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質量發展與協作(專題會議二部分嘉賓發言集錦)

2025-09-18 17:18

轉自:中國質量報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質量發展與協作

(專題會議二部分嘉賓發言集錦)

王明元:質量創新 晉江潮湧

作為「晉江經驗」的發祥地,福建省晉江市的質量發展之路,核心就是堅持「晉江經驗」的引領,以有為政府促質量強鏈,推動上下游、產供銷高質量協同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

多維聚合力,打造質量共治新格局。晉江構建「政府引領、鏈主帶動、機構賦能」的聯動機制,凝聚多元參與質量提升合力,推動晉江製造向晉江「質」造邁進;打造「市域架樑、產業立柱、企業夯基、社會協同」的質量發展格局;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示範帶動作用,推動鏈主與鏈員企業構建質量協作生態圈;打造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矩陣。

創新激活力,塑造質量強鏈新引擎。晉江牢牢抓住創新這一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關鍵,「一鏈一策」制定產業鏈質量圖譜、創新路徑,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深度融合,打造更具活力的新質生產力集羣。晉江通過「質量+AI」驅動「智造」蝶變,鼓勵引導企業主動擁抱AI,加快實現產品全過程質量控制;通過「質量+低碳」爭創綠色標杆,全力搶佔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制高點;創新推出「質量貸」,讓企業憑質量「軟實力」換「真金白銀」;通過「質量+人才」築牢發展支撐,讓人才力量賦能產業發展質量。

服務增效力,造優質量營商新生態。晉江將「政府想做的」和「企業想要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企業質量意識,造優民營經濟發展生態。晉江全面實施抓標準創品牌戰略,鼓勵引導企業先后參與9項國際標準、491項國家標準以及357項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安踏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面對外貿新形勢,晉江率先成立「晉品出海」指揮部,全力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本報記者江岱整理)

郭新安:聚焦聚力 實干篤行

山西省市場監管局將「質量強鏈」作為服務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推動出臺《山西省質量強鏈工作方案》,實施29個強鏈項目,解決135個堵點卡點問題,推動重點產業鏈營收同比增長16.2%,初步形成「立足本職、聚焦聚力、創新機制」的質量強鏈新路徑。

立足本職,發揮質量基礎設施支撐作用。堅持標準引領,支持鏈主企業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推動太鋼集團牽頭起草《不鏽鋼精密箔材》國家標準;強化技術攻關,組建16個質量技術創新聯合體,建成150余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中心;打造「山西精品」區域公用品牌,已認證120個「山西精品」,獲證企業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聚焦聚力,精準推動產業發展。「一鏈一策」,制定16本質量診斷手冊,帶動31家鏈主企業、338家鏈上企業和6家賦能機構協同參與,實施15個重點攻關項目;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鏈主企業如中車大同引入數字化質量管理系統,實現機車一次交驗合格率98.6%,並培育14家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開展入企幫扶,組織專家深入太谷瑪鋼、山西老陳醋等重點產業集羣,推動標準修訂和質量提升,助力產業提質增效。

創新機制,支撐質量強鏈行穩致遠。建立專家幫扶機制,組建有334名專家的諮詢庫,開展170余場諮詢服務,建設5個大學生質量人才實踐基地;完善金融保障,推出「晉質貸」融資服務,累計授信150億元,惠及120余戶企業;創新質量獎勵制度,實施「陽光評審」機制,評選出5個山西省質量獎和10個提名獎,實現以評促改、以評促提。 (本報記者秦海峰整理)

楊珊珊:匠心專研 質量堅守

寶潔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費品公司之一,有188年曆史,在中國擁有跨越九大品類的20多個品牌。嬰幼兒及女性護理是寶潔的核心品類之一,其代表品牌是幫寶適和護舒寶。「匠心專研·質量堅守」,寶潔對質量與協作有着獨特的理解。

