條區塊鏈的原⽣代幣。

  CZ:BNB 是為 BNB 區塊鏈去中⼼化⽣態提供動⼒的代幣,它和 「幣安公司的代幣」 ⾮常不同。雖然幣安的中⼼化交易所仍為使⽤ BNB ⽽提供⼿續費折扣,但那只是眾多⽤例之⼀。中⼼化交易所還會為 BNB 持有者提供⼀些收益類空投的參與機會,⽐如Launchpad、Launchpool、Binance Alpha 等。但再説⼀次,這⼜是 BNB 的⼀部分權益。BNB ⾃⾝是⼀個⾮常蓬勃龐⼤的⽣態:鏈上有多個 DEX、永續合約類 DEX、借貸協議、穩定幣等。BNB 區塊鏈上有很多很多東⻄。其實我也覺得挺難給很多⼈解釋清楚,⼤家容易困惑 — — 所以我覺得你在這⽅⾯做得⽐我好。謝謝你的幫助。

  David:不不,還談不上,不過謝謝你的誇獎。聽我説,我現在在外⾯真正做的⼀件事, 就是儘可能提供説明。你知道的,我們也聊過很多次:我進⼊這個領域很久了,⻅證 了各種演化。我看到很多⼈進來⼜離開,也看到迭代與創新,尤其是在監管因素的推 動下。對吧?所以對我來説,現在能把這種 「演化是如何發⽣的」 解釋清楚,包括你這些 年來所構建的東⻄,⽽且你是⾏業⾥最優秀的建設者之⼀,這是⼀件很棒的事。

  David:在我看來,BNB 是很多東⻄的集合,⽽且已經展現出在這些年⾥它可能是最能持續迭代升級的鏈。每條鏈 — — ⽐如以太坊 — — 都有⾃⼰的路線圖、很多不同的想法和升級願景。我們也知道,⽐特幣在 BIP(改進提案)⽅⾯有很多 「政治因素」,各種迭代也很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説,BNB 可以算是這些年⾥最成功地完成升級與演進的鏈之⼀。

  CZ:是的。我覺得每條鏈其實都⼀直在演進。BNB 鏈確實演進得更多⼀些,因為它從⼀個基於 Tendermint 的區塊鏈發展⽽來。它最初是⼀個 ERC-20 代幣,后來遷移到Tendermint 區塊鏈,⼜變成了 EVM 兼容的鏈,還成⻓為⼆層(opBNB)。接着,我們 還有 Greenfield(偏存儲)。現在還有⼀些新的變種在被開發者考慮與研發。從這個⻆度講,我們在結構上演化得更多。⼤多數其他區塊鏈從⼀種架構開始,然后⼀直維持;⽽在 BNB 鏈的視⻆下,BNB 這個代幣是多條區塊鏈的原⽣資產。底層技術可以隨着時間⽽演進。

  CZ:我和⼀些核⼼開發者討論過⼏次。他們在看 「下⼀代」 會是什麼:下⼀代架構要能提供 100 倍、1000 倍的吞吐量,更⼤的容量與穩定性、更低的費⽤,並且要 「完全瞭解」AI 並對 AI 準備就緒;同時還要原⽣⽀持穩定幣、RWA 等等。相關討論很多。我希望我們的⼼態、以及社區對 BNB 的⼼態是:這個幣會是多條區塊鏈的原⽣幣,⽽技術會持續快速演進。希望我們可以⼀起實現這⼀點。

  David:是的,完全同意。⽽且,其中很⼤⼀部分是關於社區,正如你所説。這些年社 區⼀直受到你的激勵,也受到 BNB Chain 團隊以及所有參與者的激勵。我⾃⼰也⼀直在觀察,看到外界很⾼的熱情。你剛纔多次提到穩定幣,我們就深⼊⼀點。現在「穩定 幣故事」正當時:最近 Circle IPO,再加上以太坊過去⼏個⽉的⾛勢,華爾街和很多投資者都開始意識到穩定幣的潛⼒,且 「Genius Act」 的通過也帶來影響。我會對⼤家説, 其實在很多⽅⾯,我們看到 BNB 鏈上的穩定幣增⻓⾮常強勁,甚⾄在⼀些階段超過了以太坊。那麼你怎麼看 BNB 鏈上的穩定幣版圖?從全球視⻆看,你會不會把穩定幣視作⼀種 「美元的 ETF」?

