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圓桌對話:起飛前的「最后一公里」 | 2025年36氪產業未來大會

2025-09-18 19:49

9月10日,由36氪主辦的2025年36氪產業未來大會在中國廈門盛大啟幕。本次大會重磅攜手商務部主辦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精耕時代,潮湧嘉禾」為核心主題,傾力打造一場兼具國家高度、產業深度與市場熱度的高規格、高價值、高影響力產業盛典。

大會緊密錨定國家戰略導向與產業發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先進製造、新能源、大消費五大核心賽道,匯聚行業頂尖力量共商發展路徑、擘畫產業未來。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大會以「產業協作鏈條」為邏輯主線,重點聚焦「政、資、產」三方協同機制,深入探討如何打破壁壘、整合資源,精準破解產業發展中的痛點堵點與瓶頸制約。

36氪在產業未來大會策劃了一場「起飛前的「最后一公里」」的圓桌對話。多維資本創始合夥人【主持人】曹芳寧,光速光合合夥人蔡偉,億航智能副總裁賀天星,峰飛航空科技高級副總裁謝嘉,零重力飛機工業聯合創始人石紅,上海沃蘭特副總裁許悦,幾位大咖共同討論低空經濟這一熱點話題。

以下為圓桌內容,經36氪整理編輯:

曹芳寧:今天這個圓桌部分命名為《起飛前的「最后一公里」》,這個名字起得非常好,因為低空經濟已寫入國家新質生產力相關報告,是當前行業最受關注的主題。首先歡迎光速光合合夥人蔡偉,億航智能副總裁賀天星,峰飛航空科技高級副總裁謝嘉,零重力飛機工業聯合創始人石紅,上海沃蘭特副總裁許悦等嘉賓,請各位用幾句話介紹所在機構及在低空經濟領域的佈局。

蔡偉:我是光速光合的蔡偉,光速光合是植根在中國做早期和成長期科技類的投資基金,我們管理規模200億元,有人民幣基金也有美元基金。從去年開始我們系統性地關注低空經濟領域,也在行業上游的核心技術和零部件佈局了一些公司,今天參加圓桌論壇也是跟在座各位行業大佬學習,謝謝大家。

賀天星:我是億航智能的賀天星。億航智能是一家專注於新型eVTOL 航空器及低空經濟整體解決方案的科技企業,也是全球最早進入eVTOL產業賽道的企業之一,過去十年我們深耕新型民用航空技術研發和低空經濟商業生態構建。我們的明星旗艦產品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目前是全球唯一「四證在手」的eVTOL產品,也是第一個進入到載人eVTOL商業運營的公司。我們的目標是推動人類立體交通空間的變革,在國家低空經濟政策的引領下,為社會民生保障,產業經濟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謝嘉:我是峰飛航空科技的謝嘉。峰飛聚焦大型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研發,核心產品為兩噸級機型:載物型號載重400公斤,五座載人型號載重500公斤,最大航程超250公里,航時1小時20分鍾以上。我們是全球唯一獲取TCPC3證的企業,過去兩年完成了跨海跨城、遠海平臺運輸等場景試飛,願景是用電動垂起技術改變物流與人類移動方式。

石紅:我是零重力飛機工業的石紅,也是一名熱愛飛行的飛友。我們創立零重力飛機工業是爲了研製新能源載人飛機,目標是為普通大眾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的飛行載具,降低飛行成本。目前我們佈局了兩類四型產品:已商業化的電動固定翼(水上 / 陸上)、正在適航取證階段的eVTOL載人無人機(預計2026年上市),同時在研2.5噸六人座傾轉旋翼飛機,未來計劃服務城市公共交通。

