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8 06:13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數字創意產業已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支柱。面對行業對「技術+藝術+素養」複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攜手北京網易有道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自2014年起,以省級教改項目為起點、以協同創新理論為指導,精心構建起「紅匠引路、技藝相長、科創躍升」的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新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的亮麗名片。
紅匠引路:構建「黨建+專業+思政」三協同育人體系
學院堅持以紅色文化為根基,融合工匠精神,構建了「黨建+專業+思政」三協同的育人體系。依託全國高校黨建雙創樣板支部、省級課程思政示範團隊等項目,打造「紅匠先鋒」教師團隊和「紅匠課程羣」,將紅色文化深度融入專業教學。開發《紅色黨建VR體驗館》等18個數字作品案例庫,創新「案例導入—技術解析—倫理討論—實踐輸出—價值昇華」「紅匠五步法」教學流程,聯合網易等企業推出「紅色數字內容設計師」微證書,實現價值引領與技術培養的深度融合,培養學生「精技藝、勇創新、敢擔當」的紅匠精神。
實踐期間,學院通過「案例導入—技術解析—倫理討論—實踐輸出—價值昇華」5個環節,將思政教育自然嵌入技術實踐全過程。學生不僅在技術上得到提升,更在價值觀上得到昇華,成為兼具技術能力與家國情懷的新時代數字工匠,為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範式。
技藝相長:創新「技術+藝術」雙融合培養路徑
學院突破傳統人才培養中「重技術輕藝術」的侷限,構建「技術基礎+藝術修為+交叉融合」三大課程模塊,實施「築基—提升—突破」三階段培養路徑。與企業共建「技藝融合工作坊」,將12個真實項目轉化為教學案例,推行「技術+藝術」雙導師制。創新建立「三維六項」評價模型,從技術、藝術、素養三大維度全面評估學生能力,推動學生從「單一技能型」向「複合創新型」轉變,真正實現技藝相長、跨界融合。
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學院注重技術類與藝術類課程的交叉融合。編程思維融入藝術課程、美學原則嵌入技術開發,重點建設《三維建模與場景設計》等核心課程。通過「1+1」導師制(技術導師+藝術導師聯合指導),學生在項目實踐中實現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培養了其創新思維和審美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數字創意產業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
科創躍升:打造「產業+科研+教學」三融通育人平臺
學院高標準建成12個集「實踐教學、科技研發、專業建設、就業對接、產教融合」於一體的科創平臺,構建「企業需求—專利研發—教學轉化」閉環機制。累計轉化22項專利為12個教學案例,開發30余款虛擬仿真系統,承接知名企業真實項目,培訓人數5000余人次。通過職業畫像系統實現人崗精準匹配,依託產業學院深化校企協同,形成產、教、研互哺共促的高質量人才培養新生態。
科創平臺包括國家職業教育生產性實訓基地、國家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省級工程技術開發中心等,為學生提供了從技術研發到項目實踐的全鏈條支持。學生在前沿技術應用、真實項目歷練和專利轉化實踐中全面提升技術實踐與創新能力。依託科創平臺通過橫向技術服務和專利轉化為企業創效1464萬元,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雙贏。
未來展望:鋪就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以「紅匠引路、技藝相長、科創躍升」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就業競爭力,更在專業建設、科研服務、社會影響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學院先后榮膺國家實訓基地、省級高水平專業羣、全國黨建樣板支部等,獲發明專利22項、軟著權30余項,技術服務到款超200萬元,成果被多家媒體報道19次,輻射全國31所院校,並向坦桑尼亞輸出國家職業標準,助力「職教出海」。
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學院將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拓展「紅匠」育人內涵,發揮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羣的帶動作用,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持續創新,為數字中國、文化數字化、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提供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同時,學院將進一步加強與國際企業的合作,推動「中文+職業技能」培訓走向世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職教智慧,譜寫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王世安 吳明珠)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