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位震盪時如何投資?「局部牛」中重温彼得·林奇1997年訪談

2025-09-18 23:30

本文來自:聰明投資者;作者:熱愛學習的

 

最近,重温了傳奇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在美國著名媒體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節目中的三次對話,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年。

查理·羅斯以犀利而開放的提問著稱(順便説一句,巴菲特也很喜歡且多次上他的節目),他的訪談常常能逼近問題的本質。

而彼得·林奇,作為啓蒙影響中國公募基金經理最早的投資家,在1977年至1990年間管理富達麥哲倫基金,把資產從1800萬美元擴張到140億美元,年均回報率接近30%。

兩個人在不同年代的幾次對話,都不是很長,但很有意思。

1993年是他們第一次對話。那一年,彼得·林奇出版了新書《戰勝華爾街》,系統梳理了自己在麥哲倫基金的投資方法。

訪談中,他反覆強調「常識投資」——投資者最大的優勢,不是專業模型,而是對身邊生活和熟悉行業的理解。

邏輯簡單卻深刻:先去理解企業如何賺錢,再去看股價是否合理,而不是反過來追逐市場熱門。

1997年,彼得·林奇第二次登上查理·羅斯的訪談節目。背景與四年前完全不同:道瓊斯指數從4000點一路上漲到8300點,市場氣氛高漲,卻又因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而出現大幅波動。

對許多投資者來説,這是最迷茫的時刻——既擔心錯過機會,又害怕站在高點。

彼得·林奇説,二戰以來美股市場的合理估值區間大多在10到20倍市盈率之間,突破20倍就意味着在透支未來盈利。在他看來,回調就像清腸藥,短期不適,卻有利於長期健康。

更重要的是,他提醒投資者把目光重新拉回盈利——股價的背后,始終是企業的盈利能力。

2013年,兩人第三次對話。此時彼得·林奇已退休多年,談到的更多是教育和社會責任。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奇在投資上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翻石頭」。 2022年5月,在美國證交會的信披文件中,他現身另類醫療服務提供商 Imac Holdings Inc.的股東名單。

這三次對話,構成了一條清晰的主線:無論市場處於什麼環境,彼得·林奇始終堅持幾個最基本的原則。

第一,買你真正瞭解的公司。他一再提醒,與其追逐複雜的生物科技或陌生的熱門行業,不如投資那些你日常生活中已經看到、已經理解的企業;

第二,長期視角。他拒絕預測短期市場,但堅信十年、二十年后,企業盈利一定比現在高,這纔是市場向上的根基;

第三,估值邊界。比如歷史經驗中,美股10到20倍市盈率是合理區間,超出就意味着風險在累積。這個均值,霍華德·馬克斯也經常用來做標尺。

第四,風險回報比。如果看對了,要能賺一倍、兩倍;如果看錯了,最多虧三四成,這才值得下注。

1997年10月28日發佈的那次訪談尤其值得今天回味。

彼得·林奇對話的前一天恰恰遇上市場大跌。查理·羅斯問他,這樣的日子會做什麼?彼得·林奇説,會忙着研究,且會問自己:哪些公司的基本面沒變?這對它們沒有實質影響?即使經濟衰退,也不會受到衝擊……

如今,中國市場局部牛市的火熱和高位震盪的風險,同樣讓人焦慮不安。

高點怎麼投資?彼得·林奇當年的提醒,放在今天依然適用:當市場高漲時,風險並沒有消失,盈利纔是股價的最終支撐。

01


 

 查理·羅斯 我還真是聰明瞭一把,選在今天請你來。三個月前我就説,「彼得·林奇什麼時候來?」我説,「讓他周二來吧。」我就覺得那周市場一定會出點什麼。

於是你就來了。解釋一下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

 彼得·林奇 我們經歷了一波大漲。我的意思是,兩年半前,市場還在4000點。然后漲到今年8月的8300點。就像任何一次大反彈,有時候也會出現回調——其實這反而是健康的。

實際上,我寧願它跌1000點,也不願它一路漲到12000點。

你看看日本,指數從5000點漲到15000點,那時候估值其實是合理的,按盈利什麼的都説得過去。后來又衝到40000點,這導致多年的房地產泡沫,人們過度消費……基本上,經濟陷入了衰退。