許悦:我是上海沃蘭特航空的許悦。沃蘭特專注高等級載人eVTOL「天行(VE25-100)」的研發,可搭載1名駕駛員與5名乘客,航程200-400公里,巡航速度235公里/小時,成本為5分鍾,空中20公里,單座成本60塊錢。可覆蓋旅遊觀光、應急救援,城際出行等場景。今年9月1日我們完成了首飛,標誌着VE25-100正式進入工程開發試飛階段。公司總部在上海,製造基地在四川自貢。

曹芳寧:2024 年低空經濟還在規劃階段,2025 年已有不少政策落地。想和大家探討:這一年行業發生了哪些變化?已解決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挑戰?過去很多非共識領域,如今在技術、落地方向等方面,資本、消費者、政府逐漸達成共識,今年大家的核心工作會集中在哪些方面?先請四位企業代表聊聊今年的挑戰與過去的落地成果。

賀天星:2024 年被大家稱為「低空經濟元年」,但我覺得更多應該是「中國低空經濟科普元年」。億航智能在行業深耕的十年,其實也是推動產業科普和發展的十年。公司從2014年成立、2016年發佈全球首款無人駕駛載人eVTOL產品,2017年建成第一個基於無人駕駛航空器的指揮調度中心,並逐步推動形成載物+載人+社會保障(應急消防、行業應用)的產品生態組合。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定調低空經濟國家戰略地位,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低空經濟發展方向,我們多年推動的行業被更多人關注和知曉,從一個小眾創新產業變成了大眾熟悉的普惠經濟。但過去的一年半,其實仍有很多人不完全瞭解低空經濟的內涵和未來的長遠價值,我們在發展的同時,也在不遺余力的向大眾做好科普。去年億航發展快、業務忙、業績好,拿到四證成為行業領跑者,但最大收穫其實是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低空經濟要發展,必須先建立完善行業標準和監管法規,我們從型號合格證、標準適航證、生產許可證到運營合格證,取證過程其實也是和民航監管方、合作運營方推動建立標準的過程,這些獲得監管機構、地方政府乃至國際組織認可的標準,也是推動全行業加速發展的基石。2024年公司接待了萬人次的來訪,不只是談業務談合作,更多的是想傳遞低空經濟的核心理念:低空經濟是什麼?核心價值是什麼?應用場景與商用場景的區別是什麼?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如何通過安全健康有序的發展成為經濟增長引擎,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做的事情。我們認為,低空經濟不是3-5年的短期價值,汽車工業用了150年才發展到瞭如今智能化階段,低空交通作為立體交通空間的變革,將會是5-10年的長期利益,需要大家多些耐心,也希望蔡總這樣的投資人多些耐心,多些信心。未來三年,我們還是會以科普心態做產業做生態,讓大眾理解低空經濟的真正含義和未來引領發展的長期價值。

謝嘉:峰飛從去年到今年變化很大:一是適航突破,我們是首家獲取噸級以上eVTOL「三證」的企業,和億航是唯二完成適航的公司;二是航空器研發,全尺寸機型累計飛行小時數達十萬,這兩年做了很多公開試飛,比如今年春晚實現大型eVTOL夜間飛行,8月在福建平潭(世界三大風口之一,年200多天7級風)完成測試,現在抗風能力達7級起降、8-9級平飛。國家發改委今年5月提出「先載物后載人、先隔離后融合、先遠郊后城區」,我們也按這個方針推進:載物場景上,7月參與武漢渡江節保障,投擲救生筏;和中海油合作完成160公里遠海平臺運輸,既驗證性能,也給客户信心。另外,低空經濟需要生態搭建,我們計劃今年實現4-5條航線常態化運營,通過山區、海島、跨海等典型場景,摸透基礎設施、空管配套的邏輯,為后續複製打基礎。載人適航也在推進,去年完成審批基礎確認,今年完成CP和方法確認,上個月進入複合型驗證階段,期待早日取證。歡迎大家到崑山總部和場景點參觀。

