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9 08:37
近日,著名機構高盛發佈研報稱,中國冷氣機市場因其高度整合、領導者盈利率高、供需平衡以及領導者的盈利核心策略而展現出多方面吸引力。高盛維持了對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海信家電及小米的「買入」評級,企業在市場中的穩健表現贏得了機構的認可。高盛認為,小米憑藉其生態系統和分銷效率,有望成為穩固的第二梯隊領導者。相比之下,格力則因需求減弱及競爭加劇,增長前景轉差,高盛將其評級由「買入」降為「中性」。
高盛此番評級調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中國家電行業的現狀:在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情況下,市場格局或將面臨重塑。
高盛研報看好小米
高盛研報指出,中國家電市場的「鮎魚」小米正在空調領域掀起波瀾,這場競爭的本質並非單純的價格戰,而是供應鏈、製造、渠道和生態系統效率的全面對決。
具體來看,高盛認為,美的集團憑藉其全球領先的製造優勢和持續優化的渠道效率,被視為最具韌性的參與者,甚至有望進一步擴大份額。
而格力則因為高度依賴國內空調業務、產品溢價最高且應對策略相對迟緩,被高盛認定為最易受衝擊的巨頭,並因此將其評級從「買入」下調至「中性」。
小米依託生態系統優勢有望成為第二梯隊領導者,預計2026年市場份額將提升至約10%。受惠於其分銷網絡、產品生態圈及生產能力改善,市佔進一步增加將視其中高端產品及線下渠道的策略。
高盛認為,以美的為首的傳統巨頭在供應鏈和製造效率上擁有深厚壁壘,這體現在其更高的毛利率(GPM)、規模經濟、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對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持續投資;小米的競爭力在於其分銷效率和生態系統賦能,同時,龐大的現有用户基礎降低了獲客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都在彌補自身的短板。美的、海爾和海信重新設計入門級產品,並通過旗下大眾市場品牌(分別為華凌、Leader、科龍)推出了在價格和功能上與小米不相上下的競品。這一主動反擊有效遏制了小米的擴張勢頭,相比之下,格力的產品和定價策略顯得不夠積極。
不容小覷
在這場新一輪的競爭中,小米無疑是最受關注的變量。從挑戰者轉變為有力的競爭者,小米正猛烈衝擊着由傳統巨頭主導的既有格局。
日前,小米集團合夥人、總裁,手機部總裁,小米品牌總經理盧偉冰表示:這段時間,跟團隊一起討論大家電未來5年的戰略,再次明確了2030年進入大家電頭部品牌的目標,空調業務做到中國市場前二。
之后,盧偉冰再發文稱:小米大家電業務的成長越來越快。比如,小米空調今年第二季度的出貨量就超過了540萬台,銷量連續三個季度增速超過了50%。
盧偉冰還提到:在小米大家電增長很快,勢頭不錯的同時,也受到了一些同行前輩的「特別關照」。説實話,承蒙前輩這麼看得起,我們還真的有點意外。可能有的同行看重競爭,小米更關注成長。拿空調舉例,上半年價格戰挺激烈的,有些行業前輩選擇「以價換量」,但小米空調卻做到了「量價齊升」、逆勢增長。
盧偉冰表示,小米是新人,基數小,這點成績也算不上什麼。家電行業,抬眼都是前輩大佬,每一位都值得景仰。盧偉冰認為,行業內卷不是解法,堅定投入創新才能把「紅海」變「藍海」。所以,大家電的高端化之路,小米走得特別堅決。這不僅僅是小米大家電業務的選擇,更是繼手機、汽車之后,小米全品類高端化的又一關鍵進展。
盧偉冰表示,大家電是百年賽道,小米堅信,沒有格局固化的行業,只有持續不斷的創新。小米希望和各位行業前輩,攜手共進,為百年家電行業,打開全新的廣闊天地。