  CZ:關於穩定幣能聊的太多了。現在⼈們意識到,穩定幣可能是加密⾥最⼤的業務之⼀。幣安這個中⼼化交易所在 「哪些項⽬能上線」 等⽅⾯有較強影響⼒,但如果從盈利能⼒看,我認為 Tether 可能是⼈類歷史上⼈均最賺錢的公司。⽐如他們⼀年賺 130–150 億美元,員⼯約 200 ⼈,這太誇張了。所以現在⼤家都想做穩定幣。Circle 也取得了⼀定成功。實際上,兩年前左右 BUSD 被 NYDFS 叫停了,但它在兩到三年內從 0 增⻓到 230 億;⽽且那還是在⼀個相對 「反加密」 的政府時期(拜登政府 「對加密的戰爭」) 下發⽣的。但 USDC 沒被叫停,所以繼續增⻓,現在還公開上市了。

  CZ:現在有上千個項⽬在嘗試做穩定幣,這很好。我認為會帶來更多多樣性,有些會 提供更⾼收益,有些會有新特性等。但如果你真正去看穩定幣的版圖,我的印象是: 在美國國內其實並不那麼需要穩定幣。雖然今天在加密⾥,最⼤的穩定幣都是以美元 計價、錨定美元的,但在美國有 ACH,美國國內轉賬相對容易。穩定幣被⼤量使⽤的, 其實是美國以外的國際場景。穩定幣有助於讓美元在全球更具主導性;説實話,每個 國家都希望他們的貨幣在全球被更多使⽤。⽐如中國的⼈⺠幣也希望成為全球主導貨 幣,其他國家也⼀樣。穩定幣是實現這⼀點的⼀種⽅式。它幫助加密、幫助區塊鏈產 業更好地融⼊傳統⾦融體系,也讓加密從業者在⽣態中擁有⼀個穩定的、⾄少是法幣 計價的價值錨;同時對各國也很有幫助。所以如果從純經濟利益看,各國應該⿎勵發 展本國的穩定幣。

  CZ:回到 BNB 鏈⽣態。歷史上,USDT 和 USDC 都沒有提供強有⼒的原⽣⽀持;直到最近他們纔開始原⽣發⾏。我認為 Tether ⽬前仍未在 BNB 鏈上原⽣發⾏,⽽ Circle 已經原⽣了,但也是最近纔開始。所以這⾥有⼀個空⽩、⼀個可填補的利基。我認為USD1 補位得很好,過去⼏個⽉我們看到它增⻓⾮常強勁。所以我覺得穩定幣會持續存在,會成為⼀個⼤玩家 — — 準確説,是⼀個很⼤的賽道。回溯⼏年前,我⾃⼰當時也不太理解。我們剛開始做幣安時,我在想:誰會⽤穩定幣?為什麼不直接⽤法幣? 但穩定幣確實解決了很多問題:⽤區塊鏈做國際轉移容易多了;區塊鏈沒有邊界,有助於讓不同交易所之間的價格保持同步;⽽且它也是⼀種更容易使⽤的 「法幣形式」。正因如此,它增⻓得⾮常快,並會繼續增⻓。BNB 鏈上的穩定幣賽道還有許多機會,因為這塊還不夠發達。我們看到 USD1 的顯著增⻓,我其實預計那⾥會有更多發展。

