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9 10:10
■ 中國工業報記者 耿鵬飛 吳晨
2025年,隨着中國聯通獲得衞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A13-1牌照),我國衞星通信產業正在從「試驗試商用」的探索期,邁入「規範化商用」的新階段。這張牌照不僅為中國聯通打開了業務擴張的閘門,更激起了關於技術革新、商業化閉環、生態競爭的連鎖反應。
從「國家隊」到市場化企業,從技術專家到產業鏈實踐者,聯通航美相關負責人、中訊郵電諮詢設計院衞星首席專家謝鷹、河北神舟衞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姜江、北京天通中星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佟金龍四位業內人士,站在各自的視角,勾勒出衞星通信產業從「小眾備用」向「普惠標配」轉型的清晰路徑,也揭示了行業破局背后的機遇與挑戰。
牌照落地,行業格局從「資源導向」轉向「能力導向」
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關於優化業務准入促進衞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衞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手機直連衞星等新模式新業態規模應用,發展衞星通信用户超千萬」的目標,而中國聯通A13-1牌照的發放,被視作這一目標從「紙面」走向「落地」的關鍵信號。
「這是行業發展的分水嶺。」聯通航美相關負責人向中國工業報表示,過去衞星通信行業多依賴「資源導向」和「關係導向」,企業競爭聚焦於衞星軌道、頻譜等稀缺資源的爭奪,而牌照發放抬高了行業門檻,未來能立足的企業,必須具備技術研發、產品落地、運營服務和生態整合的綜合能力。這種變化下,「國家隊」主導、多家企業參與、差異化競爭的格局將愈發清晰。
中訊郵電諮詢設計院衞星首席專家謝鷹向中國工業報表示,牌照不僅打開了運營商之間衞星資源共建共享的通道,更打開了用户增長的閥門。「過去數年,天通用户才發展十余萬,而如今伴隨運營商入局,一年就能新增數百萬用户。」謝鷹以華為Mate60手機直連衞星的突破為例指出,技術革新與低軌星座興起的雙重驅動下,「未來5年發展千萬手機直連用户不再遙遠」。
「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單靠牌照遠遠不夠。」黃姜江從產業鏈底層痛點切入向中國工業報分析指出,當前我國衞星通信仍面臨「基礎元器件卡脖子」的難題——高性能星載抗輻射芯片、低功耗終端射頻芯片等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關鍵終端設備的小型化、低成本化水平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差距,這些短板不補,規模化就是空中樓閣。
專家一致認為,牌照發放只是行業變革的「起點」。要實現《指導意見》中的目標,需要國家、企業、產業鏈協同發力——國家層面通過重大專項集中攻關核心技術,企業層面打破資源壁壘推動生態開放,產業鏈層面則需加快標準統一,讓「能力導向」真正取代「資源導向」,成為行業競爭的核心邏輯。
手機直連衞星成「破圈」關鍵,三大難題待解
在衞星通信從「專業領域」向「大眾市場」滲透的過程中,「手機直連衞星」被公認為最具爆發力的技術方向,也是中國聯通此次獲得衞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的主要業務方向。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的「不換卡不換號」模式,更是讓用户對「隨時隨地通信」充滿期待。但要讓這一模式從「概念」走向「現實」,仍需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
