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直擊世貿組織公共論壇|為什麼非洲要大力推行數字貿易

2025-09-19 07:36

專題:聚焦2025年世貿組織公共論壇

  新浪財經 郝倩 發自瑞士日內瓦

  這兩日是世貿組織一年一度的公共論壇,每年此時,全球各地各行業的貿易從業人員就會齊聚一昂,無論是公共板塊還是私人板塊,然后一起探討各種貿易相關話題。今年,數字化的課題尤為熱門。

 (圖片拍攝:郝倩) (圖片拍攝:郝倩)

  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非洲對數字經濟,以及電子商務的渴望。

  有幾組關於非洲電商的數據不容小覷。來自Statista的數據顯示,與此同時,非洲電子商務的用户今年可能會超過5000萬,雖然相比中國或者歐洲北美或者都不算一個令人驚歎的數字,但這個數字卻是在過去七八年連年增長。與此同時,2025年,非洲電商市場的收入將會達到404.9億美元。

  尼日利亞一位代表對新浪財經説,阿里巴巴很早就在尼日利亞開展業務,如今已經成為當地最為活躍的平臺之一,很多當地小企業都會通過阿里巴巴開展自己的跨境業務。阿里巴巴在當地知名度很高。

  從上述這些不難看出,非洲市場的潛力不容小覷。很多國家也在躍躍欲試,要推進數字化經濟的發展。這其中,非洲最大的經濟體尼日利亞就在2019年11月發佈了《2020年—2030年國家數字經濟政策和戰略》,旨在將尼日利亞經濟轉型為世界領先的數字經濟體。他們要從國家層面推行數字經濟,還要兼顧對女性企業家的支持,以及中小企業融資等問題。

  然而現實的挑戰也是非常大的,很多和電子商務相關的基建都有缺位。

  在一場分論壇中,一位五六十歲的非洲女士提問説,「我生產天然的茶葉,需要出口賣給其他的國家。你們都在提跨境電商,我也曾詢問過,物流運輸成本太高了,甚至高過我的茶葉本身。」

  這就是非洲電商遇到的最實際的問題。如非洲貿易促進組織Afriborder創始人Lola Aworanti-Ekugo所説,如今很多人都在探討數字經濟,網絡聯通和人工智能,可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最終貨品還是要生產,銷售,通過實際的物流方式運,運送到消費者手中。

  「而實際的情況就是,無論是貨品流動還是人員流動,非洲內部相互之間的物流運輸,甚至比非洲與其他大洲的還要困難。這就是現實。」Lola Aworanti-Ekugo説。比如説,你要從非洲飛往迪拜,或者倫敦,可能比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更便捷。

(圖片拍攝:郝倩) (圖片拍攝:郝倩)

  還有一位非洲貿易代表坦言,非洲大陸有42種貨幣,數個支付系統,每個支付系統之間還不通。此外,每個國家的監管政策不同,數字支付所處階段也不同。有的國家手機支付很發達,有的國家可能完全沒有。他們需要進一步推進數字貨幣合作的協定,打通相互之間的貿易壁壘。

  非洲的跨境電商平臺Jumia的集團公共關係總監Abdesslam Benzitouni對新浪財經坦言,他們2012年第一次進入尼日利亞市場,當時這里沒有電子商務,沒有電商平臺,從物流到支付網絡,都需要從零開始重新構建。物流是一個大挑戰,要投資基建和倉庫,要構建當地物流體系,收發站,等等。因為沒有相應的監管政策,他們還要有自己的一套政策體系,以更好的保護買家和賣家的利益。

  「適應,這是其中的關鍵。在非洲融資困難,賺錢也並不容易。我們運營了13年依然沒能達到收支平衡。但我必須要説,這個市場機會很大,這條路是走得通的。」他説。

  在Abdesslam Benzitouni看來,更重要的,是要在完善電商平臺的同時,還要幫助本地企業家和賣家,把他們的產品推廣到全球其他地區,而不是僅僅把非洲市場當做一個消費市場。

  連接了非洲11個國家、數百萬消費者的非洲第一大電商平臺Jumia,則被大多數賣家視為出海非洲的首選合作對象。

  不要小瞧這個Jumia,他們可是進入了非洲十數個國家,已經擁有了數百萬消費者的歐洲第一大電商平臺。他們不僅和過萬家國際賣家合作,還積極促進保護歐洲本土品牌和小企業。

  像非洲數字經濟最為發達的尼日利亞,他們2012年開始大幅發展電子商務,如今已經不僅聚焦在零售市場,更是希望推進非洲的數字科技創新,要培訓自己的人才,發展更多自己的科技項目。

  這些非洲貿易代表要傳遞的信息很明確,非洲內部有越來越高內部相互貿易合作的呼聲,非洲內部是有跨境貿易的,只是成本高昂。大家也都看到了問題所在,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非洲內部很下力氣促成彼此之間更暢通的合作。如他們所説,挑戰與機遇並存。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