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8 11:14
財聯社9月18日訊(編輯 瀟湘)在本周美聯儲利率決議后的新聞發佈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除了談論到最新降息決定背后的考量以及對美國經濟最新的看法外,還闡述了自己對近來頗為火爆的一個話題的看法:美聯儲的「第三使命」……
談及美聯儲的政策使命,相信許多市場人士的腦海里最先浮現出的——都是「維持物價穩定」和「實現最大化就業」這兩大「雙重使命」。然而,從入職美聯儲理事的米蘭,到美國財長貝森特近來都提到,美聯儲其實還有着「第三使命」——實現「適度的長期利率」。這兩人均指責美聯儲並未能很好地落實這一點。
那麼,這「第三使命」是否真實存在呢?
答案確實是YES。正如Natalliance Securities LLC副主席的Brenner在9月5日的一份報告中所寫道的,特朗普政府在美聯儲定義並不完美的原始文件中發現了這一條款,認為美聯儲其實能夠對長期利率擁有強大得多的影響力。
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昨夜最新新聞發佈會的講話中,也證實了這一點。不過,在鮑威爾看來,國會賦予美聯儲的三項使命,在實際操作中其實就相當於「雙重使命」。
鮑威爾周三向提出該問題的記者表示,「第三使命」確實存在,但央行官員認為其本質上是在法律賦予的兩大核心目標——即建立並指導聯儲的法律所規定的通脹穩定與充分就業中衍生出來的。
「我們認為,適度的長期利率將源於穩定的通脹——即低水平且穩定的通脹,以及充分就業,」鮑威爾稱。
鮑威爾強調,美聯儲官員已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未將第三項使命視為需要「獨立行動」的領域。
鮑威爾對長期利率和貨幣政策操作的上述觀點,可以説形成於當下這一特定背景:美聯儲主要政策工具——聯邦基金利率最直接影響着美國經濟中的短期借貸成本。美聯儲官員長期強調其主要影響力在於短期利率端,而長期利率受多重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常與貨幣政策無關。
同時,聯儲官員也認為自身對長期利率的影響能力較為有限。
凱雷集團等機構此前曾警告,在通脹仍具粘性且高於目標的背景下,若財政部與美聯儲更主動地壓低長期利率,可能會適得其反。
白宮恐不會輕易妥協
然而,對於鮑威爾的上述解釋,白宮方面的官員很可能並不會輕易買賬。事實上,近二十年的貨幣政策實踐表明,美聯儲歷史上也沒少干過直接干預長期利率的事情。
自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已實施過兩個大階段的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QE1至QE3,以及新冠疫情后的天量QE刺激。這些危機期間及新冠疫情期間的購債行動由兩大目標驅動:穩定市場,並在聯邦基金利率接近零水平時提供額外刺激。
美聯儲購債的關鍵作用,其實就在於壓低長期利率,這符合其上述第三項使命職責。當然,美聯儲面臨的挑戰在於,大規模購入國債和抵押貸款債券究竟帶來多少實際效益始終不明。儘管如此,這些操作確實降低了政府和購房者等借款人的實際融資成本。
由特朗普提名任命的美聯儲理事沃勒今年7月曾指出,量化寬松的核心在於購買長期證券而非短期資產。通過增加長期證券需求,美聯儲可以推高其價格並壓低收益率。但沃勒亦多次強調,相較於短期利率變動,美聯儲大規模購債對經濟的刺激效應較為有限。
無論如何,美聯儲對長期利率的影響可能會與政治層面緊密相關。以往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曾引發擔憂,認為央行助推政府借貸成本低於市場應有水平。而隨着特朗普重返總統職位,這一爭議再度浮現。特朗普在敦促美聯儲大幅降息時宣稱,此舉將降低政府利率成本,但他對可能推高通脹的后果不以為意。
隨着米蘭從特朗普政府顧問職位休假后出任美聯儲理事,也使上述美聯儲的第三項使命再度受到關注。
瑞穗證券經濟學家指出,「隨着新成員加入到美聯儲理事會,在美聯儲推進2022年啟動的縮表進程之際,市場關於所謂第三使命的討論必將升溫。」
而財聯社本月早些時候介紹過,號稱「華爾街最精準分析師」的美國銀行首席策略師哈特內特(Michael Hartnett)認為,股市投資者可能已提前消化了央行會進行PKO(價格穩定操作),或其他防止債務成本無序飆升的政策。對股市多頭而言,這些政策其實都極為熟悉:收益率曲線控制(YCC)、量化寬松(QE)、扭轉操作(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