究其根本,「不換卡不換號」的實現邏輯是網絡與終端的「雙向奔赴」。佟金龍向中國工業報説道,手機直連衞星「不換卡不換號」模式意味着用户無需更換現有的SIM卡和手機號碼,即可在必要時接入衞星網絡進行通信。
「手機直連衞星」的實現主要依賴以下技術:
一是核心網融合,需要打通衞星網絡與地面移動通信網絡的核心網連接,實現用户身份信息的共享與認證。當手機失去地面網絡信號時,能自動漫遊到衞星網絡,衞星核心網能夠識別用户原有的號碼身份信息,並處理通信業務。
二是協議適配與轉換,衞星網絡與地面蜂窩網絡在通信協議上存在差異。需要在網絡側(如地面站、核心網)進行協議轉換與適配,確保信令和數據能夠被雙方網絡正確理解和處理。
三是終端側軟件支持,雖然無需更換SIM卡,但通常需要通過手機操作系統的軟件更新,內置支持衞星通信的協議棧和驅動,使手機能在衞星模式下工作。
黃姜江認為,這一過程中「雙模芯片」是關鍵硬件支撐。「像驍龍8 Gen 3等芯片已具備支持地面蜂窩網絡和衞星網絡的能力,但要讓芯片在手機中穩定運行,還需要解決‘天線’和‘功耗’的配套問題。」他舉例説,手機內部空間有限,要設計出能連接數萬公里外衞星的高增益天線,同時控制通信時的功耗和發熱,「這對材料、結構和算法都是極大的考驗」。
聯通航美相關負責人透露了實踐進展:目前已完成兩款天通手機的自主研發設計,預計10月獲得入網許可並推向市場,同時投入大量資源開展低軌手機直連技術預研,「我們投資數智星通,就是爲了從終端側解決多網無縫接入的硬件基礎,讓手機在衞星網絡與地面網絡間切換時,用户完全無感」。
儘管技術路徑清晰,但手機直連衞星要規模化落地,仍需攻克三大核心難題。
首當其衝的是終端天線小型化。「手機內部空間就那麼大,傳統衞星通信需要的高增益天線往往體積較大,如何在不影響手機外觀和重量的前提下,實現高效收發衞星信號,是最大的工程挑戰。」黃姜江説道。
其次是功耗與散熱控制。衞星通信的功耗遠高於地面通信,如何控制手機在衞星模式下的功耗和發熱,保證用户體驗,是關鍵難題。未來需要通過芯片工藝升級、通信算法優化,將衞星通信的功耗降至用户可接受的範圍。
再次是連接穩定性與速率適配。高速運動的低軌衞星(LEO)與手機保持連續穩定連接挑戰很大。需要複雜的星地鏈路預算、抗多普勒頻移技術和智能切換算法(在衞星之間、星地之間)。有時需要通過降低信息傳輸速率來保證連接的可靠性。
最后,除了硬件和技術,標準不統一也是橫在手機直連衞星面前的「坎」。地面移動通信遵循3GPP標準,而衞星通信有自己的一套標準體系,兩者在接口、協議、認證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設備互通性差,增加了產業鏈成本。
目前,隨着3GPP R17 NTN(非地面網絡)標準成熟應用,衞星芯片價格已從2000元降至500元以下,但要實現「全民直連」,還需推動標準的進一步融合。「華為Mate60的突破證明,當終端規模上來后,芯片成本還能再降」,謝鷹預測,未來3GPP NTN國際標準的落地,將打破衞星現有的私有協議封閉的問題,終端規模會更上層樓,芯片成本再次大幅下降,千元機標配衞星功能將不再是奢望。
從「成本高企」到「普惠共贏」,運營商成關鍵紐帶
衞星通信長期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困境:終端價格高、流量成本貴,導致其只能在應急通信、遠洋運輸等專業領域應用,難以進入大眾市場。而牌照落地后,如何構建「低成本、規模化」的商業化閉環,成為行業能否爆發的核心。
「衞星通信要走向大眾市場,關鍵在電信運營商。」謝鷹解釋説,衞星企業擅長網絡建設,但缺乏觸達用户的渠道;而電信運營商在2B(行業客户)、2C(個人用戶)市場深耕多年,擁有龐大的客户羣體、成熟的渠道體系和豐富的業務運營經驗,「兩者攜手,才能破解‘終端貴、流量貴’的死循環」。
聯通航美相關負責人透露了其的商業化探索,作為中國聯通旗下混合所有制的科技企業,既具備「國家隊」的基因與資源,又擁有市場化公司的敏捷與創新活力。他介紹,依託「沃星空」「沃星陸」「沃星海」「衞星直連」四大業務板塊,聯通航美正在構建全方位的衞星通信服務能力,為政府、企業、行業客户提供「端到端」的空天地一體化解決方案。最終目標是推動衞星通信從一個昂貴、小眾的「備用手段」,演進為普惠、可靠、嵌入到各行各業生產流程中的「標準配置」。
