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應用,港股互聯網先行

2025-09-19 08:13

來源:2025年9月18日外發報告《AI應用,港股互聯網先行——科創&海外市場策略深度報告》

分析師:王楊  S1230520080004

           陳昊  S1230520030001

來源:浙商科創&海外策略團隊

摘要

核心觀點

AI應用,港股互聯網先行。一則,美聯儲降息落地;二則,港股互聯網傳統業務或觸底;三則,AI業務正迎快速發展。加之,板塊估值尚處歷史低位。

我們看好港股互聯網的戰略配置機會。最關鍵的是,針對AI進展較快的互聯網龍頭,理解其估值空間,不能用修復邏輯,而應基於AI投資時代的成長邏輯重塑。

驅動因素一:流動性持續迎利好

站在當前,結合美國經濟數據情況,本輪美聯儲降息類型更接近預防式降息。因此,單就美聯儲降息的影響而言,我們認為,對恆生科技走勢構成邊際利好。

與此同時,就微觀流動性而言,下半年以來,港股特別是恆生科技板塊持續向好。一方面,以國際中介機構的持股數量為統計口徑,其持有的恆生科技數量自4月以來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以港股通為觀察口徑,對恆生科技的持股數量從6月開始明顯回升。

驅動因素二:傳統業務或迎觸底

對互聯網平臺公司而言,傳統業務呈現觸底改善的跡象。一方面,近期外賣大戰出現邊際緩和跡象;另一方面,板塊具備順周期屬性,而8月PMI數據顯示底部跡象。

動因素三:AI重塑成長邏輯

從AI進展角度看,港股互聯網公司可以分為兩類,一則,以通用大模型和雲計算為核心方向,代表性公司有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二則,以垂類應用為突破口,代表性公司有美圖、快手等,兩類公司的AI業務正迎來快速發展期。

自2023年以來,全球AI產業浪潮來臨,股市也迎來AI投資時代,AI的快速進展將重塑這些公司的成長邏輯,打開成長空間。

投資建議:大模型以及垂類線索

從估值的角度看,截至9月16日,恆生科技的PE-TTM約23倍,處於2020年7月以來32%分位數。我們認為,本輪AI進展較快的互聯網龍頭公司估值空間,並非簡單的修復邏輯,而是AI產業浪潮下的成長邏輯重塑。

結合行業觀點,一方面關注大模型線索,代表性公司有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另一方面關注垂類應用線索,代表性公司有快手、美圖、金蝶國際等。

風險提示

恆生科技的傳統業務修復不及預期。AI產業進展不及預期。

正文

前言:AI應用,港股互聯網先行

AI應用,港股互聯網先行。對AI而言,產業鏈可大致劃分爲,海外算力鏈、國產算力鏈、AI應用鏈。對這三大子賽道而言,景氣是驅動主升段到來的核心因素。其中,海外算力鏈自2023年開始景氣率先爆發,2025年國產算力也逐步迎來景氣釋放,我們認為,接下來AI應用的景氣有望逐步來臨。

AI應用可分為AI軟件應用和AI硬件應用。其中,針對AI軟件應用,大模型引領,垂類應用亦有突破;針對AI硬件應用,機器人引領,其他還有無人駕駛、AI眼鏡等。

當前時點,我們重點提示,AI軟件應用,以大模型公司為代表的港股互聯網板塊先行。邏輯上,一則,美聯儲降息落地;二則,港股互聯網傳統業務或觸底;三則,AI業務正迎快速發展。加之,板塊估值尚處歷史低位。

驅動因素一:流動性持續迎利好

美國時間9月17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公佈最新利率決議,降息25個基點,符合市場預期,這是美聯儲今年以來的首次降息。美聯儲聲明指出,近期指標顯示,上半年經濟活動增長放緩。就業增長放緩,失業率略有上升但仍處於低位。通脹率有所上升,且仍處於略高水平。最新公佈的點陣圖顯示,預計今年年內還將再降息兩次(各25個基點),比6月的預測多出一次。