石紅:零重力近年有幾個關鍵進展:一是eVTOL產品ZG-ONE鵲飛的適航審定從去年局方正式受理到現階段加速適航審定節奏,有望能更快推向市場;二是收併購鋭翔系列電動固定翼飛機陸地和水上型號,獲得TC所有權,讓我們成為國內唯一同時擁有「電動固定翼 + eVTOL + 傾轉旋翼」三種構型的公司。最近一年,明顯感受到頂層規劃更清晰了——從成立專門項目公司、積極參與修訂各類標準和相關法規,到完善內部供應鏈管理等,越來越具象化,顆粒度越來細,很多事不再是停留在宏觀概念階段。同時零重力正積極推動讓業內外瞭解「航空器電動化、智能化是趨勢,不是泡沫」,長周期去推動產業上下游生態建設,意義很大。這一年我們感覺到市場反饋也在變:大眾從「不懂低空經濟」到「知道低空經濟是什麼,和生活那些相關的方面有交集」(比如文旅、出行);資本從「追概念」到「看商業化路徑」,不再只看概念投錢;場景上,更多城市把產品用在日常消費,比如景區常態化運營,航空器和人親密互動的場景在慢慢變多。具體到零重力,現在更多政府找我們建航空文旅營地,我們也參與了相關的行業標準制定,融資上和下游產投基金、文旅上市公司也開始了合作。所以這一年是「落地年、抓場景年」,我們也明確了戰略:先用電動固定翼讓人和航空器零距離接觸,培養維修人才、積累運營經驗,為行業提供試驗田。

許悦: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行業內外都非常關注低空經濟,我們公司也接待了很多訪客,我們也完善了展廳。感受最深的有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支持,從2023年五部委提出戰新產業到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定義為新質生產力,新引擎,eVTOL的關鍵變量是低空經濟的最大增量。沃蘭特的發展得到了上海市和四川自貢的大力支持,包括飛機試飛基地的建設,應用場景的打造,各種配套設施的建設等;二是投資人信任,低空經濟是長周期、高投入賽道,感謝資本的支持和託舉,支持中國eVTOL事業,使中國製造參與到這一輪全球航空製造業的競爭中;三是行業達成共識,審定路線越來越明確,政策,市場,主機正在形成合力,希望越來越多支持我們的供應商和客户,整個生態起來很重要。訂單方面,沃蘭特今年和農銀金租簽了國內首單eVTOL 金融租賃訂單,還與泰國泛太平洋集團簽了海外首單,把我們的產品用在東南亞島嶼運輸。

曹芳寧:光速光合是行業頭部雙幣基金,投資風格穩、準、狠,在低空賽道肯定有深入觀察。想請問:一是光速光合期待的投資標的邏輯是什麼?二是如何平衡短期現金流與長期生態位考量?篩選標的有哪些整體邏輯?

蔡偉:今天在圓桌上我可能是唯一的投資人,特別想從投資人視角分享對低空經濟的看法。我補充一個從市場融資的角度,因為今年2025年上半年,整個在低空經濟的企業融資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融資額超75億人民幣。看到市場對這個行業的認可,這是好的一個標誌。

另外,我們也發現在整個行業發展過程中,投資呈現三個特點。一是投早投小,約40%的投資都投在天使輪,二是持續加註有規模和訂單的頭部明星企業,三是投資標的從主機廠開始轉移到上游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企業,可以看到行業是蓬勃發展的狀態。

對於資本來説,我們整體感覺是樂觀,但相對保持理性。像具身智能今年上半年融資額是超過150億人民幣,可以看到大家有共識,獲得關注度更高。對於低空經濟來説,還是存在着一些非共識和共識。投資人最終關注立體空中交通在未來是否能夠實現,企業成本多少,什麼時候可以打平,這跟基礎設施、空管政策,還有目前細分的行業生態是密切相關的,這是一個耐心長期的過程。我也非常同意億航賀總講的,這將是一個巨大的交通變革,所以不可能以幾年來計,而是要用十年來計,需要耐心資本的支持。我們認為非共識領域往往存在巨大的機會,從去年開始系統看低空經濟的賽道。

