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8 08:20
曾經三度問鼎胡潤百富榜的中國前首富黃光裕,在國美系連續多年虧損、多家子公司遭法院破產清算的困境中,毅然選擇押注氫能賽道,尋求絕地逢生。
9月10日,北京國美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美氫能」)正式成立,註冊資本1000萬元,由黃光裕控股的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持股80%。
零售巨頭深陷泥潭
曾經的家電零售巨頭國美,如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從歷年財報來看,國美零售已連續虧損八年。
2024年財報顯示,國美零售營收同比下滑26.7%至4.74億元,較2022年巔峰時期的174.44億元縮水超97%;全年淨虧損116.29億元,同比擴大15.63%。
根據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及多地法院公告,國美系多家公司已被法院裁定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國美系目前正處於系統性債務危機階段,破產清算範圍可能還將進一步擴大。
2023年,國美電器收到了成立20年以來的首個「限高」,公司因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被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費。然而,國美沒有坐以待斃,多次嘗試轉型自救但收效甚微。
2023年國美入駐抖音直播帶貨,但因供應鏈斷裂未能打開銷路;2024年,推出「即時倉」和便利店業務,但因資金短缺難以擴張;2024年底,黃光裕宣佈進軍新能源汽車銷售,但業內普遍質疑其缺乏汽車行業經驗及售后體系支撐……
豪賭氫能,黃光裕的突圍戰略
在傳統零售業務積重難返的背景下,選擇一條全新的賽道進行「戰略轉移」,成爲了黃光裕的選擇,國美氫能應運而生。
從股權結構來看,該公司由黃光裕控股的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持股80%,北京氫源芯能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5%,北京氫和科技有限公司持股5%。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9月17日,由黃光裕直接控股82.59%,是國美控股集團的全資母公司。
企查查顯示,國美氫能所屬行業為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經營範圍包含新興能源技術研發、儲能技術服務、新型膜材料銷售、合成材料銷售、電池銷售、發電機及發電機組銷售、電池零配件銷售、站用加氫及儲氫設施銷售、氣體、液體分離及純淨設備銷售、光伏設備及元器件銷售、陸地管道運輸、節能管理服務、汽車銷售、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等。
由經營範圍可以看出國美氫能的經營範圍廣泛,且覆蓋氫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包含「制氫-儲氫-燃料電池及關鍵材料-整車及運營」等,屬於設備、材料、技術服務商定位,同時還延伸至物聯網技術研發與光伏設備及元器件製造,全方位覆蓋氫能生產、儲運、應用及配套服務。
對於黃光裕跨界氫能的舉動,市場反應不一。支持者認為其戰略眼光獨到,順應國家戰略;而不看好者則擔憂其缺乏行業積累。一位氫能業內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能源行業本質上是一個務實的行業,其核心競爭力來自於技術突破與深耕服務,而非依靠供應鏈整合或金融手段進行短期套利。
跨界成趨勢?新能源成為傳統企業新出路
國美並非唯一選擇跨界新能源的傳統企業。在「雙碳」目標驅動下,越來越多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正通過資產置換、合資設立、收購兼併等多元化方式,積極切入新能源賽道。
家電行業更是以集團軍式姿態跨界光伏產業。
創維集團通過「零元建站送家電」模式,將家電渠道商轉型為分佈式光伏服務商。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使其户用光伏裝機量在2023年突破20萬套,其奧祕在於將家電安裝服務網絡升級為能源服務網絡。
格力電器自主研發的光儲直柔空調系統,本質上是將空調從耗能設備轉變為微型能源樞紐。其第三代產品集成碳化硅功率器件,系統效率提升至98.2%。
TCL中環通過控股硅片企業實現縱向整合,其N型硅片生產成本普遍低於行業平均值。這種從半導體材料到光伏組件的全鏈條佈局,使其在2023年價格戰中保持21.79%的毛利率。
這些曾經以冰箱、空調、電視機聞名的消費電子品牌,正以「新能源企業」的身份重新進入公眾視野。
氫能產業技術與資本雙密集,跨界風險高
然而跨界新能源並非易事。
氫能是一個技術與資本雙密集產業,從研發到產業化都需要持續的巨量資金投入。而當前國美自身「失血」嚴重,負債累累,資金支撐能力以及公眾信心都存疑。
況且,氫能技術門檻極高,且賽道內玩家也已深耕多年。國家能源集團、中石化、隆基、億華通等央企、上市公司以及眾多獨角獸企業,已經形成了相當的技術和規模壁壘。
另外,當前氫能行業整體仍處於「商業化前夜」,呈現出「政策熱、市場冷」的緩慢期特徵。在交通領域,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與規劃的「到2025年保有量達5萬輛」的目標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氫站建設數量雖在穩步增長,但與市場需求相比,缺口依然較大。建設成本高、運營難度大等問題,嚴重製約着加氫站的快速佈局。
對於黃光裕和國美來説,跨界氫能是一場高風險賭注。作為一個毫無產業背景的「門外漢」,國美如何突圍確實是一個未知數。
跨界競賽的本質,是製造業從終端產品競爭向能源服務生態的升維之戰。無論進軍氫能還是光伏,企業的競爭力都是技術迭代速度、生態構建能力、場景滲透深度的三維疊加。
跨界企業中,誰能率先實現從硬件製造商到能源運營商的基因蜕變,誰就能在這場跨界競賽中脫穎而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陶野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