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在千年遺址上續寫絲路文明新章

2025-09-18 07:0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編者按:

    近年來,中國民營博物館蓬勃發展,已成為傳承中華文明、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它們以獨特視角匯聚民間珍寶,從非遺技藝到古代藝術,從地域歷史到當代創新,以靈活多元的展陳方式,讓文物"活"起來、文化"潮"起來。

    這些博物館深耕社區、聯動文旅,推出沉浸式體驗與教育研學活動,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和市民精神生活新空間。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民營博物館將繼續以創新思維守護歷史根脈,推動文化共享,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蓬勃活力。

    當晨光穿透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的玻璃穹頂,灑在考古發掘原址唐代十字街遺蹟上,青磚間的紋路彷彿仍在訴説着千年前「胡商雲集、貨通萬國」的繁華。

    作為中國首家非國有國家一級博物館,大唐西市博物館自誕生之日起,便承載着解碼絲路基因、傳承長安文明的使命。如今,大唐西市博物館不僅是矗立在遺址之上的文化殿堂,更是非國有博物館探索「公益性與產業性並舉」的典範,持續書寫着文明對話與文化創新的新篇章。

遺址為基:

考古發掘喚醒大唐記憶

    「我們不是在建造一座博物館,而是在守護一段活着的歷史。」提及籌建初心,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非國有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呂建中始終強調「遺址」二字的分量。不同於其他博物館的遷址保護模式,這座博物館的核心,是直接「生長」在唐代西市遺址之上——考古發掘的基坑內,唐代西市的十字街遺蹟、商鋪基址、排水渠道清晰可見,甚至連當年商人們踩踏出的車轍印,都完好地保留在青磚路面上。

    「當初決定1:1原址重建,就是爲了讓觀眾站在千年前的土地上,直面絲路文明的震撼。」呂建中回憶,籌建過程中,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保護遺址的前提下,實現博物館的功能性建設。最終,團隊創新性地採用「原地保護、原樣展示、原物陳列」的方式,使文化遺產與城市建設完美融合。這種模式開創了國內遺址保護與商業開發相結合的先河。

    技術團隊採用了大跨度無柱結構,使遺址不需要任何支柱支撐,最大限度保持了遺址的完整性和觀賞性。同時,通過恆温恆濕系統和低反射玻璃,確保遺址得到最佳保護。「我們每天都要監測遺址區的温度、濕度、振動等數十項數據,確保遺址處於最適宜的保存環境。」博物館文物遺址保護團隊成員陰玲玲表示。

    2010年,大唐西市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2013年,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2017年,更是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行列,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民辦博物館。「這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呂建中説。

    如今,2萬余件(套)館藏文物,為這段歷史寫下了生動註腳。從出土的唐代「開元通寶」銅錢,到館藏的波斯銀幣、阿拉伯玻璃器、絲綢;從反映市井生活的陶俑、陶瓷器,到記錄貿易往來的商隊壁畫、石刻、金銀玉器……每一件文物都是絲路貿易的「活檔案」。

    大唐西市博物館珍藏了全國唯一一件鑄有「人民昌」「中國強」等47字銘文的漢代銅鏡,價值非凡且意義深遠。這枚銅鏡進一步佐證了漢代「中國」國家觀念的形成;凝結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符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認知;傳遞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追求。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件彩繪胡人騎駝俑」,呂建中指着展櫃中的文物介紹,胡俑頭戴尖頭氈帽,濃眉,深目高鼻,八字胡须,身穿紅色翻領胡服,黑色長褲,足蹬尖頭靴,雙手作持韁控駝狀,坐於馱囊之上。雙峰駝抬頭遠望,張嘴露牙嘶鳴,舌上翹,環耳長鬃,尾上翹,作行走狀。俑形體高大,是唐代彩繪陶駱駝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還有一件三彩胡旋舞鳳首壺,腹部兩面紋飾相同,胡人舞伎左腿盤於右腿之上,右腿微屈,立於舞毯之上,絲帶飄飄,婀娜多姿。《新唐書·禮樂志十一》有「胡旋舞,舞者立毬上,旋轉如風」的記述,以各種旋轉動作為主,反映了絲路文化的互鑑交流與融合發展。

    作為中國首家非國有國家一級博物館,這份殊榮既給企業帶來機遇,也賦予企業更大的責任。

    「我們能以民營機構的靈活性,更快地響應社會對絲路文化的需求,同時承擔起國家級遺址保護與傳承的重任。」呂建中坦言,正是這種「唯一性」,讓大唐西市博物館始終堅持「遺址保護優先」原則,多年來累計投入數億元用於遺址加固、環境監測與文物修復,讓千年遺址在現代科技的守護下,始終保持「可研究、可展示」的活力。

運營破局:

非國有博物館的「造血」實驗

    「非國有博物館不能靠‘輸血’存活,必須找到自己的‘造血’路徑。」在呂建中看來,要實現遺址保護與文化傳承的長久發展,關鍵在於平衡「社會公益性」與「文化產業性」的關係。

    如今,大唐西市博物館已形成「門票+特展+文創」的收入三支柱,在保持公益性的同時,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運營之路。