  David:是的,我也同意。這也把我們帶回 NYDFS。他們確實在製造問題。甚⾄從我最初進⼊這個領域開始,紐約的 Bit License 就已經在放慢創新 — — 不僅在紐約、也在全美,甚⾄全球,因為很多監管者會看紐約的 Bit License,然后藉機放慢加密的發展, 所以 「對加密的戰爭」 更早就開始了。現在在很多穩定幣上,我也會回到最初的 Tether。Tether 是出於⾏業需求⽽誕⽣的:⼈們在不同交易所之間搬運價值,⽽現有⾦融基礎設施試圖阻擋。Tether 發揮了它的作⽤,併成⻓為你所説的 — — ⾏業⾥最賺錢、也是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隨着 BNB 鏈上活動增加,穩定幣的需求⾃然⽽然會被捕捉到, 也會幫助⽀撐這種活動。

  David:接下來是下個領域, RWA。我認為我們終於到了 RWA 增⻓的拐點。過去⼏個周期,我們看到過 「啟動與暫停」:從最早的房地產代幣化項⽬到⼀些基⾦代幣化。但現在我們確實看到很多 RWA 活動在回升。你怎麼看我們現在在 RWA 採⽤曲線中的位置?以及你在 BNB 鏈周圍觀察到的⼀些情況?

  CZ:我們在這個領域已⼗來年了,是 「硬核信徒」,相信⼀切都會被代幣化。不只是建 築、傳統的貨幣市場基⾦,甚⾄ 「⼈」 都可以被代幣化;虛擬的東⻄也可以。所以⼀切都 能被代幣化,但代幣化並不容易。我個⼈認為,更多的傳統⾦融⼯具會率先被代幣化, 因為它們更適合交易。⽐如房地產,價格波動沒那麼⼤,交易量也不多,所以流動性 差。如果你代幣化了⼀棟樓,因為價格相對平穩,交易量就不會⼤;沒有⾜夠交易量,⼈們不會在訂單簿上掛很⼤的單,流動性會更差。要是你想進出⼏百萬美元甚⾄更⼤的規模,會很困難,容易出現異常價格⾏為。

  CZ:並不是每種資產都容易代幣化。加密資產因為價格波動⼤,反⽽形成了 「特性」,⼤家更願意交易,交易量更⾼。另外,當你把⼀棟樓代幣化,如果你想買整棟樓,你必須把市⾯上的所有代幣都買下來;最后那⼏個代幣持有⼈可能不願意賣,價格就會被拉很⾼。再者,持有⼀棟樓的 「碎⽚」 並不⼀定意味着你能住進去,換句話説,如何享有何種經濟使⽤權、經濟收益。還有監管擔憂:當你把樓代幣化,它算不算證券?還是別的?誰來監管?在⼤國,這個問題尤為明顯,因為⾦融市場可能有多個監管者; 在其他國家可能沒有這個問題,但監管框架依然很重要 — — 這些代幣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今天很多問題還不清楚。

  CZ:我覺得 RWA 會很⼤,會變⼤。如果把穩定幣也算作 RWA(很多⼈確實這麼算),它已經很⼤了。其他更新的資產也會很有意思。但我個⼈認為,傳統⾦融資產會先被 代幣化,然后是更容易概念化和贖回的⼤宗商品(⽐如⽯油、⽟⽶),最后纔是其他東⻄。

  David:這很有道理。也是我對當前周期很興奮的⼀點:很多加密玩家以前所未有地在傳統⾦融領域 「下場」;同時也看到⼀些 TradFi(傳統⾦融)玩家嘗試進⼊加密市場。⽐如 Galaxy — — 我認為他們近期是第⼀批、可能就是第⼀個把⾃⼰股權進⾏代幣化的公司之⼀,你應該也看到相關新聞。我們會看到更多這類嘗試。⾄於會不會真的有⼤量需求,加密圈的⼈會不會真的很感興趣去參與「代幣化股票」的傳統⾦融市場 — — 這還有待觀察。現在,回到 「價值從中⼼化交易所向去中⼼化交易所遷移」 的話題及未來的其他領域。在最近的 BNB ⽇,你説過:如果重新開始、年輕⼆⼗歲,你會去做 AI Agent 和⼀個注重隱私的 DEX。這點對我觸動很⼤。當你想到那個臨界點時 — — 我也聽你談過不少 「未來的圖景」,關於加密市場如何從中⼼化交易所⾛向 DEX。你覺得這會怎麼演進 ?

