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9 01:56
隨着我們進入2025年最后一個季度,全球小麥和大豆大宗商品市場再次被證明對地緣政治事件、貿易政策變化和一年中這個時候獨特的天氣模式的複雜相互作用高度敏感。雖然事實證明,美國的天氣是大豆關鍵的結莢期成敗因素,到9月初,美國22%的種植面積陷入乾旱,但國內總體產量與前一年基本持平。與此同時,儘管很大一部分冬小麥區正在努力應對乾旱,但小麥市場正在進入2025/26年季節,供應前景更加樂觀。在全球範圍內,巴西大豆收成創紀錄,而亞洲的農業命運則因強勁的印度季風而提振。國內、區域和全球因素的融合意味着,雖然供應總體保持穩定,但市場的下一步行動將取決於它如何吸收這些地緣政治和氣象潮流。
大豆
天氣狀況:八月比平均水平乾燥
鑑於豆莢飽滿發生在夏末,2025年8月的天氣對大豆來説是一個成敗的因素。美國大豆產區的降雨變化很大。中西部部分地區(例如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迎來了一些必要的降雨,但其他地區(特別是愛荷華州、明尼蘇達州和中南部的部分地區)比正常情況更乾燥。因此,大豆種植區的乾旱範圍擴大:截至9月初,美國22%的大豆種植面積處於乾旱狀態,高於一周前的16%(儘管仍略高於一年前的26%)。這種季末乾旱削弱了大豆的產量潛力,因為西部玉米帶的田地出現過早落葉和豆子尺寸變小的跡象。
氣温好壞參半:八月下旬異常涼爽的天氣覆蓋了美國中部大部分地區,中西部北部地區的最高氣温保持在80°F以下。這些涼爽的温度減少了大豆的熱應激和水需求,這在乾旱地區是一種節省開支的恩惠。然而,涼爽也稍微減緩了作物的發育;幸運的是,大豆之鄉的第一場霜凍推迟了,因此大多數植物都安全成熟了。在南美洲,當時正值旱季,但天氣趨勢為下一季大豆作物奠定了基礎。
截至8月份,巴西中部和東部地區以及阿根廷農業帶的乾燥程度高於平均水平,這與正在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相符。然而,隨着8月下旬巴西南部、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的降雨,部分地區降雨量達到50-100毫米以上,情況有所緩解。這場降雨雖然造成了局部洪水,但有助於為即將到來的大豆播種補充土壤。
在亞洲,印度季風強勁:6月至8月的降雨量比長期平均水平高出約6%。僅8月份就出現了大雨(~268毫米,是2001年以來的最高降雨之一)。這確保了印度中部/北部關鍵地區大豆作物的良好濕度。然而,即使是印度也有乾旱地區--到8月下旬,印度大約19%的地區面臨乾旱,特別是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卡納塔克邦等大豆種植州。這些口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印度大豆產量。
與此同時,中國(不是大豆大生產國,而是主要消費國)遭受了極端天氣:中國部分地區8月份遭遇了創紀錄的高温(40°C)和嚴重洪水。中國北方經歷了1961年以來最長的降雨,東南部一些省份8月份降雨量超過800毫米。這種混亂的天氣威脅到了一些糧食產量和物流。雖然中國大部分大豆需求依賴進口,但大雨和洪水可能會影響國內油料作物(如花生和油菜籽),並可能對飼料需求產生輕微影響(例如一些玉米/大米的損失)。
因此,夏末天氣給大豆帶來了一些壓力--美國產量因局部乾旱而受到影響,即將到來的南美播種取決於春季降雨--但考慮到美國大豆狀況雖然下降,但遠好於2012年或2023年乾旱年份,這並不顯得災難性。
大豆市場動態:新政策推動強勁增長
2025/26年美國大豆產量預計為43.0億蒲式耳,與去年基本持平,因為收穫面積的小幅增加抵消了邊際產量的下降。美國農業部9月份的估計是,8280萬英畝收穫面積的產量為53.5布/英畝(略低於8月份的53.6布/英畝)。晚播的大豆8月份面臨一些乾旱,但總體產量略高於早些時候的預期。
