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8 14:52
隨着價量齊升,港股正式全面邁進大牛市,感覺回到了當年遍地黃金的好日子。
泡泡瑪特、老鋪黃金等「新消費」明顯回調,上周把新入港股通的標的梳理了一遍,發現喜相逢集團(2473.HK)很有意思,勢頭很猛。
上半年走勢兇猛的泡泡瑪特和老鋪黃金,走的都是所謂的「高端路線」,品牌打法是從上到下,明星引流,大眾效仿,商品單價明顯高於同行一大截,主流消費人羣是高消費都市白領。
隨着它們股價飆升,大家開始也對泡泡瑪特和老鋪黃金們產生過質疑,市場需求真的真麼大嗎?畢竟這幾年奢侈品在中國的銷售都連年下滑,因為在中國做消費,高端路線走不通,必須得下沉。前些年但凡走消費升級路線的品牌,基本上都死了,只有抓住下沉市場的拼多多,絕處逢生,一飛沖天。經濟壓力越大,消費越低迷,拼多多業績就越猛。
又研究了一下喜相逢集團的邏輯,這不是汽車界的拼多多和雪王嘛!
當年拼多多是怎麼崛起的呢?拼多多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用密集渠道觸達長尾用户,靠供應鏈直連降低成本,以普惠方案激活剛需」。
大家刷短視頻就可能會有一個問題,很多看起來很low的視頻,為何粉絲和點贊這麼多啊,因為這羣人才是中國的主流人羣,佔比90%左右。誰抓住了這些人,誰就能在中國立於不敗之地。
拼多多是這樣,喜相逢集團也是這樣。如果不瞭解這羣人,你很難理解這都在年代了,為何汽車行業還會如此蓬勃發展呢?
給大家指一條路,你打網約車的時候,問一下司機,他們的車是誰的。調研之后,你就會發現,這個市場規模是真大啊,當然競爭也激勵。
而喜相逢集團的玩法是,它復刻了拼多多「下沉+ 普惠」 邏輯,擊穿傳統汽車服務壁壘。
01 用户層:鎖定 「被傳統服務遺忘的人」
正如拼多多服務下沉市場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喜相逢集團聚焦傳統金融覆蓋不足的「長尾人羣」—— 三線及以下城市20-40 歲中低端購車者、網約車司機、小微企業主。
通過「一成首付+ 低月供(5 萬車源月供僅1200元)+ 到期可購可換」 的「以租代售」 方案,將購車門檻從「全款10 萬+」拉至「首付5000+」,如同拼多多將「大牌商品」 變成「9.9元包郵」,激活下沉市場2.3 億潛在購車需求(2025 年三線及以下汽車增量市場佔比達61%)。
02 渠道層:「農村包圍城市」 的網點密植
拼多多縣域電商節點的佈局邏輯,喜相逢集團2025年中期已建成110家直營網點,覆蓋80%縣級行政區,規模是頭部同行的2倍,相比之下,頭部企業僅覆蓋40%縣域。而且,喜相逢集團還重點深耕華東、華南縣域,如鹽城、南通等新能源增速超80%的區域。
這種「毛細血管式」 渠道,解決了傳統4S店「縣域滲透率低、客流轉化率僅12%」 的痛點—— 喜相逢縣域客户轉化率達35%,是行業平均的近2倍,如同拼多多在縣域的「團長網絡」,實現「家門口的汽車服務」。
其實,但凡研究過商業模式的人都知道,拼多多和喜相逢集團這種策略生命力很頑強,很多公司也都想做類似的事情,為何都做不成呢?因為這個模式的背后是,強大的供應鏈管理,以及賺別的錢。
拼多多靠直連工廠砍掉中間環節降本,喜相逢則通過「深度綁定主機廠」構建供應鏈壁壘,形成「採購價差+ 定製化服務」的雙重優勢。
01 直採降本:批量採購拿 「工廠價」
拼多多橫空出世的時候,大家都想不明白為何拼多多的商品就是比其他平臺便宜?因為拼多多的成本就低,很多商家都是直接對工廠。
喜相逢集團也類似,它已經與吉利、東風、一汽等頭部主機廠達成戰略協作,不僅獲得專屬車源(如吉利為其定製10-15 萬區間代步車型,佔下沉市場銷量的60%),還憑藉年採購量超5 萬台的規模,拿到比傳統經銷商低8%-12% 的採購折扣。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折扣,這部分「採購價差」 貢獻了公司28%的利潤,如同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背后的工廠直供成本優勢,最終將實惠傳遞給用户。
同樣都是租賃,同款的車型,喜相逢的租金就是比傳統租賃低15%,這是天然的優勢。
02 定製化協同:從 「賣車」 到 「造金融產品」