如果單獨分析美聯儲降息對港股走勢影響,通常而言,美聯儲「預防式降息」下,邊際上往往對恆生科技走勢構成利好。

具體來看,自恆生科技指數發佈以來,美聯儲進行過三輪降息,分別為,2019年8月1日-2019年10月31日、2020年3月3日-2020年3月17日、2024年9月19日-2024年12月19日。其中,2019和2024年美聯儲降息傾向於提前預防經濟走弱,可以定義為「預防式降息」,而2020年美聯儲降息更偏向於應對突發事件,可以定義為「應對式降息」。從恆生科技表現來看,預防式降息背景下,如2019年8月1日-2019年10月31日和2024年9月19日-2024年12月19日,恆生科技分別上漲11.1%和25.5%;而應對式降息背景下,如2020年3月3日-2020年3月17日,恆生科技下跌18%。

站在當前,結合美國經濟數據情況,本輪美聯儲降息類型更接近預防式降息。因此,單就美聯儲降息的影響而言,我們認為,對恆生科技走勢構成邊際利好。

與此同時,就微觀流動性而言,下半年以來,港股特別是恆生科技板塊持續向好。一方面,以國際中介機構的持股數量為統計口徑,今年以來截至7月其持有的全部港股數量持續下滑,而7月以來呈現底部企穩趨勢,其中,其持有的恆生科技數量則自4月以來逆勢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以港股通為觀察口徑,今年以來港股通對港股的持股數量呈穩步上升態勢,特別是對恆生科技的持股數量從今年6月開始明顯回升。

驅動因素二:傳統業務或迎觸底

對互聯網平臺公司而言,傳統業務呈現觸底改善的跡象。一方面,近期外賣大戰出現邊際緩和跡象;另一方面,板塊具備順周期屬性,而8月PMI數據顯示底部跡象。

一方面,近期美團、京東、阿里巴巴的外賣大戰迎邊際緩和。

今年以來,美團、京東、阿里巴巴圍繞外賣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補貼競爭,二季度財報顯示三家公司利潤均受到影響。9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例行發佈會,稱市場監管總局已經及時約談主要外賣平臺,相關平臺快速響應,集體發聲,承諾嚴守法律法規,杜絕不正當競爭,抵制惡性補貼,推動行業規範有序發展。

另一方面,歷史上來看,恆生科技指數走勢和我國製造業PMI呈現較強正相關,原因在於恆生科技的主要成分互聯網平臺板塊有較強的順周期屬性。而8月PMI數據,初步顯示底部跡象。

其一,8月製造業PMI為49.4%,相較上一個月回升0.1個百分點,且處於過去十年18%分位數,呈現底部跡象。 

其二,M1觸底領先製造業PMI觸底約一年左右。2015年以來,M1階段性觸底的時間分別為2015年3月、2019年1月、2022年1月,而製造業PMI階段性觸底的時間分別為2016年2月、2020年2月、2022年12月。由此可見,M1觸底的時間領先於製造業PMI觸底約一年左右,背后體現出信用擴張對經濟回升的領先性。這一輪M1階段性觸底的時間是2024年9月,製造業PMI可能於近期逐步見底。

4 驅動因素三:AI重塑成長邏輯

從AI進展角度看,港股互聯網公司可以分為兩類,一方面,以通用大模型和雲計算為核心方向,代表性公司有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另一方面,以垂類應用為突破口,代表性公司有美圖、快手等。兩類公司AI業務正迎來快速發展期。

阿里巴巴在大模型和雲服務兩個方向進展較快。其一,阿里發佈了新一代基礎模型架構Qwen3-Next,性能提升的同時成本大幅下降,阿里巴巴在大模型方向的投入持續見效。其二,阿里雲投入初見效果,2025年二季度阿里巴巴AI+雲的CAPEX投資達386億元,由此催化阿里雲收入同比增長26%,AI收入佔外部商業化收入的比例超20%。

