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8 22:55
人工智能訓練師是什麼?在山東港口青島港2025年職業技能大賽上,人工智能訓練師項目初次登場,便吸引多方注意——
「人工智能怎麼訓練?」
「訓練的目的是什麼,和咱們港口有什麼關係?」
「訓練師在做什麼?」
……
比賽結束后,關注與好奇紛至沓來。在AI應用成為熱門方向,IT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傳統碼頭如何參與這一科技革命,實現「鳥槍換炮」,建設智慧化港口,也成為港航界的心頭事。緊抓發展機遇、順應發展潮流,青島港在行動着,39名參賽選手在比賽中各展風采,活力澎湃。本期「微觀海港」,我們走近六位人工智能訓練師,感受后浪風采。
教它去「看」、去「思考」,海港AI初長成
「在我看來,人工智能訓練師所做的事或許不是去做模型再創新,而是如何把模型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我們的工作就像是教機器去‘看’和‘思考’,讓機器可以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一樣,高效安全地完成作業。」前港公司新入港大學生韓博垠解釋道。對模型進行訓練、微調,再將其應用到港口實際生產環境中,是人工智能訓練師的目的。
本次比賽以「機器視覺在安防方面的應用」為主題,構建一個智慧港口安防態勢感知系統,深度融合安全違規抓拍取證、設備運行狀態監控及環境風險預警三大功能。這就要求機器既能識別、也能判斷。
對人工智能訓練師來説,這份工作有點像養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看到世界、感受世界然后才能通過思考做出判斷,類比在人工智能的成長過程,就是讓它「看得多」「聽得到」「想得多」。
「藉助機器視覺技術,我們能夠分區域識別、檢測監控畫面中的工人勞保用品是否佩戴齊全、安全防護是否規範,通過持續訓練,系統的識別精度不斷提高,技術應用更靈活」,QQCTN軟件開發部軟件研發主管助理肖廣恩這樣解釋:「要想教會機器‘看’得更準,就需要有大量實際應用中的數據打底,我們為模型提供表格、數據庫、網絡和Web服務器日誌等結構化數據和圖像類、文本類、音頻類、視頻類等非結構化數據,通過設定明確任務,模型就能給出我們需要的反饋。」
「這背后其實是很多重複性的工作,需要一遍遍的校準和糾正」,QQCTN軟件開發部軟件研發室經理韓鋭説道,但也正是這樣的重複、糾正、校準與辨別,纔有了模型長成之時的成就感。
自己去看、去思考,新人訓練師成長記
入港兩個月,入港1年,入港2年,入港5年,入港7年……本次大賽得獎的前六名均是90后,青春力量閃耀海港,海港高質量發展的接力棒在他們手中交接。
訓練AI大模型與海港實際工作相結合,這要求訓練師自身要熟悉生產、精通業務。打鐵還需自身硬,訓練AI前,他們要有自己的思考。這份認知是如何獲得的呢?
作為智慧港口建設的前沿陣地,QQCTN始終將科技賦能、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作為自己的第二個經濟增長極,在科技產品不斷迭代的過程中,深耕IT技術在港口的應用,取得傲人的成績。
在採訪中,QQCTN軟件開發部副經理劉耀徽向記者説道:「其實我們部門現在也不足30人,平均年齡是在29歲左右,最初都是校招的大學生,對我們軟件開發部來説,快速上手業務就是要實實在在地參與到項目中,以項目實踐驅動成長。」
在A-TOS和A-ECS系統的開發、複製與推廣的過程中,都有年輕人積極參與。本次比賽的冠軍,QQCTN軟件開發部系統研發主管劉蓉蓉就是一個代表,在A-TOS系統上線前的關鍵測試階段,她每天投身系統開發第一線,堅持不懈,直至系統順利上線;獲得季軍的梁帥在從事軟件開發前,在業務一線進行了半年的輪崗學習,從船舶靠離泊到中控調度,基礎業務知識掌握牢固后,來到了軟件開發部,目前已經參與到A-TOS系統在QQCTU四期碼頭的推廣項目中了……
后浪給智慧碼頭建設交出投名狀,為此他們也不斷磨鍊技能、快速成長,以交出優秀的成績單。
「最初的運籌學到機器學習,后面是深度學習、AI大模型,我們也始終在研究最前沿的技術。」劉耀徽説道。接觸前沿技術,就要有源源不斷地學習動力。為此,QQCTN總會定期開展相關技術培訓、組織技術研討,每周都會有專人分享工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及破題過程,將技術、原理、方法逐一拆解,周周有進步,日日有思考。
作為傳統干散貨碼頭智慧化改造的先鋒,前港公司先后完成了門機「一控二」全船自動化作業改造、干散貨裝卸系統全過程智能管控平臺等多項關鍵技術突破,以卓越的創新實力,為港口智慧化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前港公司的年輕人也有自己的成長路徑,「實戰練兵、雙向賦能」是團隊項目負責制管理模式的重要原則。「我們不光是讓青年擔當項目經理,負責跟蹤項目進度、招投標情況、成果驗收等工作,還想讓他們擔當技術人員深度參與,瞭解技術甚至學會自主開發。」前港公司自動化智控中心主任、團隊帶頭人趙偉麗説道。
在前港公司的培養計劃中,新入港大學生韓博垠和江夢憑藉在校時過硬的理論知識進入了「偉麗創新團隊」的門機「一對二」安全防護系統項目,在項目中鍛鍊了提高AI視覺識別率的相關技術,也為他們在比賽中分別取得第五名、第六名奠定了基礎。
技術的應用始終離不開豐富的實踐認知,兩名大學生當前還處於輪崗階段。「我們在輪崗的時候,也會去現場參觀。其實我們反倒更需要去了解那種一線的工人師傅們,他們真正的痛點在哪里?我們應該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對模型進行訓練。」江夢參賽前,在實踐中發出這樣的感慨。「這項工作很有挑戰性,但能把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場景中,為港口智能化貢獻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興奮。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領導們看到了我的專業背景和熱情,給了我這次參加比賽的機會,真的非常感謝她。」韓博垠這樣説道。機會始終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而這份準備,就是誠實地看見、做到,認真地思考和不懈的學習。
訓練AI只是智慧港口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海港生產的各個角落,青年訓練師們用代碼搭建起「科技橋樑」,讓技術真正融入港口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他們既是技術的「轉化者」——把前沿模型變成解決港口實際問題的工具;也是港口的「賦能者」——用數據和算法讓傳統作業模式煥發新生;更是未來的「開拓者——在智慧港航的賽道上不斷探索未知、突破邊界。
撰稿|劉芳君、段鈺晨
素材提供| 前港公司、QQC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