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徐州「鋼鐵駝隊」馳騁「絲路」新賽道

2025-09-18 05:57

(來源:新華日報)

□ 本報記者 張耀文 通訊員 王冰

秋日晨曦初照,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來往貨物運輸不停,一片繁忙景象。走進淮海國際港務區數字貿易產業園進口供應鏈展示中心,來自歐洲、日韓、東南亞等地的精選產品琳琅滿目。「園區正開發微信小程序,顧客動動手指就能下單購買這些進口商品,享受‘一站式’跨境購物體驗。」數字貿易產業園運營副總王宇龍介紹。

當前,淮海國際港務區以數字貿易產業園為功能載體,充分發揮「通道+平臺+樞紐」優勢,通過中歐班列等國際物流通道,深度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讓「買全球、賣全球」更加便捷高效。

創新實踐數字驅動貿易全鏈條升級

徐州中歐班列始開於2015年,2017年納入全國中歐班列序列。截至去年底,徐州累計開行中歐班列超2000列,連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目前,徐州中歐班列常態化開行18條線路,通達歐亞21個國家50多個城市,形成貫通歐亞大陸的國際運輸大動脈。

今年1至7月,徐州中歐班列已開行267列,其中出口117列、進口150列。淮海國際港務區為實現淮海國際陸港開放、貿易、物流融合發展,補全國際貿易功能短板,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打造數字貿易產業園這一數字貿易服務平臺。

「今年以來,港務區積極推動數字貿易產業園實質化運營,更好地打造江蘇東西雙向開放門户,着力實現園區招商引資結碩果、多方合作新突破。」港務區外資外貿處相關負責人戚星介紹。

據瞭解,淮海國際陸港數字貿易產業園不僅關注常規商品貿易,更着力拓展大訂單,創新多元化貿易模式。園區企業景德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發力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市場,不僅出口乘用車,還有重型牽引車等大型裝備。

港務區還創新淮海國際陸港數字貿易產業園運營模式,聯動「兩倉」(出口監管倉庫與進口保税倉庫)實現功能互補,構建覆蓋進出口全鏈條的保税物流體系。出口監管倉庫聚焦工程機械、機電設備等本地優勢產業;進口保税倉庫則瞄準精密設備、有色金屬等領域。截至目前,「兩倉」累計實現貿易額突破6.97億美元,服務進出口企業超百家。

轉型變革從傳統貿易到智慧貿易的躍升

如今的港務區,正加速向貿易數字化轉變。今年上半年淮海國際陸港數字化服務平臺交易額已突破10.3億元,總交易額達22.5億元,註冊企業數70家。

作為該平臺運營主體,陸港藍寶星球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以「數字賦能物流」為理念,聚焦行業痛點,推出「物流商城」「貨管家」和「雲配貨」三大核心服務模塊。平臺通過一站式客户服務、智能風控、生產作業與監管系統,實現對物流全鏈路的智能化組織與無紙化運營,顯著提升服務效率、降低企業成本。

這是港務區着力實現「數實融合」的創新舉措之一。近年來,港務區積極推動跨系統數據聯通,整合連雲港海港、國鐵貨運編組站、京杭運河億噸大港等重要節點的信息系統,打破傳統數據壁壘,實現貨場、碼頭、港口數據的實時共享與業務協同。

「依託數據資源優勢,平臺主動對接徐倫橡膠、徐工集團、宗申車業等重點企業,拓寬客户覆蓋面。」陸港藍寶星球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市場副總經理王磊説,平臺匯集的貨源品類逐步拓展到電動汽車、三輪摩托車、輪胎、工程機械及配件等領域。

該平臺還抓住貿易數字化轉型契機,積極拓展新興產業物流服務範圍——強化與國際物流樞紐合作,整合分散採購業務,開展自營貿易進口業務,為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產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務;發揮中歐班列、鐵海聯運班列及內貿班列的核心優勢,鏈接產運上下游,推動生產製造企業產運一體化發展。

降本提速創新模式塑造優勢

今年以來,港務區積極應對關税、商品准入等方面的風險挑戰,建設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將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港務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物流降本提速,港務區借力中歐班列,通過「班列+海外倉」模式壓縮歐洲訂單履約時效,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港務區已與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丘庫爾賽ULS場站簽署合作協議,互為對方班列的互發場站,提升徐州中歐班列的市場競爭力。

AI精準運營成為競爭力提升的關鍵抓手。淮海國際陸港數字貿易產業園通過智能選品工具分析歐盟新規,篩選合規高利潤商品;對徐州特色產品,如工程機械配件、玻璃瓶等進行全產業帶溯源,降低出口鏈路成本。

「當前,數據就是新資產,信用‘秒變’生產力。」港務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聯合南京銀行為園區企業推出「跨境數字信用」產品,提供「出口快貸」,整合交易、保險、認證數據替代傳統抵押,企業獲得融資時效縮短至3個工作日,以實實在在的舉措破解融資難、融資慢等問題。

鋼鐵駝隊馳騁亞歐,數字浪潮奔湧激盪。從工程機械轟鳴出海到高端設備保税入倉,從單一物流節點到供應鏈樞紐重構,淮海國際港務區正以數字貿易產業園為支點,撬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