在需求方面,美國大豆壓榨量將達到創紀錄水平。9月國內壓榨量預測上調1500萬蒲式耳,反映豆粕出口需求強勁,產能增加。事實上,由於新的可再生燃料財政激勵措施,美國一半的豆油預計將在2025/26年度用於生物燃料,這是第一次,這將推動壓榨廠加工更多的大豆。
相比之下,大豆出口正在縮減:美國農業部將2025/26年度美國出口預期下調2000萬蒲式耳至17.45億蒲式耳,為11年來美國大豆出口最低水平。隨着擠壓和出口下降,美國期末庫存預計將升至3億蒲式耳(比8月份的展望增加1000萬蒲式耳)。目前預計季節平均農場價格為每蒲式耳10.00美元,略有下降,反映了庫存水平的上升。
美國的政策正在推動大豆油市場強勁增長,需求和供應都迅速擴大。生物燃料激勵措施,包括美國環保署2025年6月提高的混合目標以及有利於可再生柴油的國税局新税收抵免,刺激了對大豆基生物柴油的創紀錄需求。與此同時,美國壓榨機正以最大產能運營,導致大豆油產量急劇增加,預計2025/26年超過53%的美國大豆油將用於生物燃料。供應的激增足以跟上需求的增長,確保不斷增長的生物燃料行業得到良好的支持。
它還對貿易產生影響:美國正在減少大豆油的出口(甚至進口一些菜籽油/棕櫚油),同時出口更多的膳食。印度尼西亞(世界最大棕櫚油生產國)和巴西等國家正在關注這一趨勢,因為它影響全球蔬菜油的傳播。此外,其他國家的貿易政策正在影響大豆:例如,阿根廷政府歷來對大豆出口徵收重税,目前正在政治過渡--改革可能會促進阿根廷明年的大豆出口。
小麥
天氣狀況:美國和南半球的乾旱被歐洲的濕度抵消
夏末(2025年8月至9月初)北半球小麥季節結束,並開始了下一季的初步實地考察。在美國,冬小麥收穫(主要是平原的硬紅冬和中西部/東南部的軟紅冬)於8月初完成。產量各不相同:堪薩斯州和中部平原大部分地區的產量優於遭受乾旱破壞的2024年作物,而太平洋西北部地區的軟白小麥受到了一些乾旱影響。春小麥作物(主要分佈在北達科他州和蒙大拿州)於8月份成熟,條件總體有利,但有一些乾燥的地方。八月下旬的涼爽和九月上旬的早霜襲擊了北部平原,但當時大部分地區的春小麥已經成熟或收割,因此冰凍損失可以忽略不計。事實上,在8月下旬温暖乾燥的天氣的幫助下,春小麥的收穫進度領先於正常水平,使農民能夠在9月初完成合並。一個問題是冬小麥種植的乾燥土壤:美國南部平原大部分地區仍然處於乾旱之中。
資料來源:https://www.usda.gov/about-usda/general-information/staff-offices/office-chief-economist/agricultural-weather
截至9月第二周,38%的冬小麥種植區陷入乾旱(高於一周前的34%),集中在德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等州。這增加了2026年小麥作物種植的風險,儘管預計9月份的降雨會帶來些許緩解。總體而言,對於2025年美國小麥作物來説,天氣最終比前一年的極端乾旱更為有利,但乾燥仍然限制了某些地區(太平洋西北部,南部高平原)的高端產量。
在大西洋彼岸,歐洲的小麥收成受益於8月份天氣的改善。初夏,西歐部分地區(尤其是法國)面臨乾旱,威脅糧食豐收,但7月下旬和8月的陣雨緩解了法國和德國/波蘭部分地區的乾旱,防止了進一步的損失。英國、德國和波蘭都收穫了大量農作物,而法國的收成雖然比去年有所下降,但在這些降雨后比人們擔心的要好。相比之下,東南歐(巴爾干地區)因收成而出現高温和降雨不足,這導致產量下降,尤其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家的產量。歐盟的這些混合條件導致總產量接近平均水平,除了巴爾干和意大利部分地區的一些受雨水影響的糧食(晚收降雨導致局部質量下降)外,許多地區的質量都很好。
