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8 07:00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9月17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了2025年施政報告。
對於香港資本市場,李家超表示,香港將通過「科企專線」協助內地科技企業來港融資,加強對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金融支持;進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結構性產品發行機制;研究優化「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定;推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第二上市;協助中概股以香港為首選迴歸地。
此番表態,再度引發了市場對港股IPO的關注。今年以來,科技與消費兩大板塊雙輪驅動,一場IPO盛宴在港股市場盛大展開。
根據Wind統計,截至9月17日,今年共有62家新股登陸港股,合計募資1441.58億港元,超過過去兩年募資總和,勇奪全球交易所冠軍。其中「A+H」上市潮的加速度特徵尤為顯著,11家A股企業實現「A+H」兩地上市,涉及硬科技、新消費、生物醫藥等多個新興領域。隨着禾賽科技在港成功上市,中概股回港通道也時隔兩年重啟。
行業人士預計,未來港股IPO市場有望繼續保持火熱,A股公司仍是港股重要的上市來源,中概股回港上市通道也將保持通暢。
「A+H」大擴容
回顧今年前9個月的港股IPO市場,從上市數量到融資規模均重回「巔峰」,而其中融資額前五企業全部被A股公司包攬。
今年以來,合計有11家A股企業實現「A+H」兩地上市,募集資金合計916.89億港元。寧德時代、恆瑞醫藥、三花智控、海天味業、藍思科技實際融資額分別達到410.06億港元、113.74億港元、107.36億港元、105.71億港元和54.83億港元,合計佔今年港股IPO總融資額的五成以上。
其中,寧德時代以410.1億港元募資額成為近4年最大港股IPO,這家全球動力電池龍頭企業的上市引發市場追捧,國際配售認購15.2倍,散户認購更是高達151.2倍。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17日,「A+H」上市公司已達161家,較2024年底新增11家。同時,還有超過51家A股公司正處於赴港上市的排隊進程中。近日,邁瑞醫療、海瀾之家等也被傳將赴港上市。
「A股龍頭企業港股上市熱潮,其戰略動機不僅限於融資渠道拓展,本質上是政策利好、企業全球化與全球資本再配置三重宏觀力量共振的結果,也隱含着金融安全與全球競爭力的雙重考量。」安永大中華區上市服務主管合夥人何兆烽指出。
何兆烽表示,赴港上市可以幫助企業構建「A+H」雙融資平臺,實現境內、境外兩個市場的協同發展,更好地整合全球資源,加速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提升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同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匯聚全球資本與機構投資者。企業通過港股上市可快速提升國際公信力,重塑品牌形象。此外,港股融資所得為離岸資金,不受境內外匯管制限制,可直接用於海外建廠、併購及本土化運營。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輪「A+H」擴容潮中,還出現了多種創新的上市方式,除了直接遞表發行H股之外,換股吸收合併、「私有化+介紹上市」等方式也逐漸流行。
近日,浙江滬杭甬便公告,與鎮洋發展簽訂《換股吸收合併協議》。浙江滬杭甬擬以發行A股股票方式換股吸收合併鎮洋發展。換股吸收合併完成后,浙江滬杭甬為本次換股吸收合併發行的A股股票,以及浙江滬杭甬原內資股轉換成的A股股票,將申請於上交所主板上市流通,從而實現A+H兩地上市。
同時,新奧股份在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顯示,計劃通過全資子公司私有化新奧能源,並以介紹上市方式登陸港交所主板。交易完成后,新奧股份將形成A+H上市平臺,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增強資本實力及抗風險能力。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認為,這些創新方式,為「A+H」兩地上市提供了新路徑。不僅簡化了上市流程、降低風險與成本,還有助於實現業務協同與資源整合,滿足企業差異化的資本需求,並推動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彰顯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新活力。
中概股回港通道暢通
「A+H」持續擴容只是內資企業保持對港股濃厚興趣的一角。
近年來,港交所一系列改革措施生效,為內資科技股IPO及中概股迴流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此前,爲了更好地服務科技企業,香港交易所於今年5月推出「科企專線」,為18C特專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諮詢服務。除了一對一的諮詢渠道,香港交易所還優化了上市制度,與國際市場接軌,允許18C特專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保密遞交上市申請,便利它們的融資安排。
此外,聯交所更新的《新上市申請人指南》顯示,對於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兩類公司在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上市時,將被聯交所視為已滿足《主板上市規則》第八A章所列的創新產業公司規定及外界認可規定。
隨后,有市場消息稱,禾賽科技依託「科企專線」以保密方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9月16日,禾賽科技正式登陸香港交易所主板,實現港股美股雙重上市。該IPO是迄今為止全球激光雷達行業規模最大IPO,也是近四年來融資規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綠鞋前融資總額超過41.6億港元。
此次李家超明確表態將「研究優化‘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定」「推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第二上市」「協助中概股以香港為首選迴歸地」,這些均有望進一步暢通中概股回港通道。
事實上,儘管「科企專線」簡化了「不同投票權架構」科技企業(即「同股不同權」)的港股上市流程,但業內普遍認為,當前香港上市條例第8A章對於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企業IPO要求仍較高,還有進一步放寬的空間。
根據第8A章規定,以大中華為業務重心的公司在港實現第二上市,可保留現行VIE結構及不同投票權架構,但需符合以下要求:市值大於400億港元;市值大於100億港元且最近1個財年收益不少於10億港元;2017年12月15日前在合資格交易所上市。
並且,港交所還明確——「特殊投票權股票的投票權不得超過一般投票權股票的10倍,且一般投票權股票總投票權不得少於10%」。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表示,為進一步發展香港資本市場,建議適度放寬「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要求,例如「創新產業」定義、市值或收益要求,以及特權投票比例限制等。
目前在香港以WVR架構上市的公司,可採用最多「一股10票」的架構,歐振興指出,對於一些已在美國上市的WVR公司而言,要轉換回「一股10票」的合規成本太高,基本上是不可行,認為過去7年來在港以WVR架構發行的公司未出現重大問題,市場對此架構有一定認識,認為是時候考慮放寬特權投票比例限制。
田利輝也指出,放寬「雙重股權結構」限制是吸引高增長科技企業迴流的需要,也是緩解中概股退市壓力的途徑,還是增強港股國際化競爭力的舉措。不過,需配套措施,如強制信息披露、限制投票權比例,避免中小股東權益受損。建議對符合條件(如市值超100億港元)的中概股試點豁免,同時要求其承諾未來逐步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