黃姜江則從產業鏈角度補充道,運營商的加入能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在終端設備方面,要發揮我國市場優勢,以規模化應用需求牽引終端成本下降和技術迭代,鼓勵終端廠商與衞星運營商深度合作,定義產品標準。以美國星鏈為例,其通過終端補貼和巨型星座,迅速將用户規模擴大到600萬,實現了商業閉環,國內只要衞星企業與運營商深度合作,完全可以複製這種模式。
在具體的商業化落地中,B端與C端需要採取不同策略。
在B端市場,聚焦「剛性需求」,打造「通信+場景」解決方案。聯通航美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將智慧應急、現代化消防救援、數字林草監管、智慧海洋、能源基礎設施數字化等列為「第一梯隊」場景,「這些領域需求剛性,關係國計民生,且我們已具備深厚的行業認知,能快速將衞星能力轉化為客户價值」。例如,在海洋牧場場景,不僅提供船舶通信服務,還通過「通信+感知」模式,為養殖户提供水質監測、氣象預警等增值服務,「讓衞星通信從‘備用手段’變成‘生產工具’」。
在C端市場,運營商要以「手機直連」為突破口,通過「終端普及+資費創新」降低門檻。佟金龍認為,實現無縫的「不換卡不換號」體驗,不僅是核心網連通,更需要業務層、計費系統、客户服務的全方位融合,確保用户在全球任何地方都能獲得一致、簡單、透明的業務體驗。
值得一體的是,要實現商業化閉環,僅靠企業自身遠遠不夠。多位受訪者均強調「生態共贏」的重要性。
「終端生態是我們戰略的基石。我們的整體規劃是‘自上而下定義標準,自下而上規模驅動’。」聯通航美相關負責人提出,
在頂層,積極參與並主導行業終端標準制定,推動接口、協議統一;
在中層,將核心通信能力「模塊化」「SDK化」,向生態夥伴開源軟件開發套件和硬件參考設計;
在底層,通過投資數智星通,利用其規模化製造能力極致地降低終端模組和整機的成本。
「我們的目標不是‘通吃市場’,而是成為空天地生態中最堅實的‘創新基座’,通過賦能夥伴,共同服務千行百業。」聯通航美相關負責人強調,只有當終端價格下降到當前水平的幾分之一時,真正的「普惠化」纔會到來。我們的角色就是通過資本、技術和訂單,催化這一過程。
黃姜江則從政策層面建議,應建立「開放的天地融合測試驗證平臺」,降低各類企業參與門檻。「衞星通信產業鏈長,涉及衞星製造、終端研發、運營服務等多個環節,只有讓更多企業參與進來,才能形成良性競爭,推動技術快速迭代。」他以我國5G發展爲例,正是因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力,才實現了「技術領先、規模第一」的成就,「衞星通信要複製這一成功,必須打破‘單打獨鬥’的思維」。
三大運營商差異化競逐萬億市場
業內認為,未來衞星通信有望形成新的萬億級市場。隨着牌照落地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衞星通信產業正加速從專業領域向大眾消費市場滲透。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在衞星通信領域的實踐不斷深入,推動行業生態持續演進。
中國電信依託天通一號衞星系統,在應急通信和行業應用領域實現規模化落地。通過整合5G終端與衞星通信模組,已推出包括麥芒40在內的35款支持衞星通信功能的終端產品,用户無需換卡換號即可實現地面網絡與衞星網絡的無縫切換。黃姜江分析,天通一號作為我國自主建設的高軌衞星移動通信系統,已在應急救援、偏遠地區通信等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
中國移動正推進衞星通信與地面網絡的融合創新,其申請的衞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已進入審覈流程。通過與中國星網等合作成立的中國時空信息集團,整合衞星資源與地面網絡能力,已實現北斗短報文商用試驗和時空基礎數據「一張網」建設。在技術層面,重點攻關手機直連高軌窄帶語音通信中的無線特性增強、低碼率語音編解碼等關鍵技術。