當年淘寶橫空出世,開啟了中國電商行業,最核心的一步是什麼?搞了支付寶這個平臺,解決了做生意最難的一塊:信任。
喜相逢集團也在做類似的事情,不過它解決的不是支付的信任問題,而是貸款的信任問題。
它聯合汽車廠商,開發專屬金融方案,比如公司與吉利智慧普華合作「低息租賃產品」,解決下沉用户「信用不足、貸款難」 的問題。
例如,針對網約車司機羣體,推出「租金抵扣購車款」 的定製方案,實現「租車即攢錢」,目前已管理超1 萬臺網約車車隊,出租率穩定在92%。
這種「主機廠+ 場景化金融」 的模式,如同拼多多為工廠定製「爆款單品」,精準匹配用户需求。
介紹喜相逢集團的商業模式之后,我們接下來看看它的財務表現和賺錢方法。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拼多多有一個商家,它工廠直銷,售價就是成本價,一分錢不賺,出貨量極大,基本都快卷死其他同行了。所以很多人都納悶,你成本價賣,到底靠什麼賺錢呢?研究了之后發現,它賺的是快遞包裝上的廣告費,每年300萬左右,至於商品,真的是一分錢不賺。
看了之后有一個感觸是,大家的賺錢方式真的五花八門。它有工廠,看起來是賺實業的錢,實際上它賺電商的錢。你説它賺電商的錢吧,它真的又不賺一分錢,而是賺流量的錢,賺廣告的錢。
喜相逢集團和拼多多也都是這樣賺錢的。傳統融資租賃公司80% 利潤依賴資金利差,如同早期電商僅靠「進銷差價」盈利。
喜相逢也賺廣告、佣金C2M 的錢,這種非利差收入佔比達58%,所以抗周期能力顯著。
回到投資邏輯上,我們需要看什麼?
1、長期投資看市場空間。喜相逢集團像Temu出海一樣,把「中國下沉模式複製到全球藍海」,空間巨大。
如果觀察最近中國企業的玩法就發現一個現象,只要在國內能卷贏的企業,出海之后基本上都是砍瓜切菜,咔咔亂殺。拼多多、抖音這樣,喜相逢集團也這樣。
拼多多靠Temu 將「中國供應鏈+ 下沉邏輯」 複製到海外,喜相逢則依託「一帶一路」,把「汽車租售下沉模式」 推向全球新能源租賃藍海。
根據估算,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融資租賃市場規模預計達850億美元,年增速23.5%,其中東南亞、中亞,如烏茲別克斯坦等,因「政策補貼+ 基礎設施完善」,增速超30%。
當年Temu 切入海外低價電商時候也這樣,眼前都是機遇,一片藍海,競爭少、需求旺。
它出海的策略是什麼呢?跟隨「一帶一路」政策,在烏茲別克斯坦設立子公司,複製國內「直營網點+ 主機廠綁定」 模式:
一方面承接中國車企出口的車源(如比亞迪元PLUS),提供租賃服務;另一方面針對中亞商用車需求,推出「新能源貨車租賃方案」。
2025 年上半年海外營收已達3800 萬元,全年預計突破8000 萬元,2026 年目標銷量1 萬輛,如同Temu的「快速起量」,成為公司第二增長曲線。
看到了沒?你以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就賺個製造業費用啊,還賺服務業費用呢。
最后,再強調一遍,它的市場空間有850億美元。對比一下,現在炒的火爆的PCB啊、液冷啊、機器人Peek材料啊,他們的市場空間才幾個錢?然后再看看他們的走勢。
2、短期投資看時機和催化。當下正處於消費復甦的起點,以及行業變革期,預期差巨大。
投資就是,先信先賺錢。雖然有些人已經開始高切低,從科技切到了消費,但是大多數人還不信消費能夠復甦。
從經濟周期看,當下就是消費復甦的起點,往后的消費不可能再差了,只會越來越好。相應的,包括汽車租賃行業在內的所有消費都會復甦。
當然,具體到這個行業,也有一些利好。現在,融資租賃行業監管環境從"強約束"轉向"促發展",國家明確支持汽車生產企業、經銷商與融資租賃企業合作,為行業規範化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2025年,超過10家汽車廠商探討與租賃購車企業合作。當然,受益最大的就是喜相逢,因為它是頭部品牌,所以成爲了核心合作目標,這進一步推動公司在車輛採購成本、殘值處理等環節形成閉環。
總結一下:
港股主題輪動,這雖然是牛市的一個特徵,但是背后更多的是行業邏輯,以及公司質地。作為汽車銷售界的拼多多,而喜相逢集團的表現確實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