那就是市場漲得太高的后果。市場如果漲得太快、太高,那其實就是在提前透支未來七八年、甚至十年的盈利預期。所有東西都變得過於昂貴。

 查理·羅斯 對,這一點沒有任何好處。

 彼得·林奇 二戰以來,市場通常的估值是在10到20倍市盈率之間。如果你看道瓊斯或者標普500,把所有公司的盈利加總一下,你會發現是有邏輯可循的。

它是有關係的。比如説,麥當勞這三十年的盈利表現非常好,股價也表現得很好。

兩者是直接掛鉤的。所以標普500的整體估值就在10到20之間。而我們當時正要突破20——這是這個估值區間的上限。很少有時候市場估值能超過20倍市盈率。

只有在通脹率為零的時候,比如60年代初,我們市盈率略微超過20。而現在通脹率也很低。

所以過去的經驗是,用20減去通脹率,大致就是市場的合理市盈率。比如你還記得80年代初通脹高達12%,那時候市場市盈率就只有8倍。

 查理·羅斯 所以彼得·林奇博士的意思是,這一切其實對我們是好事?

 彼得·林奇 我是説,如果市場繼續瘋漲,那反而是不利的。這就像清腸藥,雖然不舒服,但有益健康。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希望市場不要繼續大漲。

但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明天市場漲到16000點,會怎樣?

關鍵還是公司背后得有盈利支撐。

 查理·羅斯 這個我不反對。我知道你説的是對的。否則那就太瘋狂了。股市的價格應當由公司盈利決定,由盈利表現和未來盈利能力決定,對嗎?

 彼得·林奇 沒錯。

02


 

 查理·羅斯 我們説説昨天的下跌吧。從某種意義上説,它釋放了之前的過度估值?也就是説,昨天的回調,把市場重新帶回到了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

 彼得·林奇 對,我覺得現在已經算是合理定價了。大公司可能已經回到了正常估值。當然,一些小公司可能還沒恢復。過去四年,我們有3000家公司上市,平均每兩個工作日就有一家IPO。

其中很多公司股價已經大幅下跌。這正是散户可以研究的區域。「股票商店」里講的就是這類機會。現在市場上有1萬家上市公司,其中很多都很有吸引力,但沒人關注。

IBM、微軟這類公司關注者眾多,但很多小公司無人問津。

 查理·羅斯 你當初就是靠研究那些沒人關注的公司賺到錢的,對吧?

 彼得·林奇 沒錯。我喜歡看有工會的公司、陷入困境的公司、沒人理會的公司。

 查理·羅斯 像那些牀墊舒服的酒店?

 彼得·林奇 對,還有你得研究很多公司才能找到一個值得買的。(笑)

 查理·羅斯 像你老婆穿的連褲襪?我記得這故事。

 彼得·林奇 Pier 1 Imports(主營家居飾品與家俱),那也是我老婆發現的。但你得看上20家公司,才能找到一個好標的。

就是去逛商場,發現某家店不錯,然后去查它是不是上市公司。你得自己判斷,「哇,這聽起來不錯。」

然后你需要下一些功夫。你得有一套有組織的方法。

人們買烤麪包機都很謹慎,都會查一查做功課。但買股票時卻完全不管。

他們打個電話給經紀人,或者午飯時聽人説一句,「我有個牛股!」然后立馬衝出去投5000美元。

更離譜的是,有人買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W)的期權,甚至都沒有持有這家公司股票的現股。

就憑比爾說了句「這是個牛股」,他們就搞個90天的短期投機。

 查理·羅斯 是的,他們就覺得能賺大錢。

 彼得·林奇 但這其實就跟賭博差不多。

 查理·羅斯 沒錯,就像賭場。

 彼得·林奇 你得到的結果也和賭場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多了幾張紙。

03


 

 查理·羅斯 好吧,我們回到那些被市場走勢迷住的人。你看昨天,再看看今天。實際上,從基本面上,公司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彼得·林奇 對,沒錯。

 查理·羅斯 可昨天股價可能跌了10%,今天又漲了5%。

 彼得·林奇 不過我想提醒一點,就像天氣突然轉冷會讓你意識到冬天到了,市場有時也需要這樣一個「提醒」。東南亞確實出了點狀況,一些經濟體遇到了麻煩(指的是當時的東南亞金融危機)。

 查理·羅斯 你是説,這就是市場大幅波動的原因?

 彼得·林奇 我覺得是的。它提醒大家:企業盈利是會下滑的,下行風險始終存在。

 查理·羅斯 可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反應?東南亞的事情真的會影響到這些公司的盈利嗎?

 彼得·林奇 確實會。因為很多美國公司在東南亞都有銷售,那邊經濟一受衝擊,業績就會受到影響。

過去幾年,這些經濟體的增速都是兩位數。但突然之間,銀行體系出問題、融資過度、槓桿不夠……它們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這等於在告訴市場:嘿,盈利可能會往下走。

當然,對美國來説,這事並不算天塌下來的大事。相比之下,當年墨西哥的危機就嚴重得多。

 查理·羅斯 嚴重是對墨西哥來説,還是對我們來説?