  CZ:當然。先回應你提到的另⼀個點:股票的代幣化。我認為這是「最顯⽽易⻅」應該做的事,因為哪個國家不希望他們的股票能被全球⽤户訪問?問題在於,⼤多數股票會被歸為「證券」。圍繞證券,各國都有⾮常嚴格的法律(⼤多有 SEC 類的監管機構),⽽且還有某種國際層⾯的 SEC 聯盟。於是現在有些發⾏股票代幣的⼈,試圖跳過很多 「圈」,把 「代幣」 和 「證券」 分離。

  CZ:這會帶來問題:代幣價格和股票價格不同步,這不對。在我看來,如果存在價格差,你就應該買更便宜的那個,然后贖回成更貴的那個;做的⼈多了,價差會消失。可事實是價差⼀直存在,説明從頭到尾的流程沒有打通。按我的定義,這説明這個產品 「還不能⼯作」。但我確實認為股票代幣化是⼀個⼤市場,我們需要監管給出非常清晰的指引 — — 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等。我知道很多國家在試點,⽆論在美國、阿聯酋,還是其他國家等。

  CZ:回到 AI。我認為 AI 會把⼈們的交互量提升 3–6 個數量級,⽐如説是⼀千到⼀百萬倍。未來我們每個⼈都會有成千上萬個代理在后台為我們⼯作。會有代理來轉錄這段內容 — — 也許現在就已經有 AI 在轉錄這期播客。希望未來會有代理來剪輯視頻,挑出精彩部分,幫我把皺紋去掉,然后發到⽹上,並以某種⽅式變現。⽐如⼈們先看三分之⼀,要看剩下的三分之⼆就需要付⼀點,甚⾄可以只付 「⼏分錢的⼀⼩部分」。所有的這些交易會 「超⾼頻、超低成本」。我認為區塊鏈是唯⼀能處理這種交易類型的⽅案。AI 會讓區塊鏈的交易量⼤幅增加。 

  CZ:同時,區塊鏈也能為 AI 做很多事:⽐如 「安全的 AI」,類似隱私保護、安全訓練、安全的數據收集和使⽤等,都可以⽤區塊鏈以⼀種真正由⽤户掌控的⽅式去實現。我也和⼀些 AI 公司聊過:他們會⽤區塊鏈來實現 「算法開發過程的透明化」,讓⼈們可以窺⻅內部,因為現在它就是⼀個⿊箱。我們不知道訓練⽤了哪些數據,但似乎 AI 都能給出答案。⽐如,如果我讓 AI 總結任何⼀本書 — — 如果 AI 有這本書,我不確定它是否為每本書付了錢;我不確定 AI 是否為現有的每本書付費了 10 美元;如果我讓它總結⼀個付費⽹⻚,AI 能莫名其妙就有。所以,AI 有很多潛在問題可以由區塊鏈來解決。我再次認為,這是⼀個巨⼤的產業。更好的表述是:⾄少在我這⼀⽣⾥,有三項基礎性技術 — — 互聯⽹、區塊鏈、AI。互聯⽹仍有很多機會,但后兩者纔剛剛開始;三者都有很⼤的成⻓空間,后兩者尤其有巨⼤潛⼒。

  David:我完全同意。我也花了很多時間研究 AI 市場及其演化。去年我在思考很多想法,⽐如建⽴專⻔服務 AI 代理的銀⾏ — — 我們每個⼈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代理,每天會做 「萬億級」 交易,超過我們⼤腦能理解的規模。我們需要基於區塊鏈、可擴展的⽣態來承載那些活動。你也説過,AI 不能 KYC,不能夠交易所和銀⾏完成開户。所以如果沒有區塊鏈介⼊,這是不可能的。追溯到 2017–2018 年,我參與了最早的⼀批 AI 代理項⽬之⼀,但沒有落地,叫 「Botchain」。當你擁有⽆限量、難以想象的 「機器⼈對機器⼈」 的通信時,我們需要留痕,⽽且這些記錄必須可驗證、在鏈上。這樣審計時就能看 到:我的 LLM/代理從哪⾥拉數據,你的從哪⾥拉,它們在⼀段時間內達成了哪些協議。