一是好質量始於供應鏈每個環節的超高標準與深度協同。高質量的供應鏈是信任的累積,更是標準的共識。寶潔採用在全球沉澱數百年的i-Quality質量保證體系,通過嚴格內審與細緻評分,確保生產穩定與產品安全。以幫寶適為例,其與供應商共同建立了500多項審覈標準,對原材料採用高達5級的溯源體系,從原材料開始把控。從安全評估到纖維細度檢測,每一環都通過嚴格的考覈系統,讓「安全」成為柔軟的第一道防線。

二是基於對消費者的深刻洞察去創新和提質。好質量不是企業定義的,而是消費者定義的。比如,幾乎每位家長拿到紙尿褲產品的第一反應都是用手指摩挲,反覆比較哪一種觸感更柔軟。寶潔北京研發中心通過3年研究,把柔軟轉化成了10多個技術參數,不光「摸起來軟」,更給寶寶屁屁「柔軟的包裹感」。

三是推動本土化跨業態技術與物流創新。寶潔進入中國37年,真切感受到中國充滿活力的產業鏈系統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好土壤;也真切感受到市場監管總局和有關政府部門專業、高效、透明的管理和指導,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的運營環境,也造就了行業供應鏈韌性的持續增強和質量的不斷提升。 (本報記者何可整理)

陳新烈:聯動聯研 共享共進

廣東省委、省政府圍繞推動質量鏈和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多措並舉提升產業鏈質量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推動全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含質量、含新量、含金量不斷提升。

加強系統謀劃,構築質量強鏈「四梁八柱」。將質量強鏈工作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統籌推進,印發《廣東省質量強省建設綱要》;推動9個產業鏈質量聯動提升項目納入全國百個質量強鏈重點項目,數量居全國首位,遴選52條重點產業鏈推動質量提升,解決鏈上企業質量問題10.5萬個。

突出靶向施策,重點突破鏈上「質量瓶頸」。聚焦低空經濟、智能裝備等17個新興產業和紡織服裝、定製家居等35個傳統優勢產業繪製質量圖譜;發揮鏈主企業「頭雁效應」,聚焦52條產業鏈,形成重點攻關項目清單303項、質量政策工具清單191項,識別關鍵質量問題881項並推動解決。

深化開放合作,促進質量創新「共建共享」。積極推動本省企業與國際先進產業鏈對標合作,支持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服務機器人等產業鏈鏈主企業組建53個質量技術創新聯合體;整合粵港澳三地質量創新資源,共同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聚力基礎賦能,夯實建圈強鏈「支撐底座」。構建由87個國家級質檢中心、7個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6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73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站組成的質量基礎設施體系;參與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等產業鏈60多項關鍵技術標準研製;聯合泰國工業標準協會、馬來西亞標準局等成立跨國認證聯盟,制定動力電池、充電樁等5項核心標準互認規則,2025年促成廣東新能源汽車對東盟出口增長41%。 (本報記者王越整理)

劉江:多維發力 協作賦能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作為服務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質量服務機構,通過多項舉措和實踐為加強全球供應鏈韌性和協作持續賦能。

公司已加入多個國際多邊合作組織,獲得多國政府的直接授權和多項核心資質。公司致力於對標國際標準的各類認證評價項目,開發了構網型儲能變流器「護衞者」產品認證,提出兼具國際視野和本地適應性的測試方法,目前已成功助力我國儲能產品融入英國、沙特、德國等國的儲能系統項目。

公司積極推動數字技術在質量認證和供應鏈管理上的應用,創建中國可持續供應鏈服務平臺,開創國內供應鏈可持續發展領域綜合性樞紐平臺先河;開發碳足跡核證信息平臺,讓碳足跡覈查評價業務全流程實現數據化與網絡化。

此外,公司還搭建了機動車認證數字化平臺和家用電器類產品認證數字化平臺,幫助企業實現對產品全鏈條的動態管控。目前,兩個平臺累計匯聚1.1萬余家整車和整機企業、423萬余張證書數據。

面對綠色轉型與數字化的深入推進,建議加強國際質量認證合作與交流,推動各國認證機構、標準組織建立常態化對話機制,加快綠色認證、數字認證的國際互認進程,成立全球供應鏈質量認證合作平臺,共同制定適應多國國情的認證標準;推動質量認證技術的創新與應用,鼓勵企業和研究機構加大對數字化認證技術的研發投入。(本報記者李青整理)