 彼得·林奇 我是説對美國的影響更大。

畢竟,美國的經濟規模和泰國、菲律賓這些國家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但墨西哥不同,它是我們的鄰國,人口多,消費市場龐大,對美國經濟很關鍵。墨西哥一旦出問題,整個拉美都會受到拖累。

所以,這次東南亞的情況更多是給市場提了個醒:別忘了,風險一直都在。二戰以來,美國已經歷過九次衰退,以后也還會有。

04


 

 查理·羅斯 那昨天收盤到今天開盤之間發生了什麼?你以前在富達的那些同事、還有你認識的投資人,他們都在聊些什麼?比如説,IBM宣佈了股票回購,對市場起到了一些提振作用,它的股價一下子漲了六個點。

 彼得·林奇 你該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這些上市公司里,挑出你真正看好的那幾家。

基本面紮實、盈利表現強勁、競爭對手不行——你覺得這家公司就是佼佼者。突然之間,因為一輪迴調,它的股價可能從40跌到30。這時候你就會説:「哇,這是個買點。」

但有些公司可能之前漲到60元,本來就太貴了,現在跌到50元,也沒什麼特別的。所以你要找的,是那些你原本就喜歡的公司,現在正好「打折」了。

 查理·羅斯 而不是那些從高估變成合理估值的公司。

 彼得·林奇 對。你要找的,是那些一開始就估值合理,現在突然來個「買四件打五折」的那種。

 查理·羅斯 如果你今天早上還在管麥哲倫基金,是不是已經開始大舉買入了?

 彼得·林奇 我可能正忙着研究。我會問自己:哪些公司的基本面沒變?這對它們沒有實質影響?即使經濟衰退,也不會受到衝擊……這些纔是我要買的。

你看一家公司,會想:它未來能賺多少錢?如果市場已經把這些預期全算進股價里,那它就是被高估了。即使業績完全兑現,股價也頂多維持原樣。

所以你要問自己:「如果我判斷對了,我能賺多少?如果我判斷錯了,我會虧多少?」這就是投資里的風險回報比。

在「股票商店」里我就説過:如果我判斷正確,我希望賺一倍、兩倍;如果錯了,可能虧個30%、40%。這纔是一個有吸引力的賠率。

如果一隻股票已經把所有好消息都反映在價格里,那我根本不想碰它。

05


 

 查理·羅斯 所以你今天一早起來,就會去看那些你熟悉的公司?

 彼得·林奇 對啊,你必須要有信息優勢。比如你很懂水泥行業,就會知道它從「很糟糕」到「還行」,再到「表現不錯」,股價自然會跟着漲,你也能賺錢。

如果你瞭解出版行業,那也是優勢。

再比如你在餐飲業干了30年,你一定能提前看到Taco Bell、Sbarro’s、必勝客、Chili’s這些品牌在快速擴張。你那時候就該去買它們的股票,而不是去碰那些你完全不懂的生物科技股。

我自己就完全搞不懂什麼是局域網。很多人當時在買思科的股票,買它們的設備,説是能把各種外圍設備連接起來,搭建服務器。

 查理·羅斯 但買思科其實也不錯吧?它在自己的領域市佔率很高。

 彼得·林奇 沒錯。當時人們就説:能做這事的公司屈指可數。如果這種技術真能跑通,那其他公司肯定會跟進。他們清楚自己還在比賽初期,所以買思科這種公司也沒什麼問題。

但他們應該買自己瞭解的公司,而不是盲目去買什麼石油鑽探公司。

人們總是愛買自己不懂的東西。其實你只需要抓住幾隻好股票,就能撐起整整十年。

 查理·羅斯 這就是你一直強調的,只買你真正瞭解的公司。

 彼得·林奇  對。可是很多人每天醒來,面對市場上5000只股票,就會問:「我該買哪一隻?」

其實普通投資者只需要盯住四五家公司,熟悉到能站在講臺上講解它們。你必須真正瞭解它們,這種瞭解甚至會逼着你寫下自己的投資邏輯。

06


 

 查理·羅斯 你常提的那個「股票商店」工具,到底是什麼?

 彼得·林奇 那是個CD-ROM 程序,插到電腦里就能用,還能連着實時數據流。你可以看到五六千家公司的信息:十年的財務數據、損益表、庫存情況……

 查理·羅斯 可這些彭博終端也能看到呀。

 彼得·林奇 不一樣。彭博只顯示當下的數據,不會給你整理出50個關鍵指標,更不會提供5年以上的歷史。而這個工具,你只要想研究哪家公司,就能一鍵把所有資料調出來。

這個工具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幫你更新數據。比如你盯上一家公司,就能馬上看到它的現金流情況。

我常説,如果你連「現金」是什麼、「債務」是什麼都不懂,那你干嘛去研究那些岌岌可危的公司?為什麼不去看看那些賬上躺着3億美元現金的公司?