  David:現在我想從 CEX 與 DEX 的話題往回⼀點,因為這是市場⾥另⼀個很迷⼈的問題。回顧過去⼏個周期,中⼼化交易所⻓期是很多活動的關鍵驅動者,也是很多⼈的加密 「第⼀站」。如今我們看到 DEX 的增⻓很快,我認為這是⼀個我們倆都預期會持續的趨勢。那你覺得這會如何在時間軸上演進?

  CZ:這個趨勢⾮常清晰。更遠的未來,DEX 會⽐ CEX 更⼤,這點⾮常明確。正如你説的,CEX 在我看來是⼈們進⼊加密世界的 「墊腳⽯」。來⾃ Web2 的⽤户,會覺得⽤郵箱和密碼更容易上⼿,有客服、有⼈可以⼿把⼿幫你。託管平臺的概念也更容易理 解,因為它在概念上更像銀⾏。但隨着他們更有經驗,就會説:我現在有⾃⼰的錢包, 可以⾃⼰管理,這給了我更⾼⾃由度和控制權,也意味着更多責任(⽐如要保護好設 備)。⼀旦⼈們掌握了這些,就會轉向 DEX。

  CZ:因此我百分之百相信,未來 DEX 會⽐ CEX 更⼤。由此,鏈本⾝ — — 鏈的⽣態 — — 就⾮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在我看來,從⻓期看,「鏈的⽣態」遠⽐任何⼀家中⼼化交 易所更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説,我被迫不能再花時間在中⼼化交易所上,反⽽是好事。現在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為去中⼼化⽣態做貢獻。⽽且這其實挺迷⼈的,因為⼀旦你習 慣了它……我會説,當下對普通⼈⽽⾔,去中⼼化⽣態仍然⽐較難⽤。交易量在增⻓, 也相當可觀,但對普通⽤户來説,使⽤去中⼼化產品會看到很多隨機字符串、很多屏 幕上的隨機數字 — — 該怎麼做?即便在中⼼化交易所,也有很多數字,但⾄少是能理 解的。我們需要作為⼀個社區把產品做得更好、更易⽤。但 「在鏈上、去中⼼化」 肯定是未來;否則我們也不會在這個⾏業⾥,對吧?

  David:這也和今天市場讓我興奮的⼀點聯繫在⼀起。回看我的職業⽣涯:我來⾃傳統⾦融世界,但現在我是 「加密極客」、「終⾝加密者」,並會⼀直如此。我⼀直在嘗試把加密 市場和資本市場連接起來:嘗試做⽐特幣 ETF、讓 Galaxy 上市,也幫助其他公司上市。在每⼀個周期⾥,我都儘可能幫助更多⼈看到機會,成為兩個市場之間的⼩橋樑。就 我們今天所處的位置⽽⾔:我們看到很多活動從中⼼化交易所流向去中⼼化交易所, 但與此同時,世界上絕⼤多數的財富和資本仍然在傳統⾦融中流動,通過傳統世界⾥ 的中⼼化交易所和市場。

