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9 00:4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北京商報
距離股東大會召開僅剩十余天,威海銀行30億元資本補充計劃將迎來重要審議。這場採用「內資股+H股」並行模式、募資全額注入核心一級資本的定增,不僅承載着威海銀行提升資本充足率的迫切需求,更被視作該行新領導班子戰略突圍的重要落子。
從資本數據來看,威海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近年持續承壓,2025年中期已降至8.33%,較非系統重要性銀行7.5%的監管「紅線」高出不足1個百分點,在A、H股上市的銀行中亦處於尾部水平。
對威海銀行而言,若定增能順利通過,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將得到顯著提升,為業務經營贏得發展空間。但短期「補血」並非長久之計,市場期待威海銀行證明,新補充的資本不僅是「安全墊」,更是業務轉型的「助推器」。
定增將迎來關鍵投票
距離9月29日僅剩十余天,威海銀行30億元定增方案將迎來股東大會審議,股東們的決策將直接決定此次資本補充計劃能否順利推進。
回溯這場定增的起點,7月31日晚間,威海銀行一紙公告,揭開了定增方案的面紗。根據公告,此次定增採用「內資股+H股」並行發行的模式,其中內資股擬發行不超過7.58億股,募集資金上限24.94億元;H股擬發行不超過1.54億股,對應募資上限5.06億元,兩者合計募資總額控制在30億元以內。
發行價格方面,威海銀行明確,內資股發行價格為3.29元/股,H股發行價格為3.29元/股等值港元,這一價格是該行「充分考慮股東利益、投資者接受能力和發行風險」前提下作出的決定。
但更引人注目的是發行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倒掛,7月31日收盤時,威海銀行H股報2.92港元/股,按彼時股價及匯率測算,內資股定增價格較二級市場溢價超22%。
溢價定增的買單人包括哪些機構?根據認購名單,威海銀行控股股東及主要股東山東高速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山東高速將參與內資股認購。據悉,山東高速集團直接持有威海銀行35.56%股權,並通過山東高速間接持有威海銀行11.6%股權,合計控制威海銀行47.16%股權,為威海銀行控股股東。
9月1日,威海銀行與山東高速集團及山東高速訂立有條件的內資股認購協議,兩位股東分別同意認購該行不超3.24億股內資股及不超1.06億股內資股,認購價為每股內資股人民幣3.29元,與發行價格相同。由此計算,兩者合計認購金額達到14億元,佔本次定增總額的46.7%。
在7月31日同日,山東高速在公告中提及,此次投資完成后,該公司持有威海銀行股權比例保持在11.6%不變。這意味着,控股股東通過參與認購,避免了因定增導致的股權稀釋,也提升了方案通過的可能性。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本次威海銀行定增募資約30億元,若全部計入核心一級資本,將對資本充足率產生顯著提振作用。
資本「紅線」邊緣徘徊
對定增融資的目的,威海銀行表示,在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注入核心一級資本。這一決策背后,是該行應對資本消耗壓力、為業務持續發展儲備空間的必然選擇。
這家成立於1997年的商業銀行現轄濟南、天津、青島等近130家分支機構,在山東省地方法人銀行中率先實現網點機構「全省全覆蓋」。2016年,威海銀行在山東省金融機構中首家發起設立了金融租賃公司,2020年10月12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2025年6月末資產總額達到4838.43億元。
威海銀行擴張的背后,也暗藏着資本消耗的隱憂。翻閲威海銀行近十年的資本數據,下行曲線清晰浮現:2014年和2015年,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尚在10%以上;2017年跌至8.29%;雖在2018年短暫回升至10.39%,但此后再度步入下行通道;2023年為8.77%;儘管2024年迎來小幅回彈,但據威海銀行發佈的2025年中期報告數據,這一指標已降至8.33%。
在中期報告中,威海銀行提到,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金融監管總局規定,該行需滿足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7.5%,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8.5%,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10.5%的要求。這意味着,威海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目前距離「紅線」僅剩不到1個百分點的緩衝空間,補充資本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若將視野拉寬至整個銀行業,威海銀行的處境也尤為尷尬。據Wind數據,在已披露2025年中期業績情況的A股、H股上市銀行中,威海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位居倒數第二,僅高於瀘州銀行的8.01%。