很多公司股價可能才2塊、3塊,每股卻虧損10塊。這種情況不用動腦子就知道風險太大。可人們就是懶得去查。

至少你得看看資產負債表,然后説:「這家公司手里有3億美元現金,即便每季度虧損一千萬,它也能撐下去。」

而另一家公司呢?沒現金,還揹着7億美元負債,那撐不下去是迟早的事。

07


 

 查理·羅斯 可你不是常建議,美國大多數散户最好還是買共同基金嗎?

 彼得·林奇 我覺得可以兩者兼顧。你可以投基金,但也該留心一兩隻可能改變你生活的股票,前提是,這是你熟悉的行業或本地公司。

很多人早就看到了身邊企業的成長,比如德州的La Quinta汽車旅館,當時當地人都能看到它的擴張。

像Friendlies這樣的餐飲品牌,或者St. Jude Medical(聖猶達醫療),都讓很多投資者賺了大錢。

 查理·羅斯 你是不是就是住了一晚那家旅館,然后就買了它的股票?

 彼得·林奇 (笑)沒錯,就是La Quinta。住了一晚。

后來我還聽到假日酒店的競爭對手説:「他們太厲害了,壓力很大。」

這些信息到處都有,關鍵是你得善用。

 查理·羅斯 在結束前我想問一個問題,你賣CD-ROM的收入真的都會捐出去嗎?

 彼得·林奇 對,我個人的收益全捐掉。這套產品由Houghton Mifflin出版,他們負責營銷,會拿走一部分利潤。

 查理·羅斯 (笑)所以你還沒把他們變成慈善機構。

 彼得·林奇 對,他們只是出版社。但我寫的書,包括這次的CD-ROM,我和太太都會把我們那部分全部捐出來。

 查理·羅斯 這是因為你已經賺夠了,所以出於責任感?

 彼得·林奇 那當然是一方面。但就算沒賺那麼多,我也會希望人們能投資得更好。畢竟投資關係到很多人的生活。

以前退休時,你能拿到一半工資,還有養老金。現在不同了,你得靠自己。

很多人被迫提前退休,拿到50萬美元一次性補償,然后被告知:「這就是你的養老金了,自己管吧。」

結果過去三個月,就有人把這筆錢全賠在期權上。

08


 

 查理·羅斯 那你今天怎麼看市場的短期走勢?

 彼得·林奇 (笑)擲硬幣吧。我完全不知道下一個1000點是漲還是跌。沒人知道。去猜根本沒意義。

但我敢説:沒人能看準下一個1000點,但長期來看,市場一定是往上的。十年后企業盈利會比現在高,二十年后會更高。那纔是你應該相信的。

你看微軟、Staples、聯邦快遞,20年前根本不存在;思科當時沒影子;安進製藥現在有兩個十億美元級藥物,20年前也沒有。

新公司會不斷涌現,這就是美國的活力。

你要做的就是睜大眼睛去發現它們。

 查理·羅斯 那亞洲呢?是不是已經沒機會了?

 彼得·林奇 不,絕對不是。有些國家儲蓄率高達56%,赤字率也很高。遊戲遠沒結束。

是的,他們在信貸上確實走得太遠,需要停下來想一想。

但説「亞洲完了」?那絕對不成立。

 查理·羅斯 所以你認為新興市場依然重要?

 彼得·林奇  沒錯,非常重要。

 查理·羅斯 那衍生品呢?很多批評説它們造成了巨大風險。

 彼得·林奇  這個話題對我來説太複雜了。我這輩子從沒買過期權。

唯有股票,才能讓時間成為你的助力。

什麼3%保證金的期貨、straps、straddles(複雜期權策略),我都搞不懂,也不想碰。讓別人去玩那些吧。

 查理·羅斯 所以你對美國經濟的未來依然樂觀?覺得好公司盈利潛力依舊?

 彼得·林奇 對。不過要記住,自二戰以來,我們已經經歷了九次衰退,將來也一定還會有。

只是現在,我們還沒到衰退。它終會來,但沒人能告訴你什麼時候。

 查理·羅斯  但基本面不會提前給點信號嗎?

 彼得·林奇 不會。你只會事后才發現:訂單減少、競爭加劇、盈利下滑。

通常都是后知后覺。

沒人會站出來宣佈:「我們將進入為期五年的衰退。」那不會發生的。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