  David:我認為現在真正巨⼤的機會,是 「數字資產⾦庫(Digital Asset Treasuries)」。這是 Michael Saylor 在過去五年⾥取得的成就。事實上我剛剛還和別⼈聊到:Michael Saylor 並不總是⽐特幣信徒。相⽐之下,你我從進⼊這個領域起,就⼀直⾼舉⽐特幣的旗幟,同時也盡⼒⾼舉 BNB 的旗幟,並始終是⻓期信仰者。我也常對⼈説:你可能是我在⾏業⾥⻅過的,在每⼀次波動時都能讓⼤家退⼀步、保持專注的⼈ — — 「專注持有出價,不要被波動震出去」。波動是⼀個「特性」,尤其當你處在⼀個快速增⻓的資產類別時。隨着監管環境改善,以及投資者對數字資產潛⼒與價值的認知提升,我覺得Saylor ⾛在了前⾯,引領了潮流;還有⽇本 Metaplanet 的 Simon、現在的 David Bailey 以及 Anthony Pompliano 等⼈,很多⼈都在⾼舉⽐特幣的旗幟,讓⼈們理解這類資產如何作為獨特資產進⼊政府與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David:我也⾮常興奮地向⼤家講述 BNB 的故事,説明它是多麼特別、獨⼀⽆⼆的資產。在此基礎上,⽆論以投資⼈⾝份,還是作為 CEO 運營⾏業領先的數字資產⾦庫公司,我都看到⼀個需求:必須聚焦少數真正特別、獨特的加密資產,因為不是所有加密資產都⼀樣。你我對 BNB 都很清楚 — — 這⾥有特別之處。過去⼏個⽉它確實跑贏了⽐特幣;從⼀開始看,它是少數能跑贏⽐特幣的資產之⼀。當你想到數字資產⾦庫與新⼀波浪潮時,你怎麼看這個市場與其中的機會?

  CZ:這⾥要拆解的東⻄很多。⾸先回到出發點:⼈類喜歡⽤ 「分類」 理解事物,覺得更 容易;⽐如 「傳統⾦融 vs. Web3」、「Web2 vs. Web3」。但其實沒有邊界:歸根結底都是⾦融,只是⽤不同技術。傳統⾦融完全可以使⽤區塊鏈技術;銀⾏可以使⽤區塊鏈技術; 加密公司也應該與傳統⾦融市場、市場結構深度融合。我們不應該畫線分開,⽽應完 全融合 — — 術語只是爲了讓⼈更好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密公司應該接⼊現有市 場(募資、找開發者、獲得資源),⽽現有⾦融市場也應使⽤新技術。

  CZ:關於 Michael Saylor,我的直覺是他⼤概在 2017–2018 年開始在公眾視野活躍, 也可能更早。他⼀旦理解就有⾮常強的信念。我們⾃⼰也經歷過:先學習,后來 「轉變」 或 「完全轉變」,成為堅定信仰者,就能穿越波動,因為能看到更⻓遠的未來 — — 不是明 天、后天的價格(那些⽆法預測),⽽是五年、⼗年后的趨勢。這是有趣的。Saylor 發 明瞭⼀個新結構,他確實在不同時候嘗試解釋這⼀點,但我並沒有明⽩,但我向他表 示致敬。這個新結構是,讓加密公司可以從傳統市場籌錢。傳統市場更⼤,很多投資 者可以買公司股票但不能直接買加密;能買到「與加密間接相關」的股票,就獲得了進⼊Web3 的便捷⼊⼝。⼀旦擁有這種間接敞⼝,他們會持續關注加密,也會幫助⽣態成⻓。

  CZ:就此⽽⾔,Saylor ⽤⾮常簡單的策略,打造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雖然他是鐵桿粉(⽐特幣 Maxi,只看⽐特幣),但還有其他⾮常成功的加密貨幣,包括 BNB 和其他許多公鏈。從幣安(中⼼化交易所)的成功看:如果只上⽐特幣,它會不那麼 成功;正是因為上了多種資產,才吸引了⼤量⽤户進⼊加密。你我都同意,BNB 表現強勁、使⽤場景眾多。我們正處在你説的交匯點:在把傳統⾦融與 Web3 ⾦融連接起來。像 DAT 這樣的⼯具,讓加密公司能獲取傳統市場資⾦,也讓傳統市場能參與加密, 這是雙向利好。接觸到 BNB 或其他加密資產的⼈越多(⽆論直接還是間接),他們對 加密⽣態的幫助就越⼤。