鄭羣怡:深耕中國 服務全球

自2010年起,康寶萊公司(以下簡稱「康寶萊」)投入超3億美元打造「種子到餐桌」質量管理體系,覆蓋從原料種植到成品的14個關鍵環節,讓全球供應鏈在統一標準下高效運行。

康寶萊在全球擁有19個實驗室,配備了先進的分析設備,能夠對原料、生產過程及成品進行全方位的化學成分、重金屬含量、微生物指標等檢測。

康寶萊在中國工廠推行高標準生產環境管控。以蘇州工廠為例,核心生產區達到10萬級潔淨標準,空氣需經三級淨化處理,並定期監測微生物和粒子。同時,建立多體系協同的質量管理框架。這種動態融合,確保康寶萊的產品既符合本地要求,又具備全球競爭力。

2025年,康寶萊自主研發的蘆薈素檢測方法獲得AOAC(美國分析化學家協會)國際認證,成為全球首個獲此認證的蘆薈素檢測方法。該方法通過了全球8家獨立實驗室參與的跨國聯合驗證研究,為銷往全球90多個國家的蘆薈產品提供了統一質量基準。

康寶萊將全球供應鏈協同發展作為企業核心戰略,通過構建以長沙工廠為核心的全球植物原料供應網絡,實現了本土優勢與全球佈局的有機統一。作為公司重要的全球原料基地,長沙工廠在 2025年已向全球供應約400噸優質植物原料,產品涵蓋綠茶、紅茶、人蔘等多個品類,支撐着康寶萊全球10余款核心產品的生產,其中茶葉提取物的供應量尤為突出,佔全球需求的37%,在非印度區域達92%。這種「深耕中國,服務全球」的戰略佈局,不僅強化了本土供應鏈優勢,更為全球業務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原料保障和質量支撐。 (本報記者李青整理)

周玉林:創新實踐 協同發展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汽研」)探索「引進—融合—創新—輸出」路徑,推動國際質量管理理念與中國汽車產業實際深度結合,聚焦標準協同、技術融合,夯實質量根基,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質量發展與協作提供實踐樣本。

中國汽研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互認,促進全球供應鏈質量要求的統一與協同。中國汽研所屬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二手商品跨境貿易項目委員會等國內對口單位職責,是全球行業組織國際檢驗檢測認證理事會15個董事局A類成員之一,其中40多位技術專家在16個國際組織擔任要職,持有各類資質1000余項並獲多個政府授權。

中國汽研聯合高校與行業力量攻關測試裝備自主研發,航空輪胎高加速試驗檯作為國家重大科研專項,破解了軍民用航空輪胎供應保障難題;智能駕駛與主動安全測試裝備成為中國智能網聯測試領域代表產品,實現先進檢測能力海外輸出與品牌國際化。

中國汽研依託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在4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的61個海外實驗室,推出中國汽車產業出海綜合服務平臺,幫助企業應對認證周期長、法規壁壘高、標準銜接難等國際化挑戰。

企業應成為供應鏈中主動的「連接者」與「賦能者」,從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推動全球產業鏈邁向高質量協同發展。橫向上,要打造成所處產業環節質量標杆;縱向上,要勇擔上下游鏈接方的質量鏈主。 (本報記者徐雅臣整理)

黃健龍:融合發展 行穩致遠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限極」)在國際質量管理融合創新路上的探索,分為請進來和走出去兩個步驟。

請進來立足自身,兼容幷蓄,創出特色。首先是理念融合,以李錦記傳承的「100-1=0」質量理念為核心,融合國際通行的風險管理等理念,形成「預防為先、全鏈條協同、100分卓越追求」的獨特質量文化。其次是體系融合創新,將國際主流質量管理體系的精髓與無限極自身管理特點進行本土融合創新,形成覆蓋全產業鏈多元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最后是技術融合,與劍橋大學共建研究中心,與諾貝爾獎得主霍夫曼教授團隊開展合作等。