百度的AI業務同樣駛入快車道。其一,百度集團2025二季度AI新業務收入超100億元,同比增長34%。其二,自動駕駛方面,百度旗下蘿卜快跑處在國內第一梯隊。其三,百度在AI芯片和大模型方面也都有不凡的表現。

騰訊的AI佈局正在加速落地。騰訊2025年二季度資本開支191億元,增速達119%,隨着資本開支加大,AI業務快速推進。其一,在C端,騰訊元寶已經成為國內DAU排名前三的AI原生應用。其二,騰訊還將AI能力深度融入廣告、遊戲、社交等業務,二季度騰訊營銷服務收入增長20%,而遊戲業務則基於AI推出仿真度更高的虛擬隊友和NPC的方式。

除了大模型和雲計算板塊外,垂類應用公司同樣商業化進展加速。就美圖來看,在美圖秀秀和美顏相機等核心產品集成了AI功能,在AI驅動下2025上半年訂閲滲透率提升至5.5%。就快手來看,其發佈文生視頻生成模型可靈,發佈后快速實現商業化,2025上半年可靈營收超4億元。

此外,小米在AI智能手機和智能家居方向發力,嗶哩嗶哩發佈視頻生成模型AniSora V3進軍AI創作賽道,京東則在大模型、數字人、具身智能、智能體等多方位進行佈局。

投資建議:大模型以及垂類線索

從估值的角度看,恆生科技板塊均處在歷史低位,數據上,截至9月16日,恆生科技的PE-TTM約23倍,處於2020年7月以來32%分位數。進一步關注AI應用重點龍頭公司的PE-TTM,其中,阿里巴巴和百度集團分別處於近五年來38%和50%百分位;騰訊儘管處於近五年來84%的分位數,但處於近十年來42%百分位。

更關鍵的是,我們認為,本輪AI進展較快的互聯網龍頭公司估值空間,並非簡單的修復邏輯,而是AI產業浪潮下的成長邏輯。

結合行業觀點,自上而下對港股的AI應用公司進行分類,一方面關注大模型線索,代表性公司有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另一方面關注垂類應用線索,代表性公司有快手、美圖、金蝶國際等。

風險提示

1、恆生科技的傳統業務修復不及預期。假設宏觀經濟修復力度不及預期,或者互聯網平臺外賣大戰升級,或將影響恆生科技的傳統業務修復情況。

2、AI產業進展不及預期。假設AI全球產業進展,或者相關公司的AI業務進展,大幅不及預期,或將影響恆生科技的AI成長邏輯。

法律聲明及風險提示

本公眾號為浙商證券科創&海外策略團隊設立。本公眾號不是浙商證券科創&海外策略團隊研究報告的發佈平臺,所載的資料均摘自浙商證券研究所已發佈的研究報告或對報告的后續解讀,內容僅供浙商證券研究所客户參考使用,其他任何讀者在訂閲本公眾號前,請自行評估接收相關推送內容的適當性,使用本公眾號內容應當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和解讀,浙商證券不因任何訂閲本公眾號的行為而視其為浙商證券的客户。

本公眾號所載的資料摘自浙商證券研究所已發佈的研究報告的部分內容和觀點,或對已經發布報告的后續解讀。訂閲者如因摘編、缺乏相關解讀等原因引起理解上歧義的,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爲準。請注意,本資料僅代表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的研究觀點可根據浙商證券后續發佈的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訂閲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義務,后續更新信息請以浙商證券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爲準。

本公眾號所載的資料、工具、意見、信息及推測僅提供給客户作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法律、會計或税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浙商證券及相關研究團隊不就本公眾號推送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任何訂閲人不應憑藉本公眾號推送信息進行具體操作,訂閲人應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所有投資風險。在任何情況下,浙商證券及相關研究團隊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公眾號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廉潔從業申明:

我司及業務合作方在開展證券業務及相關活動中,應恪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廉潔自律的規定,遵守相關行業準則,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職業道德和行爲規範,公平競爭,合規經營,忠實勤勉,誠實守信,不直接或者間接向他人輸送不正當利益或者謀取不正當利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