  CZ:這是 「對雙⽅都極其有利」的事:⼀旦公司或投資者獲得了對 BNB 的間接敞⼝,他們可能會推薦朋友;認識開發者的話,可能會説 「為什麼不在 BNB 上開發你的協議?」、「為什麼不⽤ BNB 做這個?」、「為什麼不⽤另⼀個加密資產做那個?」這將幫助⽣態成⻓。很重要的⼀點是,在去中⼼化世界,不是由某個公司或某個⼈驅動。我不是在 「驅動」 BNB 的⼀切;我做我該做的事,但並不管理⽣態⾥所有⼈,他們也不向我匯報。越多的⼈把⾃⾝激勵與⽣態捆綁,他們就會貢獻更多,反過來幫助⽣態中的每個⼈。 即使在去中⼼化世界⾥,如果我們能幫助更多⼈形成 「相互共⽣」,也會推動⽣態成⻓。 所以我認為,這是⼀件很棒的事:Michael Saylor 開了先河,現在我們在採⽤它,⽽你正帶頭推進,這⾮常棒。

  David:謝謝你的認可。就像我們討論過的多個加密周期,這件事可以説是當初沒有預料到的路徑。你花了很多時間與各國政府、各公司負責⼈溝通。我們很早就暢想:有⼀天政府會買⽐特幣、以太坊、BNB 等數字資產。但我們當時並沒意識到,還能出現⼀種 「公司形態」,它們的⽬標是最⼤化 「每股所對應的⽐特幣或 BNB 數量」,去積累這些資產,成為⾮常⼤的持有者;這為投資者提供了⼀個令⼈難以置信的⽅式,讓他們獲得對這些資產與⽣態的敞⼝。更重要的是你提到的:通過獲得這種敞⼝,⼤家會⼀步步深⼊⽣態,這纔會形成特別的 「⻜輪」。

  David:我常舉薩爾⽡多的例⼦(我們⼏年前⼀起去的那次)。薩爾⽡多做了⼀件特別的事:採⽤⽐特幣,讓⾃⼰ 「出圈」。從 「實際持有⽐特幣」 的層⾯,他們也在投⼊的美元上獲得不錯回報;但更⼤的回報,是 「把⾃⼰放在了地圖上」,讓⾃⼰名聲⼤噪。他們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企業家、開發者、投資者。當 1 萬、2 萬、10 萬⼈進⼊⼀個⼩國時, 規模效應的複利會在⼀代⼈的時間⾥,根本性地改變那個國家的軌跡。我們在世界各地都看到類似現象:只要國家開放監管、吸引創新者、企業家與資本,向加密敞開⼤⻔,最終都會在時間中收穫越來越多紅利。

  CZ:絕對如此。我完全同意。在 Michael Saylor 之前,如果有⼈對我説 「可以做⼀家上市公司來買加密資產」,我會覺得太瘋狂:怎麼能⾏?這也反映了我對公開市場、傳統 市場理解不夠 — — 儘管我做了很多年⾦融科技,但沒運營過上市公司,所以不懂。Saylor 顯然更有經驗,他想通了。 然后薩爾⽡多也很有意思:這是領導⼒⾮常清晰的案例 — — 布克爾總統。如果沒有他的推動,我們也不會去那⾥(我為什麼要去那⼉?);如果沒有他的推動,幣安也不會在那⾥設客服辦公室等。我覺得這是經典案例:⼀個 國家迅速或⾜夠早地採納新技術,就能獲得更⼤紅利。

  CZ:再看阿聯酋(UAE)。UAE ⼀直 「親加密、親 AI」,吸引了很多新創業者。UAE ⾃ 然資源並不多 — — 有⽯油,但其他不多;它是沙漠。但現在那⾥是⼀座(兩座)世界 級、繁榮的城市。⼤家都很喜歡那⾥,經濟表現很好,國家在快速增⻓。我認為,那 些在早期、以正確⽅式採納技術的國家,會增⻓得⾮常快。這⼜回到我們看到的創新: RWA、AI 等。如果國家能採納這些新東⻄,經濟會持續增⻓。

  David:我也喜歡這樣的例⼦。UAE 在 10–20 年⾥取得的成績相當驚⼈,增⻓就是在複利。作為收尾,如果談談你對 BNB 和整個加密⽣態在未來 10–20 年的願景:你怎麼看 「可能性與潛⼒」 ?你會如何衡量 「成功」 ?