中國聯通於2025年9月獲得衞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可依法開展手機直連衞星等業務,目前已支持華為、OPPO等21款國產旗艦機型在國內部分地區提供服務。其與時空道宇合作發射的「聯通星系」01星-04星已成功入軌,其中04星作為國內首顆具備3GPP窄帶物聯通信能力的低軌衞星,正在開展低軌窄帶物聯體制在軌測試。聯通航美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聯通旗下專業子公司,其核心優勢在於「既懂衞星,又懂地面網絡」,通過構建「智能網絡融合大腦」,實現高軌、低軌、地面5G網絡的智能調度。
這些實踐覆蓋了從高軌到低軌的衞星資源利用,從應急保障到大眾消費的場景拓展,從技術研發到商業落地的全鏈條探索,正在推動衞星通信與地面通信的深度融合,為產業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低軌衞星組網成本高、壽命短,難以支撐多張巨型星座的商業閉環,未來衞星互聯網領域,大概率會出現「網業分離」的局面:最終可能形成1-2張全國性衞星骨干網,由衞星企業負責建設和維護,而三大運營商則聚焦業務創新,通過整合衞星與地面網絡能力,服務各自的B端和C端用户。
聯通航美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認同,其與中國聯通集團的協同正是「網業分離」的雛形:聯通航美負責衞星通信能力的建設和整合,以API服務的形式嵌入聯通雲的「一體化算力網絡」,「聯通的政企客户在訂購雲服務時,可直接勾選‘衞星寬帶接入’‘遠程實時監控’等功能,無需關心背后的技術細節」。這種「能力互嵌、市場共拓」的模式,既發揮了聯通航美在衞星領域的專業優勢,又藉助聯通集團的渠道快速觸達客户。
「我們的角色是‘翻譯官’,將不同衞星網絡的技術語言,翻譯成用户需要的統一、穩定、簡單的服務。」聯通航美的相關負責人形象地比喻道,「我們是‘解決方案提供商’和‘生態賦能者’,我們不僅關心‘路’,更關心‘路上跑什麼車’‘貨怎麼運’。」
佟金龍則從用户體驗角度補充道,「網業分離」能讓用户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運營商專注於業務創新,會推出更多像‘不換卡不換號’這樣的便捷服務;衞星企業專注於網絡建設,能不斷提升網絡覆蓋和穩定性,最終受益的是用户。」
手機直連衞星逐步走向「千家萬戶」
從中國聯通獲得A13-1牌照,到手機直連衞星技術的突破,再到三大運營商的差異化佈局,我國衞星通信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這場變革的核心,是讓衞星通信從「昂貴的備用手段」,變成「普惠的標準配置」;這場變革的關鍵,是技術、商業、生態的協同發力。
未來3-5年,衞星通信行業將呈現「競爭中協同、協同中發展」的格局。受訪專家強調,我國衞星通信產業要實現「彎道超車」,必須打破國企、民企的壁壘,「國企在資源、資金上有優勢,民企在創新、效率上有優勢,兩者結合才能快速補齊短板,在與國際巨頭的競爭中佔據主動」。
正如受訪人所言,牌照只是「入場券」,真正的考驗在於能否攻克技術瓶頸、構建商業閉環、打造開放生態。未來,隨着核心元器件的國產化、終端成本的下降、標準的統一,衞星通信將徹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偏遠山區,孩子們通過衞星網絡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在遠洋航船上,船員用手機與家人視頻通話;在地震災區,救援人員依靠衞星通信快速開展搶險……
從「星辰大海」到「千家萬戶」,衞星通信的「普惠時代」已在路上。而在這場關乎國家科技實力和民生福祉的變革中,企業的創新、產業鏈的協同、政策的支持,將共同書寫我國衞星通信產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