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8 09:57
AI大爆發的背后,誰在默默 「扛住壓力」?答案藏在數據中心里。
9月16日,美銀在香港亞太會議期間對話世紀互聯、萬國數據等行業頭部公司,隨后拋出了一份重磅研報:AI正推着中國數據中心走進 「長期剛需時代」,但短期芯片供應的不確定性,可能成為制約市場的重要因素。
數據中心堪稱 AI 時代的 「數字基礎設施」—— 大模型訓練、智能駕駛、工業互聯網等場景,都需要高功率密度的服務器和海量算力支撐,而這一切都得靠數據中心落地。
美銀通過與前數碼港亞太區 CEO 達里爾・杜納爾等專家的交流發現,超大規模科技公司(如互聯網巨頭、雲服務商)對 AI 的持續砸錢,已讓數據中心的長期需求板上釘釘。僅單機櫃功率密度就從傳統服務器的 4-6 千瓦,飆升至 AI 服務器的 20 千瓦以上,電力需求直接翻幾番。
但短期來看,市場藏着一個「隱憂」:先進 AI 芯片(如英偉達 H20)的供應中斷,可能拖慢新訂單落地節奏。不過好消息是,國內芯片廠商已經「接棒」—— 華為、寒武紀、摩爾線程、壁仞科技等玩家的技術快速突破,國產化芯片的部署正加速推進,替代能力持續增強。
在 AI 服務器上架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數據中心行業的競爭邏輯早已變了。美銀梳理出兩個 「決勝關鍵」:
1. 快速交付產能 = 搶單 「通行證」
世紀互聯管理層透露,近期已有不少客户釋放新需求,但在供應鏈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誰能快速響應需求、按約定時間交付產能,誰就能拿下訂單。畢竟對 AI 企業來説,算力落地早一天,就能多一分競爭優勢。
2. 綠電力成 「核心護城河」
電力供應正在成為全球數據中心擴張的「瓶頸」—— 東南亞等市場已因電力不足限制產能,但中國的優勢十分明顯:不僅電力供應充足,可再生能源佔比還在持續提升。
美銀特別強調,對中國第三方數據中心運營商來説,能不能拿到可靠、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未來會直接決定其競爭地位。這既符合「雙碳」 政策方向,也能從根本上控制運營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AI 數據中心的 「特殊待遇」 也很關鍵:儘管每兆瓦建設成本與傳統數據中心相差不大,但區位優質的 AI 數據中心,定價能比傳統項目略高,盈利能力更有保障。
高功率密度的 AI 服務器,必然帶來 「高發熱」 問題 —— 傳統風冷已跟不上需求,液冷技術成為 AI 數據中心的 「標配」。行業內主要有三種技術路徑:
后門熱交換器:相當於給服務器裝「后置散熱器」,改造難度低;
芯片直冷:將冷卻水直接接觸芯片表面,散熱效率更高;
浸沒式冷卻:把服務器浸入絕緣冷卻液,適合超高功率場景。
在國內數據中心板塊,美銀明確給出了「首選標的」—— 世紀互聯(VNET)和萬國數據(GDS),核心邏輯是兩者在產能交付、能源獲取等方面的優勢顯著。
不過投資也需警惕三類風險:① 行業競爭加劇導致服務降價;② 客户上架節奏慢於預期;③ 海外限制升級引發 AI 芯片短缺。
從本質上看,數據中心是 AI 時代的 「水電煤」—— 沒有它,再多的 AI 創新也只能停留在 「概念階段」。美銀的研判其實在傳遞一個信號:儘管短期有芯片供應等小波折,但隨着國內技術替代加速、綠電優勢凸顯,中國數據中心的 「黃金周期」 纔剛剛拉開序幕。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