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產業丨射頻前端模塊市場進入關鍵時刻,國內廠商正在崛起

2025-09-18 20:30

市場格局正在發生,巨頭壟斷下的中國機會

射頻前端市場的[馬太效應]曾極為顯著。

2022年全球市場CR5高達80%,博通以19%份額領跑,高通、Skyworks、Qorvo、村田緊隨其后,這些企業憑藉數十年技術積累,在濾波器、PA等核心領域構建起專利壁壘。

以濾波器為例,SAW濾波器全球CR4達95%,日本村田一家獨大;

BAW濾波器更被博通壟斷87%市場份額,中國企業長期徘徊在中低端分立器件領域。

但變化已在悄然發生,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復甦成為關鍵推手,全年同比增長6%,其中華為以25%的增速強勢迴歸高端市場,VIVO、小米、OPPO、榮耀形成[四分天下]格局。

本土手機品牌的崛起,為國產射頻廠商提供了寶貴的[試錯窗口]。

卓勝微憑藉射頻開關領域的優勢,率先實現L-DiFEM量產,2024年銷售額突破40億元。

唯捷創芯則在PA模組領域突圍,成為國內首家實現L-PAMiD大規模出貨的企業。

這種突破背后,是需求牽引+政策支持的雙重驅動。

美國關税政策的變動,讓國內頭部手機廠商對供應鏈安全的焦慮加劇,中高端機型開始主動導入國產射頻模組。

2025年4月以來,小米、OPPO等品牌在旗艦機型中測試國產L-PAMiD模組,單機射頻前端價值量提升30%,這一趨勢被業內視為第二次國產替代浪潮的起點。

Yole預測,到2030年全球射頻前端市場將突破170億美元,而中國廠商的全球份額有望從當前的15%提升至30%,增量空間主要來自高端模組替代。

從卡脖子到破局點,找細分賽道技術突圍

Sub3G L-PAMiD等高集成模組領域,一顆指甲蓋大小的芯片需集成10-20顆裸die,包含PA、LNA、開關、濾波器等,還要解決頻段間干擾、散熱、封裝應力等難題。

國內企業的突圍,始於對核心器件的逐一攻堅。

濾波器技術的[中國路徑]尤為關鍵,作為射頻前端價值佔比最高的器件,濾波器曾是國產廠商最大的短板。

2022年前,BAW濾波器幾乎被博通、Qorvo壟斷,但國內企業找到了差異化突破口——高性能SAW濾波器。

Yole數據顯示,自2022年起,高性能SAW在3.5GHz以下頻段實現與FBAR相近的性能,成本卻降低20%,這一技術路線的普及為中國廠商打開空間。

卓勝微通過自建12英寸IPD產線,實現SAW濾波器量產;

賽微電子則在MEMS工藝基礎上,推出國內首款BAW濾波器,打破國外專利壟斷。

高集成模組的突破則體現了系統級能力的提升。L-PAMiD模組作為高端手機的[標配],其技術難點在於多頻段兼容與小型化。

唯捷創芯在2023年實現Phase7LE架構L-PAMiD量產,支持全球主流Sub3G頻段,良率從初期的60%提升至85%;

慧智微則憑藉可重構射頻技術,推出Sub6G模組,適配5G-Advanced新頻段,成為華為Mate60系列的供應商之一。

這些突破背后,是研發投入的[軍備競賽]。

2024年卓勝微研發費用達6.29億元,研發人員佔比超40%,而唯捷創芯、慧智微的研發費用率均維持在20%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不過,技術攻堅仍面臨[專利阻擊]的挑戰。

BAW濾波器領域,博通、Qorvo擁有超2萬項專利,國內企業每推出一款新產品,都需應對潛在的訴訟風險。

目前,卓勝微、海思等企業已組建專業專利團隊,通過自主研發與交叉授權構建防禦體系,預計未來5年國內射頻企業的專利數量將實現翻倍增長。

競爭格局演變,六強爭霸與行業出清

國內射頻前端行業正經歷從野蠻生長到有序競爭的陣痛。

2019年美國製裁后,資本湧入該領域,涌現出卓勝微、唯捷創芯、昂瑞微、飛驤科技、慧智微、鋭石創芯等一批企業,形成[六強爭霸]格局。

2025年以來,行業分化加劇——卓勝微、唯捷創芯等頭部企業因高端模組投入加大,出現短期虧損;

