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財經觀察:美「小額包裹免税」取消,商家民眾影響幾何?

2025-09-18 06:32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倪浩 丁雅梔】編者的話:美國取消跨境電商小額包裹免税政策的代價正直接砸向本國民眾。近日陸續有外媒爆出,8月29日美國實施上述新政后,大量美消費者在網購商品后意外收到關税引發的「附加賬單」,激起廣泛不滿。美國關税政策調整被普遍認為主要針對中國跨境電商,不過,對於當前的情形,有中國跨境電商從業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美經濟深度互依,美方任何單邊貿易保護政策都將通過產業鏈漣漪「迴旋」至本國國內。

「意外的賬單」寄向美消費者

美國《華爾街日報》15日報道稱,美國政府取消跨境電商小額包裹免税政策后,不少美國消費者在網購時會非常意外地收到一張數額頗高的關税賬單,讓他們措手不及。

一位名叫布魯斯·普蘭利的消費者講述了自身的經歷:8月,他在網上訂購一件瑞典品牌的77美元襯衫,為此他支付了30美元的運費。然而,在收到包裹兩周后,他竟然又收到了聯邦快遞的一張42.35美元賬單。這張「意外的賬單」正是由於美國政府取消跨境電商小額包裹免税而產生的。

普蘭利表示:「我訂購了兩次同樣的商品——一次被徵收了關税,一次沒有。」讓他感到意外的不僅是關税賬單,還有這件瑞典襯衫其實是「中國製造」。根據美國的政策,來自瑞典的商品需繳納15%的關税,而來自中國的商品則需繳納54%的關税。鑑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正在審查總統特朗普關税政策的合法性,普蘭利表示,他將考慮是否會支付類似的關税賬單。

科羅拉多州的食品店老闆安東尼·德索薩本月在等待每年一度從加拿大寄來的烤箱替換零件。這些零件價值約640美元。在包裹送達前,他收到聯合包裹服務公司的一封電子郵件,稱他欠下1196.12美元的「政府收費」和128.17美元的「報關費」。但該賬單沒有詳細説明關税是如何計算的。

德索薩坦言,他一開始以為自己遭遇了騙局,「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你點了一份20美元的披薩,結果在貨送達時收到一張57美元關税賬單,因為披薩里的意大利帕爾瑪火腿和祕魯甜椒被加徵了關税。」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稱,美國政府取消跨境電商小額包裹免税政策后,一張張飛向美國消費者的關税賬單令他們感到措手不及和恐慌。經營復古計算機修復業務的托馬斯·安德魯斯近日收到美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寄來的一張關税賬單——一批價值750美元的計算機零件關税高達1400美元,他形容這簡直是「敲詐勒索」。

面對安德魯斯的質疑,美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隨后反饋稱最初的費用有誤,實際應為約110美元,但安德魯斯為避免支付高額費用已拒絕收貨。位於舊金山灣區的軟件工程師羅伯特·王也遇到類似情況,他被告知需要為價值300美元的瑞典鋁製計算機機殼支付620美元關税。

這項政策不僅衝擊了消費者,也讓相關企業左右為難。「現在混亂到了極點,」Kroll公司貿易與海關業務聯合負責人尼克·貝克爾這樣感嘆,他表示,現在許多企業面臨艱難的抉擇:要麼自行消化關税成本,要麼將其轉嫁給客户,這可能會嚇跑很多潛在生意。許多外國商家已宣佈暫停向美國發貨,導致進入美國的郵件流量下降約80%。很多美國本土小企業因此受到影響。

美國此次關税政策調整的影響範圍波及全球。據美國CNBC網站報道,從法國到新加坡,多個國家的郵局因需緊急更新系統以適配美國新法規,不得不暫停向美國發貨。物流專家分析稱,美關税政策變更迫使各類企業重新審視自身的供應鏈佈局,甚至調整整體商業模式,利潤空間的壓縮更是引發了美國本土企業的擔憂。

「美國客户消費能力迅速縮水」

美國「小額包裹免税政策」自1938年起實施,2016年包裹門檻由200美元上調至800美元。不少分析認為,「小額包裹免税政策」讓美國民眾,尤其是低消費人羣能夠以較低的價格享受到大規模的進口商品,尤其是「中國製造」的紅利。

然而今年5月2日,美國政府率先取消了對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小額進口商品的免税政策,此后又將這一政策推廣至其全球貿易對象。業內估算,此前享受「800美元免税門檻」的商品中,約3/4來自中國。《環球時報》記者從多位中國跨境電商從業者處瞭解到,這一政策變化為中美跨境貿易帶來許多變數,但總體來看,額外的關税成本正在被美國的消費者所買單。