我們關注在賽道的哪些公司受益於產業鏈。首先是「鏟子經濟」,投跟產業鏈增長正相關的領域。我們從上游的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切入,投資了提供航電飛控軟件系統和能源系統的企業柘飛航空,他們也跟一些領先的主機廠合作,還投了為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領域提供熱高端熱塑及熱固複合輕量化材料的天羿鵬博。其次,我們也非常關注佔據價值鏈比例大的鏈主企業,比如針對2B物流,應急和觀光場景的主機廠以及有巨大2C潛力的主機廠,上限很高,但也面臨適航取證等巨大投資等挑戰;第三,我們關注未來能夠帶來網絡效應的運營、解決方案以及基礎設施的公司,他們是商業化的關鍵。

關於短期現金流和長期生態位的取捨問題,我們不是二選一,對於2B的場景,比如應急、物流、醫療,這些商業場景已跑通,已經產生了現金流,我們會持續關注其中的領先企業。對於未來空中交通面對的2C市場,有非常巨大的潛力。這里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我們會選擇特別好的團隊進行合作。

曹芳寧:最近,我們聊低空經濟,發現不少營收已達幾十億的企業在準備科創板 IPO,低空經濟的資本價值逐漸顯現,未來有望出現像新能源汽車那樣的百億、千億美金整機廠和運營商,對機構來説是大有可為的行業。想問賀總:億航訂單旺盛,又是有證企業,產能會不會是挑戰?有沒有應對方案?這對行業跟隨者有什麼啟示?

賀天星:億航是首家實現eVTOL訂單交付、首家出海飛行、首家實現盈利的eVTOL企業,目前業務覆蓋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去年交付216架eVTOL產品,預售訂單超千架。但我們不是單純追求交付量,而是根據客户發展需要做「階段性交付」—— 很多合作客户下了百架訂單,但不完全掌握運營,我們會先交付5架,幫他們搭建低空運營體系,扶持合作伙伴一起成長,一起探討低空的新模式,這是我們作為頭部企業的責任。產能提升對我們來説不是問題:廣東雲浮工廠年產就可以達到216系列五六百架,目前二期工廠擴建也近尾聲。同時安徽合肥、山東威海的產業基地也在推進建設,完全能應對未來屬地及周邊市場的需求。行業里有人説「低空經濟沒有適配場景」,但其實場景都很清晰,核心是「把應用場景轉成商用場景」,產生商業,消費價值對低空經濟來説很重要——比如216-S機型,有人質疑它航程短、載客少,但它針對是未來載人空中交通最大的應用場景—中短途城市交通,是補足綜合立體交通網的「低空空白部分」,低空經濟不會取代高鐵、高空民航,而是要形成中短途高效飛行出行。低空經濟的核心價值,是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環保」的新立體交通網絡,讓大眾消費者每天能乘坐飛行,讓出行時間固定化、服務公共化、消費本地化。現在大家常説低空經濟是「萬億產業規模」,但真正的爆發點不是「產業規模萬億」,而是「商業消費萬億」——只有消費者願意買單,行業才真的成熟。所以我們也在不斷調整發展規劃,和合作夥伴研究「商業化的另外 2/3」(飛行只佔 1/3,剩下是運營和消費培育),這纔是關鍵,也是低空經濟這個行業可以行穩致遠的根基。

曹芳寧:峰飛是「先載物后載人」,載物階段積累的設計、研發、供應鏈經驗,對載人業務有什麼幫助?能不能講講峰飛的設計思路?

