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農業農村部 | 智慧農業發展前沿(第一期2025年3—4月)

2025-09-17 19:42

(來源:智慧農業期刊)

一、國內技術前沿 

  (一)中國農業大學於1月15日發佈國際奶業領域首個垂直大模型「孺子牛大模型AI4DLLM」。該模型累積近10年國內TOP40奶牛養殖集團超210萬頭奶牛數據(佔全國荷斯坦奶牛存欄量的30%),整合了全球頂尖奶業研究語料庫,依託國內GLM-4大語言模型架構,配備百億級參數,深度適配中文語境,具有牧場超級大腦、智能決策系統、仰廉數字書院、數字孿生牧場四大功能,為行業發展提供多方位支持。一是牧場超級大腦模塊,提供個性化推薦、自動化運營報告生成、多語言溝通以及高效信息檢索等功能。二是智能決策系統模塊,實時監測奶牛健康狀況,預測牛奶產量、評估產品質量。三是仰廉數字書院模塊,幫助用户輕松查詢所需文獻、標準、行業報告以及在線課程。四是數字孿生牧場模塊,以真實牧場採集的物聯網數據為基礎,模擬生產環節,支撐數據分析、管理策略調整。(信息源:中國農業大學網站) 

  (二)中聯重科於1月19日正式下線首臺400馬力混合動力拖拉機(DV4004)。該拖拉機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均由中聯重科自主研發,搭載行業首創MiDD智能化混動系統,在作業性能、技術指標等方面為我國混合動力拖拉機定義了新標準。該產品應用分佈式電機直驅和功率耦合技術,牽引力達145千牛,重載作業速度達12千米/時,可實現作業工況全覆蓋;牽引油耗低至1.55升/畝,相比同馬力段全動力換擋機型節省8%以上。(信息源: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 

  (三)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於2月23日發佈「農科小智V2.0」多模態農業大模型。該模型採用語義理解與多模態交互等技術,具備農業執法案卷評閲覈對、農產品市場行情智能分析、農業種養殖知識在線解答等功能,已累計提供政務決策、農業園區規劃、種養殖技術諮詢等在線服務11.53萬余次,月平均訪問量超6000人次。(信息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網站) 

  (四)哈爾濱工業大學「天工開悟(Kwoo)」農業大模型於3月4日榮獲2024年度英國國際發明展最高獎——鑽石獎。該模型是國內首個多類型、泛品種、跨區域的農業作物生長大模型,結合天氣、土壤、管理等外部干預因素,實現對水稻、玉米、大豆、小麥等24種作物64個品種的高精度、長周期生長預測,可為農事生產提供精準種植方法和種植指導建議。該模型已累計服務土地面積超過100萬畝,平均減少生產管理成本10%,平均提高產量5%,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率。(信息源: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網站) 

  (五)中國農業大學於3月28日發佈首個國家級農業教育大模型「神農百曉大模型」。該模型以「神農大模型2.0」為底座,以通用功能為基礎,兼具農科教育特色,開發了時空育種倉、育種推理機、智能試題、農事影音日誌等多種智能體,實現了育種教學內容的直觀展示、互動考覈及考覈試題的機器智能評卷。「神農大模型2.0」積累了1000萬條農業知識圖譜、2000萬張標註圖片、2萬本圖書、20萬條農學試題、5000萬條農業生產數據及農學知識、150門農學門類專業核心課程教材、50萬張羊豬牛馬識別數據、2PB有標註的農情遙感數據,訓練數據總量達3PB。(信息源:中國農業大學網站) 

  (六)重慶郵電大學與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共同研發的「山地名優茶智能採摘機器人」於3月31日首發亮相。該機器人通過AI識別符合採摘標準的茶葉,精準提供採摘三維座標,指揮機械臂無損採摘,同步利用風力吸取自動回收茶葉,實現採茶檢測、識別、定位、採摘、回收一體化,攻克了看得清、定得準、採得好、能回收四個難題,2秒一片葉的採摘速度達到了人工採摘水平,可有效解決人工季節性短缺問題。(信息源:科技日報) 

二、國外技術前沿 

  (一)約翰迪爾公司(John Deere)於1月7-10日推出第二代自動化設備。該設備集成了計算機視覺+AI+多攝像頭等第二代自主技術套件,提升了設備自主導航能力和工作效率,可有效緩解全球勞動力短缺壓力。其中,自動化9RX拖拉機面向大規模農田耕作需求,配備了16個攝像頭組成的環視系統,實現360度全景視野;自動化5ML果園噴霧機面向果園植保需求,配備了激光雷達傳感器,能夠在果園濃密的樹冠下靈活導航,代表了約翰迪爾在精準農業領域的最新突破。(信息源:約翰迪爾公司網站) 

  (二)美國碳基機器人公司(Carbon Robotics)於2月10日推出最新版激光除草機LaserWeeder G2。該裝備基於高分辨率攝像頭、增強光學系統和Starlink高速互聯網,實現高清圖像採集和快速上傳;配備升級版GPU服務器,每小時可處理470萬張高分辨率圖像;採用先進的「Carbon AI」深度學習系統,利用來自三大洲超過4000萬株植物的數據集進行模型訓練,能夠以毫米級精度識別和定位雜草;配備240瓦高功率激光器,快速精準清除雜草。LaserWeeder G2可替代傳統人工、除草劑和機械手段進行作業,累計除草超過150億株,除草作業面積超過25萬英畝、覆蓋100多種作物,農民除草成本降低了80%。(信息源:美國商業資訊) 

  (三)阿聯酋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MBZUAI)於2月開發了一款草莓採摘機器人。該機器人配備高分辨率攝像頭和傳感器,通過機器學習算法精準區分草莓成熟度;配備「主動感知」與操控能力,根據環境調整抓握位置和力度實現輕柔採摘;配備自主導航技術使其避開障礙物在植物間高效移動。該機器人也可適用於西紅柿、蘋果、甜椒等不同的作物和農業環境。(信息源:阿聯酋海灣新聞) 

  (四)株式會社電裝(DENSO)開發的全自動收割機器人Artemy®於2月正式投入歐洲市場。該機器人配備高精度圖像識別系統,可實時判斷番茄成熟度;配備環境感知技術算法,確保能在晝夜不同光照條件下穩定識別作物;配備柔性機械臂,可適應不同形態作物,實現精準採收;配備支持快速更換的模塊化電池系統,能夠持續作業20小時以上。(信息源:DENSO公司官網) 

三、國外政策

  (一)歐盟委員會於2月發佈《農業與食品願景》。該願景提出了提升行業吸引力、增強競爭力和可持續性、構建面向未來的農業、保障農村公平條件等四大優先發展領域,強調了簡化政策、推進數字化應用的重要性,提出將於2025年推出農業法規簡化方案和歐盟農業數字化戰略,以加快農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信息源:歐盟委員會網站) 

  (二)俄羅斯聯邦第395號決議於3月計劃新增子計劃「農業機械設備與裝備」。該計劃總融資額約158億盧布,預計到2030年,將開發至少27種新型農業機械設備,包括:用於收割馬鈴薯、甜菜和其他農作物的自走式聯合收割機,以及用於水果、漿果種植園及葡萄園養護與採收的機械。(信息源:俄羅斯政府網站) 

  (三)日本農林水產省於4月發佈智能農業技術開發供應實施計劃。該計劃包括金融、税務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如可以獲取長達25年的低息貸款;農用無人機可以享受航空特例,一站式辦理相關手續;農業新品種可免登記費等。(信息源:日本農林水產省網站)

來源:農業農村部官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