江蘇東海縣是全球最大的水晶集散地,從事水晶飾品跨境貿易的王加樂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針對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跨境電商小額包裹免税政策取消后,公司向美國發送的包裹成本驟升,「中國水晶飾品質優價廉,深受美國消費者歡迎。這麼多年來我們積累了不少美國客户。」王加樂告訴記者,隨着此后中美談判達成共識,小額包裹税率也被下調,一度受到衝擊的跨境電商業務開始慢慢恢復。

經歷風波后,王加樂將店鋪轉移到了新的電商平臺,由原來直面客户改為向美國採購商發貨,再由后者在美銷售,關税成本則由美商户承擔。他坦言,美國的貿易政策讓東海縣水晶跨境貿易商的生意受到波及,但美國客户更是遭受慘重損失,「因為中國的產品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所以即便是加上關税,我們和採購商仍然能賺錢。關税成本最終被轉嫁到了美國消費者的身上。而且從最近的訂單來看,我們明顯感覺到美國客户消費能力迅速縮水。」

CNBC網站近日報道稱,Etsy、eBay、Shopify等國際電商平臺上有數百萬家小企業,此前都依賴「小額包裹免税政策」降低跨境發貨成本。美政策調整前,多家電商平臺曾公開表達擔憂。eBay一位公共政策高管表示,公司擔憂對「小額包裹免税政策」的改變「將給美國消費者和進口商帶來沉重負擔」;Etsy公共政策負責人傑弗里·祖布里克則在致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的信中強調,「小額包裹免税政策」是助力小型創作者、手工藝人應對跨境貿易的有力工具,他對「可能過度影響小商家的政策變化」更持謹慎態度。

對於美國消費者而言,政策調整的代價更為直接。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在2025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終止「小額包裹免税政策」可能導致美國消費者每年額外支出至少109億美元,相當於每個家庭多支出136美元。長期以來,美國消費者早已習慣從海外購買藝術品、服飾、日用品等無需支付關税,這一政策取消,不僅導致購物成本上升,可選商品種類也大幅減少。

如今,政策調整的連鎖反應仍在持續。王加樂告訴記者:「中美經濟互補性很強,美國消費者喜歡中國水晶飾品。若未來中美經貿談判能夠取得突破,兩國的跨境貿易人士都將是受益者。」

中國跨境電商主動求變

浙江寧波的朱秋城開有一家面向海外市場的寵物家居工廠,經營模式是既負責供應鏈整合又開拓海外市場,這使得他長時間來一直密切關注美國關税政策的變化。

「業內一直有聲音稱,美國政府在很早之前就考慮停止‘小額包裹免税政策’,最終2025年‘靴子落地’。」朱秋城告訴記者,和很多友商一樣,他先行一步,把貿易方式從跨境小包裹運輸轉為海外倉模式,「我們把產品裝進集裝箱運往美國的海外倉,這種模式對外貿企業有一定的資金要求,還需要我們提前在海外倉庫里囤積相當數量的產品。但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受‘小額包裹免税政策’的影響。美國客户下單后,產品可以直接從海外倉出倉,並迅速送到美國消費者手中。」

朱秋城表示,他在美國的倉庫里囤夠了6個月的貨品,可以比較從容地度過上半年美國反覆無常的關税政策。但朱秋城認為,無論採取怎樣的貿易手段規避風險,生意的好壞最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擁有公平、穩定、合理的外貿環境。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朱秋城是典型的浙江「廠二代」,從父輩開始從事跨境貿易業務已超過20年。他善於鑽研且不甘於只做廉價製造,並通過不斷改進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逐步推進品牌運營,以此拓寬企業抵抗關税衝擊的「護城河」。「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全球無可替代,這樣的競爭力就是中國外貿的韌性和希望所在。」但朱秋城也坦言,「未來,我們不能再走低價競爭的老路,美國的政策客觀上也在倒逼我們的商品主動尋找更高的附加值。」

和朱秋城類似,在美國終止「小額包裹免税政策」后,不少中國跨境電商紛紛備貨海外倉,轉型半托管模式。香港歐之萌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李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公司已在美東、美西和美南共設有6個海外倉。

李華發現,5月2日前后,一些有實力的跨境電商已經開始轉型,由小包直郵改為將貨物裝入集裝箱發往美國的海外倉。「最近幾個月,在我們這里新開户的跨境電商多達千家,主要集中在家居生活用品、寵物周邊用品以及服裝鞋帽等行業。」李華認為,美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從中國產業鏈上分得一杯羹。但無論情勢如何變遷,美國民眾始終離不開「中國製造」。這一點從5月份以來美國一再延長與中國的關税休戰可以得到充分證明。

李華表示:「從宏觀層面上,我們強烈反對美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而對於跨境電商們來説,要在微觀層面上迅速調整並適應對方的政策變更。我們要相信,不管存在怎樣的人為干擾,中美之間因為經濟互補而形成的緊密連接的供應鏈,是眾多從業者數十年來共同努力打造的,這條供應鏈有利於雙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