而中小廠商在分立器件領域的價格戰愈演愈烈,部分企業毛利率跌破15%,面臨被淘汰風險。

這種分化的核心在於產品結構差異,頭部企業已從分立器件轉向高集成模組,2024年卓勝微模組營收佔比達36%,唯捷創芯PA模組營收超26億元,這些產品的ASP是分立器件的3-5倍,雖短期投入大,但長期增長空間明確。

而聚焦ODM市場、Cat1物聯網模塊的中小廠商,受限於價格競爭,難以突破盈利瓶頸。

ODM市場為例,雖然每年有4億部手機需求,但單機射頻前端採購額僅6-8美元,且ODM廠商為壓低成本,常通過招標方式壓低價格,部分訂單甚至虧損中標。

行業出清的過程中,品牌客户綁定成為關鍵變量。

國內頭部手機廠商為保障供應鏈安全,通常選擇3-5家射頻供應商進入資源池,只有進入資源池的企業才能獲得產品迭代的機會。

華為通過供應鏈重構,帶動海思、唯捷創芯等企業技術升級;

VIVO則與卓勝微合作開發Phase8L架構模組,進一步提升集成度。

這種綁定式發展,讓具備模組設計能力、產能保障的企業脫穎而出,而缺乏品牌客户支撐的中小廠商,將逐漸被邊緣化。

值得關注的是,汽車、物聯網等新興領域正成為第二增長曲線。

隨着汽車智能化加速,ADAS、車聯網對射頻前端的需求激增,2027年全球汽車射頻前端市場規模預計達19億美元。

唯捷創芯、昂瑞微已推出車規級射頻芯片,通過AEC-Q100認證,進入比亞迪、蔚來等車企供應鏈。

在物聯網領域,慧智微的衞星PA模組適配低軌衞星通信,飛驤科技的WiFi7 FEM搶佔高端路由器市場,這些新場景的突破,正為國產射頻企業打開增量空間。

6G成新[戰場],換道超車的歷史機遇

5G技術逐漸成熟,6G已成為全球射頻產業的[新戰場]。與5G時代中國企業跟跑不同,6G佈局中,中國廠商有望實現並跑甚至領跑。

經過5G時代的攻堅,國內企業已掌握GaN、先進封裝等關鍵技術。

北京大學團隊研發的超寬帶光電融合集成系統,實現0.5GHz-115GHz全頻段高速傳輸,為6G毫米波通信提供核心支撐;

三安集成、蘇州能訊在GaN射頻器件領域實現量產,打破國外廠商在基站射頻領域的壟斷。

這些技術突破,讓中國企業在6G射頻前端的研發中,不再依賴國外專利與工藝。

此外,中國將6G納入[十四五]規劃,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研發;國內代工生態不斷完善,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的12英寸晶圓產線,可滿足射頻芯片的製造需求。

華為、中興在6G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提升,已提交超2000項6G相關專利,這些都為中國射頻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提供了保障。

6G時代的通感一體化、太赫茲通信、衞星互聯網等場景,對射頻前端的帶寬、功率、集成度提出更高要求。

國內企業在可重構射頻、智能超表面等技術領域的探索,與6G應用需求高度契合。

慧智微的可重構PA可動態適配不同頻段,降低6G終端的複雜度;

卓勝微研發的三維集成封裝技術,可實現射頻芯片的超薄化、小型化,滿足AR/VR等終端的需求。

正如Yole分析師哈桑·薩利赫博士所言:[6G將重新定義射頻前端市場的平衡,誰能在技術與生態上佔據先機,誰就能主導未來十年的行業格局。]

尾:

2019年的[卡脖子]焦慮,到2025年的高端突破,中國射頻前端產業用六年時間走完了國外企業二十年的路。

但也需清醒認識到差距依然存在,全球前五大射頻企業年銷售額均超30億美元,而國內所有射頻企業總銷售額不足200億元,僅相當於博通的1/3;

BAW濾波器、高端PA等領域,國外廠商仍佔據技術制高點。

對於整個行業而言,需避免低水平內卷,加強產業鏈協同。

濾波器企業與模組廠商應建立長期合作,共同攻克技術難題。

只有形成[技術創新-規模量產-生態完善]的良性循環,中國射頻前端產業才能真正實現自主可控,在全球通信格局中佔據戰略高地。

部分資料參考:微波星雲:《Yole權威報告:射頻前端市場迎來"中國時刻"》,華經產業研究院:《中國射頻前端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鍾林談芯:《國產射頻前端,精彩在后頭》,創伴者聯盟:《射頻前端研究:行業空間廣闊,高端突破正值當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