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8 19:36
作者 | 封華編輯 | 魏曉
中國大模型創業公司MiniMax,惹到了地表最強法務部。
彭博社在9月16日報道,好萊塢三巨頭——迪士尼、環球影城和華納兄弟,已正式起訴MiniMax,指控其盜用知識產權,稱其旗下的「海螺AI」應用,「完全無視美國版權法」,通過生成IP角色進行推廣宣傳,涉及《星球大戰》中的達斯·維達、《神偷奶爸》中的小黃人和《神奇女俠》等。
海螺AI曾備受市場歡迎。去年2月,OpenAI發佈Sora引爆文本生成視頻話題后,海螺AI在隨后的4月上線。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全球AI產品榜的「出海總榜」和「視頻生成」類,「海螺AI」連續兩月蟬聯榜首。
海螺AI曾自稱「口袋里的好萊塢製片廠」,已為創作者生成超3.7億個視頻,似乎網上資源都能為其所用,如今好萊塢巨頭打破了美夢。
這一事件,揭示了藏在AI下的暗礁。更雪上加霜的是,當下正處於MiniMax推進IPO的關口。
被稱為「AI四小強」之一的MiniMax成立於2021年,最新一輪估值超過40億美元,計劃最早於今年上市。與此同時,其競爭對手智譜有望在10月份取得實質性IPO進展,爭奪「國內大模型第一股」的稱號。
此次風波,是否會成為影響局勢走向的關鍵?
合規風險籠罩MiniMax
MiniMax這下真的踢到鐵板了。
畢竟有玩笑稱:流落在荒郊野外都能畫個米老鼠,等迪士尼法務部帶走你。更何況如今迪士尼聯合兩大巨頭帶着119頁起訴書有備而來。
「該案件的核心爭議點聚焦於‘合理使用’(Fair Use)原則的具體適用性,圍繞這一原則的博弈將直接影響案件走向,目前尚無絕對勝訴方。」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董毅智律師對「AI藍媒匯」分析。
具體來説,MiniMax可能會主張自身AI的訓練行為,並非是對原作品的簡單複製或搬運,而是提取、整合與重構,服務於AI生成新內容的創新性目標,符合推動技術創新與行業發展的公共利益。
但是,從迪士尼們的角度來看,MiniMax出於商業盈利目的,生成的高度相似的作品,有可能搶佔原作品的市場份額,衝擊正常的商業價值。
雙方的較量孰強孰弱,還需主要考察三個方面:一是MiniMax的AI訓練池中是否包含迪士尼們的版權作品,範圍、數量、授權方式如何;二是生成的作品在覈心元素、關鍵情節等方面的相似度;三是MiniMax有沒有刻意規避版權方的技術保護措施,如加密、水印等。
如果説,基於大模型的技術特點,在訓練階段使用知名角色信息,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輸出與版權作品本質相似的作品,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特別是還打上「Hailuo AI」的水印進行宣傳。
通常情況下,此等糾紛會走向和解,這或許就是MiniMax有恃無恐的原因——不就是錢嘛。
今年8月,原告律師曾向MiniMax發函,詳細列出其生成的侵權角色——包括鋼鐵俠、死侍、蜘蛛俠、《獅子王》《冰雪奇緣》中的主角在內約50個IP角色。但MiniMax既未作出實質迴應,也未下架內容。
那麼,普通用户在使用海螺AI生成這些內容時,會面臨侵權風險嗎?