在其他地方,隨着厄爾尼諾現象的發展,通常會給澳大利亞東部帶來乾燥的天氣。事實上,2025年冬季,澳大利亞東部小麥區比正常情況更乾燥、更温暖。然而,西澳大利亞州(另一個主要小麥區)8月份迎來了有利的降雨,再加上6月至7月的一些濕度,使其農作物前景保持強勁。此外,新南威爾士州南部和維多利亞州(位於澳大利亞東部)早期降雨帶來的底土濕度足以維持迄今為止的農作物,儘管產量可能會低於去年的紀錄。因此,澳大利亞在厄爾尼諾現象下最初持悲觀態度的前景略有改善--考慮到西部和一些南部地區的良好條件,他們在9月初的官方預測將2025年小麥產量提高至~34.5個百分點(之前的31個百分點)。阿根廷於2025年中期種植的小麥面臨着多種條件:潘帕斯部分地區持續到7月,乾旱持續到7月,但8月下旬給阿根廷北部和巴拉圭/烏拉圭帶來了大雨(50-100毫米)。這場降雨可能有助於這些地區的小麥收成,儘管阿根廷中部和南部的一些麥區仍然比理想情況乾燥。
市場動態:全球產量攀升至接近創紀錄水平
經過兩年的供應緊張,小麥市場進入2025/26年度,供應前景更加舒適。今年夏季,美國小麥產量温和復甦,全球產量正攀升至接近創紀錄水平,給價格帶來壓力。在美國,2025/26年度全麥產量約為17.34億蒲式耳(高於去年受乾旱影響的作物),總供應量(包括進口)大致持平,因為結轉量增加抵消了略有減少的收成。預計2025/26年全球小麥產量約為816個MBE,比之前的估計高出約9個MBE,與兩年前創下的紀錄持平。
9月份WASDE報告保持美國小麥供應和國內使用量不變,但將出口預測上調2500萬蒲式耳,至9億蒲式耳,理由是硬紅冬小麥早期出口速度強勁。幾個主要出口商報告了更大的收成:由於西澳大利亞州的良好條件,澳大利亞的小麥產量目前預計為34.5個百分點(上調3.5個百分點)。根據法國、德國和巴爾干地區的收成結果好於預期,歐盟的小麥產量固定在140.1兆噸(比早期預測高出約1.9兆噸)。俄羅斯小麥收成估計為85毫米噸,比8月份的預測高出約1.5毫米噸--俄羅斯中部的良好天氣抵消了南部的乾旱損失。烏克蘭、加拿大和哈薩克斯坦也出現小幅上調。因此,世界小麥期末庫存預計將升至264.1個MMT,比上個月預期高出約4個MMT,略高於去年。(值得注意的是,主要出口商持有的庫存正在增長,而擁有最大儲備的中國的庫存相對穩定。)
隨着出口增長,目前預計期末庫存為8.44億蒲式耳,比去年低約3%,是自2014年以來美國小麥庫存最低的(不包括2021/22年疫情緊張年份)。儘管庫存有所收緊,充足的世界供應仍壓低了美國小麥價格--預計季節平均農產品價格下跌0.20美元至5.10美元/桶,反映出小麥價格幾年來的最低水平。事實上,8月初,在全球大豐收的重壓下,芝加哥小麥期貨觸及五年低點(接近5.04美元/桶)。
在消費方面,全球小麥使用量預計為~814.5個百分點,增加5個百分點,主要是由於飼料使用量增加:由於小麥價格如此之低,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正在向牲畜飼養更多小麥。在歐盟,由於廉價的黑海小麥低於玉米的配給,飼料小麥的使用量正在激增。就連澳大利亞也在種植更多的超大作物。隨着人口的增長,小麥的糧食需求正在穩步增長。總而言之,全球小麥市場已恢復盈余,緩解了2022年以來的部分稀缺擔憂。這種過剩在價格趨勢中表現得很明顯:美國HRW和歐洲小麥價格今年迄今均大幅下跌,截至8月下旬,全球小麥出口價格接近202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近年來一直難以競爭的美國小麥正在重新獲得出口競爭力。早些時候美元走強和黑海大量農作物的共同作用削弱了美國的市場份額,但現在美國小麥價格對於某些類別來説是世界上最低的。
Beninga免責聲明:本文來自無薪外部撰稿人。它不代表Benzinga的報告,也沒有對內容或準確性進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