    「我們的特展不追求流量明星,而是聚焦絲路文明的深度挖掘。」2024年推出的「絲路貨幣展」,匯集來自20多個「一帶一路」國家的古代貨幣,從漢代的「五銖錢」到波斯的「德拉克馬銀幣」,再到阿拉伯的「第納爾金幣」,觀眾通過貨幣的流轉,直觀感受到絲路貿易的「金融脈絡」。該展覽不僅吸引近10萬觀眾參觀,還引發了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術討論,實現了「展覽即研究」的目標。

    在文創產品開發上,大唐西市博物館始終堅持「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拒絕簡單的「貼標式」文創,而是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例如,以唐代彩繪胡人騎駝俑為原型,開發出駱駝俑三彩器;將唐代西市十字街地圖印在絲巾、筆記本上,讓觀眾把「絲路記憶」帶回家;推出「西市胡商」主題的沉浸式劇本殺,讓年輕人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唐代商人的貿易生活。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通過特展和文創瞭解了西市文化。」呂建中説,這種「文化+體驗」模式,既提升了博物館營收能力,也擴大了文化傳播覆蓋面。

    「我們的辦館理念是‘公益為魂,產業為翼’,產業性收入最終還是要反哺公益性事業。」呂建中介紹。

    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研學團隊超10萬人次,還定期走進社區、鄉村舉辦「流動博物館」展覽。例如特展收入的一部分會用於文物修復基金,文創利潤則投入到「絲路文化進校園」項目中,這種「雙向賦能」的模式,讓民營博物館既能「活下去」,也能「活得有價值」。

    自2010年建館開放以來,大唐西市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780余萬人次,組織教育活動500余場,舉辦臨展135個(其中出入境辦展11個),出版著作和論文集23部,主辦或承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6次。由大唐西市博物館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盟,與絲路沿線19個國家的28家國際博物館建立友好關係,目前聯盟會員單位已達73家。

對話未來:

在快速變化中守護文明燈塔

    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一主題恰好擊中了大唐西市博物館一直在思考的命題。「博物館不是靜止的‘文物倉庫’,而是要跟上時代步伐,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本土與世界的橋樑。」呂建中認為,在數字化、全球化的今天,博物館的未來在於「創新」與「對話」。

    面對部分「商業開發侵蝕遺址」的質疑,大唐西市博物館用科技保護數據作出迴應。

    館內建立了遺址實時監測系統,24小時監控遺址的温度、濕度、土壤穩定性,數據實時傳輸至文物保護部門;通過3D掃描技術,為每一件文物建立「數字檔案」,觀眾可通過手機掃碼查看文物的高清細節與歷史背景;利用VR技術,還原唐代西市的繁華場景,讓觀眾「沉浸式」體驗胡商交易、市井叫賣氛圍。

    「我們的每一項商業探索,都以不破壞遺址為前提,科技保護就是最好的證明。」呂建中説,截至2025年,博物館的遺址保護完好率達100%,數字化文物覆蓋率超80%,這些數據讓「保護與開發並行」的理念落到了實處。

    在文明對話方面,大唐西市博物館正成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2016年9月,由大唐西市博物館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盟,為中國與周邊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交流建立了國際協作網絡。2018年,聯盟整體納入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之內。依託這一聯盟與友好館建設,博物館打造「一帶一路」跨國聯展集羣,持續擴大國際影響力。例如,大唐西市博物館與國家級皮影非物遺大師合作,將《陝西皮影展》送至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開創了我國非國有博物館走出國門辦展的先河。大唐西市博物館成功引進了《歐亞大草原早期遊牧民族文化——哈薩克斯坦中央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交流。

    儘管時間流逝,但絲綢之路所承載的人類共同的情感和審美追求永遠不會褪色。

    在館藏絲綢臨時展覽中,一位意大利老先生被唐代精美的絲綢深深吸引。「當我講述絲綢如何從養蠶、繅絲到織造、染色,每一步都藴含着古人的智慧與心血時,我看到這位意大利老先生眼中閃爍出明亮的光芒。」博物館講解員林喆説。老先生告訴講解員,他不僅僅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更是在見證一段連接兩個古老文明的歷史紐帶。

    這些實踐始終以學術研究為根基,形成「展覽-研究-傳播」-閉環。例如,館藏回鶻王子葛啜漢文、魯尼文雙語墓誌的發現,填補了古突厥語系文獻空白,其研究成果被納入「絲綢之路城市史」國際教學體系,成為跨國文明交流的典型案例。

    對於博物館的未來,呂建中有着清晰的規劃:一方面,繼續深化數字化建設,打造「線上大唐西市博物館」,讓全球觀眾足不出戶就能「雲遊」遺址、欣賞文物;另一方面,加強與青少年的互動,開發更多「文化+教育」的研學產品,讓絲路文明在年輕一代心中紮根。「博物館是城市的精神燈塔,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我們的使命始終不變——守護好千年遺址,講好絲路故事,讓長安文明在世界舞臺上持續發光。」

(圖1)大唐西市博物館外觀。大唐西市博物館供圖

(圖2)博物館遺址大廳。大唐西市博物館供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