「若是個人出於非商業目的使用,比如生成同人作品僅供自己娛樂,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會受到‘合理使用’原則的保護。然而,一旦涉及商業用途,或者進行廣泛傳播,風險就會大幅升高。」董毅智律師向對「AI藍媒匯」分析。
也就是説,使用海螺AI的創作者,在藉此獲取流量的同時,也有一定的可能面臨侵權風險。
對於MiniMax來説,違規風險始終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旗下的AI陪聊軟件Taikie就受此困擾。在Talkie上,用户可以與不同性格和身份的虛擬角色進行互動,也可以自己上傳20張照片,塑造專屬於自己的虛擬角色,充當精神戀愛對象。
但是,這類主打「擦邊」和「成癮」性的應用,本身就面臨着監管和倫理風險。與此次被控告版權風險如出一轍的是,MiniMax有能力為大模型規避法律風險,但卻沒有主動進行擦邊內容的有效引導和過濾。
2024年11月,日本應用商店將Talkie下架,一個月后美國跟進,Taikie的火爆態勢戛然而止。
顯然,MiniMax在面臨技術迭代和友商競爭壓力的同時,還需要解決更多問題。
「曇花一現」的MiniMax
在推進IPO的道路上,MiniMax急於證明自己的實力與價值,不斷擴充產品體系是重要舉措之一。
MiniMax圍繞娛樂和生產力工具賽道,推出了多項技術和應用,特別是今年6月的「技術發佈周」,MiniMax一改往日的低調,連續發佈了五款AI產品,涵蓋開源大模型、AI視頻大模型、智能體、AI音色工具等,盡力展示着全棧AI能力生態。
顯然,為補齊IPO前的敍事,MiniMax的動作也快了起來。不過,時至今日,MiniMax還未拿出足夠火爆的C端AI應用。
2023年9月,MiniMax推出Talkie的國內版應用星野,同樣是陪伴聊天玩法,同時UI更加精美,功能也有所增加。
之后,MiniMax還將「海螺AI」一分為二,拆分為一個主打AI助手的「MiniMax」,和側重視頻創作的「海螺AI」。
但無論是「星野」,還是生產力視頻工具「海螺AI」,MiniMax即使加入陪伴和社交元素努力吸引用户,都沒能打造出第二個Taikie。
QuestMobile在9月1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星野擠入了2025年8月月活躍用户規模TOP10榜單,位列第九位,用户規模為100-500萬,與豆包等熱門應用,差了數個量級。海螺AI則沒有上榜。
9月份,MiniMax又推出新一代AI音樂生成模型MiniMax Music 1.5,同樣沒能激起多大的市場水花。
C端砸不出水花的同時,MiniMax在b端也未能取得太大突破。
據報道,MiniMax的To B戰略與友商不同的是,堅持標準化產品,不接受深度定製或私有化部署需求。他們認為只有標準化路線才適合大模型創業公司,否則定製化項目投入大、周期長,反而説明這一代模型能力不足。
MiniMax副總裁劉華表示:「2025年MiniMax的目標是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使其進入更多嚴肅的生產和研發場景。」
但面臨資本降温、技術迭代趨緩、商業化壓力陡增的局面,MiniMax的戰鬥力已然不再充沛。
2024年9月份,MiniMax產品負責人張前川,淡出公司事務,改任產品顧問一職;今年3月份,MiniMax負責商業化的合夥人兼副總裁魏偉離職;今年7月,副總裁、戰略投資負責人魏瀚曈正式離職。
這讓MiniMax艱難的B端行業化之路,更加雪上加霜。
而與此同時,智譜正在加速搶奪「國內大模型第一股」的桂冠。從融資歷程上看,智譜的底氣更足。
智譜的融資節奏,規模更大也更頻繁,今年7月2日又獲得10億人民幣戰投,估值已經達到300億。
差不多的時間,有消息稱MiniMax已接近完成新一輪近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將超過40億美元,約合286.96億元人民幣。
接近的估值水平與爆料時間,顯示出爭搶IPO節奏的暗流洶涌。二者的IPO計劃,是中國AI創業浪潮的縮影,上市並非終點,而是更嚴格考驗的開始。
不過,對於MiniMax來説,其在AI在情感陪伴市場曇花一現,以及在B端市場的失利,迟迟未能找到第二增長曲線。在一眾大模型和AI應用之間,MiniMax已然「泯然眾人」。
至於其本身的IPO進程,除了投資人,或許無人在意。
Lanmeih/今日話題
你認為蔚來能夠翻身嗎?
咱們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