小米2025年Q2財報顯示,小米集團當季總營收1159.56億元,同比增長30.5%;經調整淨利潤108.31億元,同比大增75.4%,連續兩個季度突破百億大關。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長66.2%,其中空調出貨量超540萬台,增速超60%;冰箱、洗衣機分別增長25%和45%。
拭目以待
前段時間,因為相關統計數據存在差異,圍繞線上空調銷量話題,小米高管和格力高管展開了一場「口水仗」,並就產品質量、技術、維修等展開了交鋒。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從表面上看,這是兩家在市場份額上的爭奪,而實際上,代表的是傳統制造業和互聯網思維兩種模式的碰撞。
今年以來,小米向大家電領域猛攻的態勢明顯。5月,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家電業務已經變成了小米的戰略業務。盧偉冰表示:對於傳統的空調技術,過去小米一直在補課,目前已經基本上補齊了,而在智能化方面,小米領先還是非常多的。「現在有百分之七十幾的用户都使用了小米的聯網,但是某些品牌只有百分之幾,我們之間幾乎有近10倍的差距。」
高盛分析認為,小米的策略非常清晰:以高性價比的入門級產品為突破口。小米的競爭力在於其分銷效率和生態系統賦能。它主要通過線上銷售,減少了分銷層級。同時,龐大的現有用户基礎降低了獲客成本。儘管線上渠道僅佔空調總銷量的一半,但小米已計劃通過輕資產模式擴展線下「小米之家」門店(截至2025年6月已達17000家),以配合其高端化戰略。
此外,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的生態拉動效應開始顯現,小米財報顯示,截至 6月30日,小米AIoT平臺連接的IoT設備數增長至9.89億,同比增長20.3%;擁有五件及以上連接至其 AIoT平臺設備的用户數達2050萬,同比增長26.8% ,顯示出生態建設的良好成效。摩根士丹利在報告表示,小米「手機+電動車+人工智能物聯網」結合將讓公司比同級更有競爭力,長期看好小米的競爭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前段時間,有爆料消息傳出,新到貨的小米空調外包裝標註「生產商:小米智能家電(武漢)有限公司」,這意味着原計劃11月量產的小米武漢工廠或已提前投產。高盛研報里指出,小米正通過在武漢建設工廠來提升製造效率,該工廠預計2025年底投產。公司還致力於提高垂直整合度,包括自主設計冷凝器和蒸發器、投資三花智控等。
行業人士分析認為,小米智能家電工廠將為小米「冰空洗」產品全棧自研充實底氣,在智能家電工廠建成,實現自研自產后,小米可以提高對產品品質的把控,同時發揮出更具競爭力的成本優勢。同時,作為小米繼北京汽車工廠、亦莊手機工廠后的第三座智能生產基地,武漢工廠有望進一步推動「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形成閉環。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美的要在戰術上重視小米,戰略上不害怕小米。他還指出,美的既要往上走、做高附加值產品,也要往下走、拼成本,不能坐視小米蠶食市場。不過,后面方洪波也解釋道:公司戰略上不害怕小米進入家電行業,這是基於常識來分析和判斷的結果。家電行業門檻不高,但高度競爭,行業是紅海。而且家電是個機電產品,打法固定,行業效率提升空間也不太大。「無論你是誰都一樣,包括現有幾大玩家,都一樣。它一定是一場消耗戰。
高盛研報認為,小米的入局正迫使空調行業進入一個效率為王的時代。國聯民生證券管泉森團隊發佈的《空調格局重估——未變的部分》則認為,小米的闖入,確實改變了市場的競爭範式,但當前空調龍頭規模優勢和一體化壁壘依舊,尚未能改變整個戰場的戰略態勢。
行業人士認為,未來市場的角逐,將不再是單一企業的較量,而是整個產業鏈效率、技術自研能力與生態構建水平的綜合比拼。無論最終格局如何演變,這場「鮎魚效應」引發的深度競爭,都將推動行業走向更高質量的發展路徑。
(家電網® H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