謝嘉:載物和載人機型的核心性能指標(航程、航時、抗風能力、起降速率)一致,構型、氣動外觀和效率也一樣,最大區別是安全性標準:載物是 10⁻⁵,載人是 10⁻⁸。但載物階段的經驗,對載人業務有三大幫助:一是「航時積累」——載物機型已在不同氣象(大風、夜間)、地理(遠海、跨城)場景常態化飛行,積累的大量數據能直接用於載人機型迭代,畢竟航空器的可靠性是「飛出來的」;二是「加速適航」——載物取證驗證了我們的研發和審定能力,減少載人適航的試錯成本,現在載人適航進入複合型驗證階段,進度會更快;三是「生態協同」——通過載物場景,能把空管、運營、基建方「拉到一起練兵」,提前解決航線審批、地面配套問題,等載人機型落地,生態已經成熟。這也是我們「先載物后載人」 的核心邏輯,符合國家安全有序推進的要求。

曹芳寧:很多低空經濟企業用海外零部件,零重力卻強調「全自研 + 國產供應鏈」,你們是怎麼構建供應鏈的?現在國內低空供應鏈夠不夠成熟,能支撐全自研和自主可控嗎?

石紅:國內低空供應鏈不是「做不出來」,而是「需求沒激活,量上不去」——以前通用航空需求小,零部件訂單一年就十幾二十套,軍工企業不願接,小企業沒資本研發,所以主機廠才被迫買進口件。零重力的解法是「用場景帶規模」:我們現在推的鋭翔電動固定翼,以前一年賣5-10台,核心部件已100%國產(電機、電控、電池),但原材料還有進口;現在文旅場景起來了,一年能賣100架以上,量上去后,上游復材、各類部件企業自然願意研發,成本也會降——比如電池從三星換成國產,不僅便宜50%,售后還更方便。中國市場的優勢就是「用規模反哺供應鏈」,就像新能源汽車那樣,只要場景活了、量起來了,供應鏈100%國產化是順勢而為的事。零重力的思路就是「先激活市場,再完善供應鏈」,基於中國市場反哺全球。

曹芳寧:沃蘭特出海佈局早,從東南亞到中東再到歐美,整體規劃和落地方式是什麼?

許悦:相信「中國第一就是世界第一」,所以在夯實國內市場的同時開拓海外市場。出海最大的挑戰:一是「適航認證」——飛機出口需要目標國適航當局認可,有些國家和中國有雙邊適航協議,有些沒有,這是首要解決的問題;二是「配套保障」——不是賣了飛機就可以,還需要建停機坪、充電樁、維修體系,缺一不可,所以出海是長期工程。我們的策略是「循序漸進」:優先在東南亞落地,選擇地理近、關係好的國家,落地島嶼運輸,低空觀光,通勤,旅遊等商業化場景,取得當地適航認可,建立「中國製造」的口碑;其次拓展中東市場,再考慮歐美市場。中國商飛C909出海過程中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範式經驗和相應路徑,目前當地對中國的認可度高。

曹芳寧:今天我們在廈門,廈門是外向型城市,旅遊、貿易資源豐富,2035 年低空經濟規劃肯定有前瞻性。請各位嘉賓給廈門寫一句寄語,祝福廈門在低空經濟領域佔領國際一席之地。

蔡偉:廈門碧海、藍天、白雲,期待2035年的廈門,能實現地面與立體交通融合,低空經濟滲透到城市治理和每個人的生活去。

賀天星:低空經濟會賦能千行百業、低空產品會飛入千家萬戶,低空消費將惠及千萬人羣,立體交通帶來城市人居環境的巨大變革。廈門景色美、基礎好、場景優,政策多,特別適合低空經濟發展,2035年廈門低空經濟一定是「億航白鷺上藍天」。

謝嘉:廈門的風光、旅遊與城市佈局完美契合eVTOL應用,低空空域資源潛力無限。

石紅:讓交通不再擁堵,時間盡付美景——這就是2035年的廈門。

許悦:精耕時代,潮湧嘉禾,願起飛后的「第一公里」從鼓浪嶼開始,讓廈門更美麗,世界更高效。

曹芳寧:期待十年后再聚廈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