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8 15:23
中新網浙江新聞9月17日電(曹丹 孫琳茹)9月16日,杭州市秀水小學230余名師生走進浙江省檔案館,參加了一場以「探尋抗戰記憶 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專題講座。知名作家、媒體人徐迅雷藉助歷史檔案和新聞報道,引領同學們穿越時空,重回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
講座中,徐迅雷以真實檔案為線索,講述了錢塘江大橋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
作為中國首座現代化大型橋樑,錢塘江大橋的命運與國家危難緊密相連。當茅以升親手炸燬自己傾注心血建成的大橋時,現場同學無不動容。
杭州市秀水小學學生葛昕妤感慨:「炸橋的時候,茅以升先生的心里一定非常難受。那麼完美的一座橋,就這樣被炸燬了,真的很可惜。」
1975年,80歲高齡的茅以升將珍藏多年的錢塘江大橋設計施工檔案捐贈給浙江省檔案館。這批包含工程報告、專刊、工程照片等在內的18卷80余件珍貴文獻,於2002年入選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成為國家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講座還展現了國際友人在中國留下的歷史足跡。徐迅雷曾以萬字長文《梅滕更:從鞠躬到盡瘁》,講述百年前英國醫生梅滕更在杭州創立廣濟醫院(現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故事。
一張「小患者與老醫生相互鞠躬」的照片檔案,其雕塑至今仍矗立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前,成為中外醫學與人文交流的永恆見證。
杭州市秀水小學學生張灝辰表示:「徐老師講得非常有趣,尤其是那些真實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比如陳儀先生臨終前説的‘人死,精神不死’,讓我特別震撼。」
在講座的最后,徐迅雷寄語同學們要「養成善良與堅韌的品格,養成閲讀與運動的習慣」,並強調要從檔案中讀懂歷史,從歷史中汲取走向未來的力量。「記住歷史,不是爲了延續仇恨,而是爲了珍視和平、照亮未來。」
「本次活動通過走出課堂、觸摸歷史的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與責任意識。未來,學校將繼續拓展資源,創新形式,推動紅色基因和民族記憶在新時代少年心中生根發芽。」杭州市秀水小學德育處主任劉楠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