走出去策略將「100-1=0」質量理念與落地方法推向全球合作伙伴,讓其成為全球合作伙伴的共識,同時輸出科學的落地標準方案,讓合作伙伴有可執行的工具與方法。

在全球化的今天,無限極積極參與或主導規則的制定,努力從「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截至目前已參與兩項國際標準和91項國家標準制定。無限極積極擁抱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目前,已建立「養固健天眼」追溯系統,實現從種子到成品的全流程數據監控與閉環管理;打造智能化質量大數據平臺,實現質量精準追溯、實時監控與預測,提升產品質量、降低質量成本、優化生產效率。與此同時,無限極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構建了從原料種植到生產製造、物流配送的綠色價值鏈,形成「綠色—質量」雙輪驅動的產業升級新模式。 (本報記者李青整理)

韓東成:對標國際 追求卓越

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超科技」)堅持國際標準對標與自主標準引領並行的模式,在產品研發階段,引入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ATF 16949等國際汽車行業質量管理體系標準,並在光學材料、精密製造等環節與相應認證要求同步對接。

東超科技打造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鏈條,將質量貫穿研發、設計、原料採購、生產製造、測試驗證、售后服務的全流程,通過數字化質量管理平臺,實現關鍵零部件可追溯、工藝參數可監控、產品性能可量化,確保每一臺設備在不同應用環境下都能穩定運行。

東超科技融合國際合作資源,推動本土創新升級,與海外合作伙伴開展聯合攻關和技術互認,引入先進的檢測方法、質量理念,將中國製造的精益生產、快速迭代優勢融入國際質量管理體系中,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國際標準、又體現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模式。

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質量發展與協作中,東超科技結合自身核心技術優勢,提升鏈條關鍵環節的質量話語權,作為無介質空中懸浮成像技術的開創者,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重要地位,不僅要把產品做到穩定可靠,更要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專利,形成可被全球合作伙伴認可的技術標準,讓中國企業在國際供應鏈中有更大的議價和主導空間。

東超科技結合國際先進質量體系,實現全流程質量協同,引入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標準,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原材料可追溯、製造過程可監控、產品性能可量化,確保與國際合作夥伴之間的質量信息可以實時互通、快速響應,從而降低跨國協作的風險,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與韌性。(本報記者李青整理)

聶俊峰:融知融智 破浪出海

三六一度(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六一度」)以「質量是最好的品牌代言」為信念,每年將3%以上的銷售額投入研發,累計獲得超千項自主知識產權專利,連續3次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並榮獲福建省政府質量獎提名獎等多項榮譽。

在國際質量管理融合創新中,三六一度引標融智「請進來」,實現本土化融合;與國際企業合作研發環保材料並建立技術庫,將國際材料檢測標準與自主的「質量風評+理化監控」機制結合,打造雙標雙控質檢流程;聘請六西格瑪黑帶大師培訓全球供應鏈團隊,開展國際第三方認證,推動海外工廠建立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年開展質量分析會超20場,提升跨國質量協同效率。

模式輸出「走出去」,推廣中國質量管理經驗。三六一度主導制定了國際標準ISO 20686(《鞋類 鞋類和鞋類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質 某些有機溶劑的測定》),將中國成熟的供應商評價、殘次品分析會等實踐推廣至海外合作企業;部署跨國數字質量看板,實現中國、越南、印尼三地生產數據實時聯通與質量管控可視化;向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複製「3-6-1質量賦能模型」。

全鏈條融合創新,覆蓋研發到銷售各環節。在研開發端,三六一度用「質量風評+理化監控」機制保障產品質量和功能性達成,結合產前質量溝通會等機制,研開發一次合格率達99%;以「大質量環」理念構建全球質量體系,對供應商實施分級評價,確保問題100%溯源處理;在生產、檢驗中,引入5G智慧工廠與IoT(物聯網)實時監控、AI缺陷檢測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驅動質量改進;搭建全鏈路數字平臺,整合全球供應鏈數據流。 (本報記者張曉航整理)

【中國質量(南京)大會·特別報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