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禾賽:全球市值最高的激光雷達企業回港,機器人接棒第二成長曲線

2025-09-18 16:54

近日,全球激光雷達賽道再迎重磅消息——禾賽-W(2525.HK)正式以「美股+港股」雙重主要上市身份登陸香港交易所創下2025年以來中概股回港募資的最高紀錄

截止發稿日,禾賽總市值已達364.12億港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激光雷達企業。 

市場對這場迴歸的關注點,不只是體量,更在於標的本身的稀缺性:這是全球激光雷達賽道唯一同時體現規模化收入、持續盈利與技術領先性的公司。

一、唯一盈利的全球激光雷達龍頭,三重稀缺性顯現​​

過去幾年,激光雷達行業進入爆發期。根據國際權威研究機構Yole Group發佈的報告,2024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達到8.61億美元,同比增長60%。在這樣快速成長的背景下,禾賽以33%的市場份額連續四年穩居全球第一。在細分領域中,禾賽同時拿下ADAS乘用車市場與L4自動駕駛市場的雙料冠軍:在快速擴張的ADAS領域,禾賽憑藉AT系列等爆款產品佔據領先地位;而在L4自動駕駛場景,其市佔率高達61%,全球頭部10家Robotaxi公司中有8家採用禾賽激光雷達作為核心傳感器。事實已經證明,在這個競爭激烈、技術門檻極高的行業中,禾賽無疑是全球範圍內的領導者。

更難能可貴的是,禾賽在財務層面率先實現了拐點。2024年,公司全年營收達到20.8億元人民幣,打破多項行業紀錄,成為全球首家且唯一實現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達公司。與此同時,公司全年實現正向經營現金流6300萬元,淨現金流高達13億元。這對於激光雷達行業而言,是極為稀缺的里程碑事件。進入2025年,禾賽的表現依舊強勁。第二季度單季營收達到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9%,不僅實現了連續五個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長,更在利潤端實現了4410萬元的淨利潤,同比大幅改善。成功的定義,從來不是「賣得多」,而是「賣得又多又賺錢」,禾賽很好地做到了這點。

禾賽的優勢並不僅僅體現在市場份額和財務表現上,更在於其規模化產能與核心技術護城河。

在技術端,禾賽通過自研芯片與垂直整合持續突破,從2017年佈局SPAD技術到如今第四代數字單光子平臺全面落地,自主研發覆蓋了激光器、探測器、信號處理器等七大核心部件。截至2025年,公司累計專利數已超過1900項,海外專利數居全球行業前列。此外,當同行還在比拼「誰能量產」時,禾賽已經跨過了「百萬台」門檻,公司自建百萬級產能工廠,規劃年產能超過200萬台,核心生產工序自動化率達100%,是行業內唯一能實現車規級大規模交付的企業。規模效應一旦形成,成本端便呈指數級下降——八年間,公司實現成本下降99.5%,將激光雷達從二十多萬元一臺降至千元級,讓其真正走進大眾市場。

這些技術和規模優勢,共同構築了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二、汽車與機器人雙賽道,共同驅動長期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投資者非常關心「天花板」問題,即激光雷達的終局,會不會被車載市場容量鎖死?

禾賽給出的答案是「雙引擎」徹底打開「天花板」。

2025年上半年,禾賽ADAS激光雷達交付44.96萬台,同比增長237.5%,已佔國內多款爆款車型標配。其中,小米YU7發佈一小時斬獲28.9萬訂單,全系標配禾賽ATX。截至目前,禾賽已獲得比亞迪、理想、小米、長安等11家車企的數十款車型定點合作,將產業鏈頭部客户牢牢綁定。在「智駕平權」的趨勢下,禾賽通過高性能產品的規模化供給,加速了激光雷達在十萬元級車型的普及,為未來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另外,平臺級合作仍在擴散,9月15日,禾賽宣佈再獲美國領先的頭部Robotaxi公司價值超過4000萬美元的激光雷達訂單,禾賽仍是其唯一的激光雷達供應商。

然而,禾賽的成長邏輯並不止於汽車。機器人市場的快速崛起,正在成為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激光雷達作為「機器人的眼睛」,其本質上是「汽車的眼睛」在新場景下的延伸。禾賽率先將車規級自研芯片與百萬級量產經驗移植到機器人領域,迅速取得了領先地位。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機器人激光雷達市場出貨量達到98,262台,同比增長692.9%,累計銷量超過20萬台,穩居行業第一。在割草機器人領域,搭載禾賽JT16的產品半年銷量突破十萬台;在四足和人形機器人領域,公司與宇樹科技、Vbot、星動紀元等建立了合作;在無人配送和物流領域,禾賽已與新石器、京東、美團等多家頭部企業展開合作,產品部署到全球30多個城市。禾賽不僅提供硬件,更通過全棧自研與生態合作加速了機器人智能化的落地。

禾賽聯合創始人兼CEO李一帆曾説過:「你不可能同時開兩輛汽車,但可以同時讓很多機器人為你工作。」這句話點出了機器人市場遠超汽車的想象力。隨着割草機器人、移動機器人、具身智能等新場景的全面爆發,機器人有望成為未來智能化浪潮中最具潛力的增長曲線。而禾賽正通過ETX、FTX等高性能新品的研發,以及數字單光子平臺的全棧自研,牢牢把握住下一階段的技術制高點。結合其全球化佈局與專利壁壘,公司正從單一的「汽車傳感器供應商」,轉變為推動智能化生態的全球領導者。

結語

從納斯達克到港交所,禾賽在完成一次「價值重估」之旅:在美股,它常被當作「汽車供應鏈」公司,估值受整車周期擠壓;回到港股,市場更願意用「機器人+汽車」雙輪驅動的科技平臺給它定價——一邊是智能化加速滲透的汽車市場,一邊是剛剛爆發、想象空間更大的機器人市場,兩個市場的估值模型截然不同。IPO募得的資金為禾賽未來的發展囤足「彈藥」,這意味着禾賽的「百萬級」可能會邁向「千萬級」,同時盈利模型不會被資本開支吞噬,因為公司已經過了燒錢階段,正向現金流已經跑通。

我們需要認清一個簡單事實:在激光雷達賽道,同時能把「全球第一市佔率」「唯一持續盈利」、「百萬級量產能力」、「技術壁壘」寫進同一張考卷的公司,只有禾賽。

回港,只是給了市場一次重新發現它的機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