  CZ:我的視⻆是:我們能⽤ BNB 幫到多少⼈。很多公司不會把重點放在貧窮國家、⽋發達國家,⽐如⾮洲、東南亞,因為當下 ROI 並不明顯。但如果你看幣安(公司, 不是 BNB 鏈),今天在⾮洲有很多⽤户,這些⽤户⽬前帶來的收⼊很少;我認為⼗年后,他們會帶來很多收⼊,⽽且那⾥沒有其他⼈。我們幫助他們⾸先是通過讓他們接⼊⾦融;隨后,他們會收穫,平臺也會以恰當⽅式獲得回報,這是雙贏。

  CZ:對 BNB 來説,機會更⼤,因為它是去中⼼化、開放的⽹絡與協議。我想做的是: 把接下來⼏⼗億⼈帶到下⼀波,為他們提供下⼀階段的新⾦融科技 — — 「下⼀代新的⾦ 融科技」。隨着世界⼈⼝很可能繼續增⻓,我們應該賦能 100 億⼈或更多,為他們提供⾦融服務。這就是我腦海⾥的⽬標。它不是價格⽬標,不是和其他公鏈競爭或超越⽐特幣。正如你説的,BNB 到⽬前為⽌確實在歷史上跑贏過⽐特幣,這很了不起,也很有挑戰;但我認為那不是正確的 「基準」。正確的 「基準」 是:作為⼀個社區,我們能幫助多少⼈。我們幫助的⼈越多,加⼊社區的⼈越多,這就是⾃我增⻓的現象。我們應該繼續做這件事。

  David:我認為這是⼀個很美的答案,謝謝你。每次我都儘量讓⼤家保持正確⼼態:關注⻓期、專注建設、專注幫助他⼈。這是⼀個美麗的願景。

  CZ:沒錯。我覺得你正擁有這種⼼態。你是我在⾏業⾥遇到的個性最好的⼈之⼀,你在這個⾏業很久了,也⾮常有使命感。所以當你説你願意帶頭時,我們都很⾼興。⽆論你需要我個⼈、YZi Labs,還是我們任何關聯公司或團隊的幫助,我們都樂意提供⽀持。同時,⽣態⾥的其他參與者,或者 BNB 鏈⽣態之外的參與者,我們也⾮常願意去爭取他們的幫助。

  CZ:我認為,讓整個⽣態⼀起協作、把⽣態做⼤,⾮常重要,這會讓每個⼈受益。

  David:絕對如此。這⼀直是我的做事⽅式:合作。我也喜歡告訴⼤家,我給 「我為什麼熱愛加密」 下過⼀個定義:這是世界上 「最⾮零和」 的遊戲。好的參與者都在努⼒做⼤市場份額。實際上,還有⼀點我要總結的是:再想想 「下⼀個⼗億、下⼀個⼆⼗億」 的⼈⼝,他們只會⽣活在⼀個加密越來越重要的世界⾥。這是⼀個美麗的未來願景。

  CZ:絕對如此,絕對如此。

  David:CZ,這是我的榮幸。這次對話⾮常愉快,謝謝你,這是⼀場很棒的討論。CZ:太好了,⾮常感謝。

  David:很快再見。

  ⽂字整理:RPC 貓友會(九命公社)

  https://www.readyplayerclub.com/

  https://x.com/rpcnftclub

  訪談原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z1IRkLcbw

  David J. Namdar:

  https://x.com/namdare

責任編輯:朱赫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