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8 20:21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張昕迎
看似便捷的功能,卻可能造成資金安全隱患。
近日,「解除支付寶賬號授權」這一話題在微博熱搜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有網友發現,在支付寶的「個人信息授權管理」列表中,被一鍵授權獲取其個人信息的軟件數不勝數,不少均涉及姓名、手機號、證件等敏感信息。用户陷入「授權氾濫」困境,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免密支付/自動扣款」則是另一大「雷區」,很多人發現了不少「隱藏扣款」。近日,來自重慶的學生黨劉雨(化名)告訴時代財經,她於去年在某在線小説閲讀平臺開通了VIP會員,使用支付寶免密支付,最近檢查賬單才發現該VIP會員一直在自動續費。
「訂的時候一時爽,取消的時候找不到,以為沒有續費了,其實每個月一直在默默扣你錢。這就像金錢小偷,因為不用動腦子,不知不覺錢就走了。」劉雨如此表示。
9月17日,支付寶在其官方微信平臺上發文迴應稱,支付寶2021年就推出了「個人信息授權管理」功能,方便用户統一管理;另外,除了可以一站管理自己的授權,用户還可以在「用户保護中心」修改自己的隱私設置,查看授權自動續費的服務等。支付寶支付設置上,也可通過自動續費/免密支付設置,解除「自動扣費」功能。
有人為薅10塊羊毛,免密支付被盜刷1萬
當下,在淘寶、美團、滴滴等各類生活服務平臺上,免密支付已經成為一項較為普遍的功能,無需輸入密碼,小額交易瞬間完成。
時代財經發現,除了「圖方便」,也有部分用户衝着優惠福利使用免密支付功能。「爲了薅首月優惠,我經常開通各種平臺的免密支付,不過之后會記得把這個功能關閉,還是覺得不太安全。」來自廣東的白領吳先生(化名)如此表示。
儘管當下仍有不少用户對免密支付功能保持謹慎態度,或僅僅只嘗試小額支付,但在使用第三方平臺進行消費時,在付款最終完成之前,是否開通免密支付早已成為消費者的「必答題」。
例如,來自遼寧的王女士(化名)近日向時代財經稱,自己在使用某在線旅遊服務平臺進行付款時,被強制關聯支付寶免密。「點擊付款后,系統就會自動跳轉到開通免密支付頁面,需同意協議並開通免密支付方能進入下一步操作,其中甚至沒有拒絕的選項。」王女士説道。
對此,北京市隆安(廣州)律師事務所陳鍾濤律師向時代財經指出,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處理個人信息、開通支付等重要功能,必須獲得用户「明示同意」和「單獨同意」。
這意味着用户必須主動、清晰地做出「同意」的動作,而不是被平臺預先設定為「同意」。
「同時,《電子商務法》也明令禁止將搭售服務作為默認同意的選項。因此,在支付環節中,通過默認勾選或隱匿‘不同意’選項來強制用户開通免密支付的做法,並不符合法律規定。」其表示。
「免密支付是全球移動支付進階的普遍方向。」9月18日,博通諮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客觀來看,免密支付確實也存在一定風險敞口,因此,該功能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時,對平臺風控能力和用户安全意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旦用户手機丟失或賬號信息泄露,攻擊者可能利用已授權的免密通道進行連續盜刷;此外,部分用户對自動續費規則理解不清或授權管理疏忽,也可能導致誤扣或遺忘扣款,引發爭議。」王蓬博説。
從實際案例來看,免密支付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帶來嚴重安全隱患。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8月發佈的《2025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當下,一些無良商家通過在網絡上發佈「走路賺錢」「免費領紅包」等宣傳語吸引老年人點擊,隨后跳轉免密支付自動扣款收取「會員費」。今年4月,陝西某地方法院發佈的一起案情介紹稱,一名原告手機丟失,他人盜用該手機,通過免密支付盜刷1.2萬元。
也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稱,其曾在二手交易平臺下單購買奶茶優惠券后,在短短兩分鍾內遭遇了10筆盜刷。「就爲了省10塊奶茶錢,通過第三方鏈接跳轉支付寶,開通了免密支付,結果兩分鍾花唄被刷了10169元。」
上述網友還稱,自己平時經常在上述平臺購買優惠券套餐、會員券,但是每次都比較警惕。「但就是這一次,沒有仔細考慮就造成了損失,還是要對免密支付和第三方鏈接一定要保持警惕心理,千萬不要大意。」所幸的是,通過平臺介入,該網友最終成功追回了9990元。
對此王蓬博認為,從過往的案例來看,盜刷事件更多的是個別用户設備丟失、賬號泄露或過度授權后的風險外溢,而非免密功能本身的設計缺陷。「目前主流的支付平臺都承諾‘被盜全賠’,這方面用户不用太擔心。」其表示。
時代財經也從微信支付相關界面查詢到,微信免密支付如果資金被盜,在客服中心有申訴入口,被盜資金可申請賠付,微信支付配有「百萬保障」,當用户的支付賬户出現被盜情況,損失金額承諾賠付。
9月18日,抖音相關人士也告訴時代財經:抖音支付聯合中國人保財險提供百萬賬户安全險,若確認賬户被盜刷,平臺會對賬户資金損失進行賠付(最高賠付可達100萬/年)。
過度「一鍵授權」存隱患
除了免密支付,支付寶賬户解除授權是眾多網友關注的另一焦點。有網友反映稱,其在支付寶的個人信息授權管理清單中,發現了超100項授權項目,最早的授權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10年之前。
在專業人士看來,過度寬泛的「一鍵授權」會導致個人信息流向不透明,存在被濫用的隱患。「許多早已不用的App和小程序的殭屍授權長期存在,如同數據‘后門’,持續構成安全威脅;最后,與免密支付、自動扣款關聯的授權則直接威脅財產安全,極易造成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直接扣款。」陳鍾濤律師表示。
北京雲亭律師事務所王瓊律師也認為,若用户打開支付寶的「個人信息授權管理」,發現自己「被授權」給了某平臺、某理財APP,但用户根本不記得什麼時候同意過。這違反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單獨同意」要求。「平臺把你的信息給第三方前,必須明確告訴你「接收方是XX、要用你的XX信息、做什麼用」,而且得讓你「主動點同意」,不能偷偷綁」。
爲了杜絕個人信息泄露、財產流失等隱患,相關機制仍有待完善。
對此,王蓬博建議稱,平臺應在授權管理上堅持「最小必要、知情同意、可撤回」原則,進一步優化協議披露的透明度,採用分步引導、顯著提示、設置冷靜期等方式,杜絕「強制捆綁」或「默認勾選」等不當操作。
「同時,在免密支付開通后,平臺需強化異常交易的實時提醒與攔截能力,提升用户對授權的掌控感。比如,相關平臺可以上線‘個人信息授權管理’功能,用户可便捷查看所有已授權的第三方應用及免密/自動扣款項目,並支持隨時解綁。」其説道。
另一方面,消費者也可主動採取措施防範相關風險。平臺與用户協同治理,方能讓免密支付在安全與便捷之間實現最佳平衡。
「對消費者而言,應主動定期檢視授權清單,及時清理不再使用的授權服務,優先在可信應用中開通免密功能,並結合指紋、面容等生物驗證增強賬户安全。」王蓬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