而資本消耗的根源,正是近年來持續的資產擴張,2021年,威海銀行資產總額站上3000億元臺階,此后幾年一直保持增長,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達到4838.43億元,較2024年末增加423.79億元,增長9.6%;存款總額較2024年末增加373.7億元,增長12.73%;貸款總額較2024年末增加189.51億元,增長9.01%。儘管上半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50.56億元,同比增長10.98%,歸母淨利潤11.28億元,同比增長4.94%,但利潤留存速度仍難抵資產擴張帶來的資本消耗。
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指出,由於銀行業與經濟發展高度相關,在經濟下行或復甦乏力的背景下,銀行不僅面臨業務增長的瓶頸,其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也普遍承壓。這兩個因素疊加,導致銀行通過利潤留存實現的內源性資本積累速度放緩;與此同時,資產質量惡化的速度若超過資本積累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對資本的消耗。因此,資本補充壓力加劇既有宏觀經濟層面的系統性因素,也有行業自身的結構性問題。
「利潤留存是銀行內源性資本補充的主要來源,當資產增速持續高於利潤增速時,資本充足率必然被持續稀釋。尤其在區域經濟承壓背景下,銀行傾向於通過擴大信貸投放來穩定業績,進一步加劇了資本消耗。」柏文喜進一步指出,若定增順利完成,威海銀行的資本指標將脱離「紅線」附近區域,但為穩健經營,還需具備一定的資本留存緩衝,以確保穩健經營的安全閾值。
構建「輕資本」業務模式
在淨息差持續收窄、監管資本要求趨嚴的多重壓力下,地方性銀行如何突破地域桎梏、重塑增長引擎,一直以來都是行業關注的焦點。
在這一背景下,威海銀行的一紙定增計劃,不僅是一次資本「補血」,更被視為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以來最具戰略意義的落子。
2024年9月,威海銀行迎來人事更迭,孟東曉接任董事長,張文斌出任行長。在加入威海銀行之前,孟東曉曾在民生銀行系統工作,此番接任董事長也被視為威海銀行向精細化管理轉型的關鍵信號;張文斌則是一位典型的「本土成長型」金融干將,在升任行長前,他曾歷任威海銀行支行業務部經理,公司銀行部副總經理、副行長等職位。
同年12月,二人任職資格正式獲批,新領導班子全面履職,2025年2月,威海銀行將公司名稱由「威海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威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去地域化、品牌升級的野心已悄然啟動。
此次定增恰逢新帥掌舵不足一年之際,也被業內解讀為一場戰略突圍的前奏,不過,對於威海銀行而言,資本補充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始於定增完成之后。
柏文喜建議,要實現資本的可持續平衡,必須從「外源補充」轉向「內源優化」,通過構建「輕資本」業務模式,系統性降低資本消耗強度。在資產端,優化風險加權結構,對公條線壓縮高風險權重的項目貸款,轉向銀票承兑、保函及供應鏈金融等低資本佔用業務,零售條線提升住房按揭、消費貸等風險權重資產佔比;同時優化投資結構,壓降信用債持倉,增配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風險權重較低的資產。
收入端「輕資本化」層面,柏文喜強調,應提升非息收入佔比,增強收入的資本友好性,負債端通過政務合作、社保卡、代發工資等渠道拓展低成本活期存款,強化內源資本補充能力。實施資本工具組合管理,構建「內生+外源」補充梯隊,每三年滾動發行永續債或二級資本債,補充其他一級及二級資本,形成可持續、常態化的資本補充機制,避免臨時性融資壓力,最終實現資本節約、效率提升與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對地方性銀行而言,亟須擺脫同質化競爭的路徑依賴,轉向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戰略。應依託本地資源稟賦,聚焦區域特色產業和中小企業,結合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務效率與風控能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商業模式,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競爭與高質量發展。」王劍輝如是説道。
針對未來如何平衡業務擴張與資本消耗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對威海銀行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